【上好课】8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8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课堂导入
4.
探究新知
5.
课堂小结
6.
课堂练习
目录
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及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和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感受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学习其精神品格,获得成长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人格丰满的人。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
及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2.感受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学习其精神品
格,获得成长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人格丰满的人。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和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
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回忆鲁迅先生
课堂导入
提起鲁迅,我们脑海里总浮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锐利模样,是挥笔如投枪的斗士,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
可在萧红的文字里,这位先生会笑得直不起腰,会耐心教孩子挑鱼丸,会在深夜的灯光下,一边校稿一边轻轻咳嗽。
他是文坛巨匠,也是个带着烟火气的普通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文字,看看这位“不一样的鲁迅”,藏着怎样的温度与力量。
探究新知
了解作者
萧红,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1934年萧红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在鲁迅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下,萧红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鲁迅是萧红精神和文学上的导师,本文是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性文章,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探究新知
了解背景
探究新知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散文的一种,以作者亲身经历或见闻为基础,侧重回忆特定人物、事件。
它以真实性为底色,融入个人情感与主观视角,常聚焦片段而非完整生平,区别于自传(以自身为主)和传记(多为他人客观记述)。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
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筵(yán)会 窘(jiǒng) 抹(mǒ)杀 踌躇(chóu chú)
紊(wěn)乱 咳嗽(sòu) 瞿(qú)秋白 调羹(tiáo gēng)
揩(kāi) 阖(hé) 草率(shuài) 校(jiào)样
mā:与“擦”直接相关,如“抹布、抹脸”。
mǒ:涉及“涂抹”或“擦除”,如“抹药、抹杀”。
mò:多用于“建筑涂抹”或“路径绕行”,如“抹墙、转弯抹角”。

辨析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躇: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紊乱:杂乱;纷乱。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阖: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1.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片段?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鲁迅明朗的笑声;
2.鲁迅走路很轻捷;
3.鲁迅待客和饮食;
4.与“我”开玩笑;
5.鲁迅先生“会心的笑”;
6.认真阅读青年的来信;
7.对待原稿和校样;
8.许先生的忙碌;
9.看完电影,在路边等车;
10.鲁迅先生的休息;
11.陪客人到深夜工作至凌晨;
12.亲自验证鱼丸是否新鲜;
13.鲁迅先生包书;
14.鲁迅先生带病工作。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2.说一说这些生活片段,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点?
1.鲁迅明朗的笑声;
2.鲁迅走路很轻捷;
3.鲁迅待客和饮食;
4.与“我”开玩笑;
5.鲁迅先生“会心的笑”;
6.认真阅读青年的来信;
7.对待原稿和校样;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干练敏捷,干脆利落
热情周到,尊重妻子
幽默风趣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关爱青年,严格要求
淡泊名利,不拘小节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2.说一说这些生活片段,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点?
8.许先生的忙碌;
9.看完电影,在路边等车;
10.鲁迅先生的休息;
11.陪客人到深夜工作至凌晨;
12.亲自验证鱼丸是否新鲜;
13.鲁迅先生包书;
14.鲁迅先生带病工作。
辛勤、忙碌
关爱亲人、平和慈祥
热爱工作,珍惜时间
真诚待人、忘我工作
尊重孩子,实事求是
一丝不苟,认真细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3.本文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工作生活琐事,这种写法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开玩笑、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独特生活习惯。这些生活琐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1
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了解到鲁迅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的为人处世,他如何工作、如何休息,以及他思想、性格的特点。
2
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3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3.本文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工作生活琐事,这种写法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4
更有表现力:通过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中的琐事描写实际上展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这种表现方式既含蓄又深刻,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写法特点:不按时间顺序,截取生活片断,大量细致地记叙人物的工作、生活琐事。
6
《回忆鲁迅先生》以片段式结构铺展,没有连贯情节,却用数十个生活切片拼凑出真实的鲁迅:写他深夜伏案写作的专注,与家人闲谈时的温和;记他对青年的热忱指导,对孩子的关爱有加;录他病中仍坚持工作的坚韧,以及与许广平相处的温情。这些日常琐事从饮食起居、工作状态到待人接物,于细微处见精神,让“伟大作家”的光环下,显露出平凡人的烟火气,在朴素叙述中凝成立体鲜活的形象。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萧红的文字里,瞥见了鲁迅先生案头的台灯、唇边的烟卷,还有他对青年的热忱。
这节课,让我们品析那些更动人的细节:他伏案写作时“连烟卷都烧到了手指头”的专注,是白描里藏不住的执着;给深夜等车时“悠然地吸着烟”的安静,是细节中流露的亲切。
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也是不经意间开玩笑的长者——这多面的形象,全凭萧红质朴如话的语言勾勒。字里行间,有敬,有念,更有对一个“真人”的深切描摹。
今天,我们就循着这些笔墨,读懂伟大背后的平凡,感受文字里流淌的滚烫真情。
探究新知
1.萧红在文中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形象?结合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尊重孩子、实事求是的父亲
01
亲自验证海婴的鱼丸是否新鲜;
尊重妻子、依赖妻子的丈夫
02
待客和饮食情况;
体恤晚辈、关心家人的长者
03
夜晚在路边等车;
周到细致、风趣幽默的朋友
04
待客到深夜;和萧红开玩笑;天气放晴的笑;
严格要求、真心关爱的老师
05
认真展读青年来信;
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斗士
06
休息方式是看书;工作到凌晨;病中坚持工作。
探究新知
2.文章用什么方法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日常生活--笑:
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⑵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⑶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细节描写,从动作、声音、神态等不同角度描写鲁迅先生的笑,从心底发出,真诚会心,突出鲁迅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探究新知
2.文章用什么方法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日常生活--走: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关联词“一……就……”,时间副词“刚”“同时”,都表明动作衔接紧密,说明速度非常快。
几个动作“抓起”、“扣”和“伸出去”,一气呵成,动作果敢,没有犹豫。
用“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来形容鲁迅先生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行事风格。
