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7 藤野先生(教学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7 藤野先生(教学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藤野先生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课堂导入
4.
探究新知
5.
课堂小结
6.
课堂练习
目录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了解作者在
日本求学的经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
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藤野先生
课