探究新知
2.文章用什么方法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日常生活--神态:
①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②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第一句是写鲁迅先生“沉思”的状态,第二句是写“静坐”的状态,都突出鲁迅先生“安顿”“安静”之“安”的一面。
前者表现作为伟人的鲁迅,他严肃、深邃的一面。后者表现作为凡人的鲁迅,他也有温柔、祥和的一面。
探究新知
2.文章用什么方法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严于律己:
①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许先生倒很生气。
②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③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不在意手稿,是名利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彻夜工作到凌晨,是工作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自己动手包书,是日常小事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探究新知
2.文章用什么方法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宽以待人
①待亲人: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②待萧红: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③待客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④待青年: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⑤待儿子: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探究新知
3.课文中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侧面烘托
写家人:①写海婴闹得起劲、许先生谈话侧面表现出鲁迅家庭生活的和谐温馨、琐碎繁忙。②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突出鲁迅的忙碌。
③许先生和海婴睡觉,侧面表现鲁迅的工作是利用别人睡觉的时间完成的,表现他工作的辛苦。
写萧红:萧红的疑惑从侧面写出鲁迅先生开玩笑时故作认真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幽默风趣。
写保姆:保姆吩咐海婴轻点走的细节,暗示鲁迅工作时间之晚之长,体现出家人对他工作的认同和尊重,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忘我的工作精神。
探究新知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行文质朴却饱含感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并作赏析。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示例1】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赏析:运用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突出了鲁迅先生从深夜工作到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专注,突出了他背影的“黑大”,寓意鲁迅先生在漫漫黑夜里孤独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探究新知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行文质朴却饱含感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并作赏析。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示例2】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赏析:1.景物描写的简单和谐是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明亮的景物既是对环境的实写,又喻指光明的未来。
2.物品的细节描写中运用比拟手法,表现了鲁迅书桌的干净整齐,突出了鲁迅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也渲染了安静、温馨的氛围。
探究新知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行文质朴却饱含感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并作赏析。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示例3】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赏析:七个“陪”字,六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强调鲁迅先生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日常事务的庞杂,体现了鲁迅先生待客的真诚、热情、有耐心,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探究新知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行文质朴却饱含感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并作赏析。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示例4】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赏析:病情之严重与鲁迅先生所思之多、欲做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鲁迅先生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的忘我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探究新知
2.结合下面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的鲁迅先生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链接材料】
1934年,萧红与萧军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热心地接待了这两位贫困、寂寞的文学青年。
萧红后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不认识更多的一个人了,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
鲁迅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军的一部小说和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自此以后,鲁迅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于萧红,鲁迅及夫人许广平所流露出的亲情和友情,抚慰着萧红孤寂的受过挫折的心灵。
探究新知
2.结合下面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的鲁迅先生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一生坎坷,命运悲苦的萧红,在上海投奔鲁迅后难得过上一段平静的生活,也在鲁迅的帮助下充分展露出自己的文学才华,所以她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萧红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鲁迅的形象。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全文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和深切的怀念。
课堂小结
内容上:这篇回忆录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休闲、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你有什么收获?
写法上:1.截取生活片段,以小见大;
2.丰富细节描写,质朴无华。
课堂练习
1.鲁迅在《答客诮》一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鲁迅的印象。
示例:鲁迅是一位有情有义、和蔼可亲、勤勉工作的知识分子。文中写鲁迅先生的“笑”,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形象。他不仅劳心劳力地陪伴客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热情;在深夜寂静时,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鲁迅先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写作习惯,体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堂练习
2.文中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抽烟的细节,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工作状态看,抽烟常与他伏案写作的场景相伴——“夜里非到十二点不睡,有时到两三点”,烟卷在指间燃烧,既是他提神驱疲的方式,更暗合着他沉思时的专注与笔耕不辍的辛劳,让“斗士”形象多了份为思想耕耘的具体质感。
从性格特质看,抽烟时的静默(如“默默地吸着烟”)与他谈话时的爽朗形成对比,既显露出他内敛深沉的一面,也暗示着他时刻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状态,让“冷峻”背后藏着对世事的深切关切。
更重要的是,抽烟作为日常琐事,消解了“伟人”的疏离感。它让鲁迅从符号化的“先生”变成有烟火气的“真人”,带着生活的温度,使人物形象在平凡细节中更显真实可感,也让读者窥见伟大灵魂扎根于日常的本真模样。
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整理并积累鲁迅的相关经典语录。
2.通过对鲁迅的学习,你对鲁迅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写一段随笔,15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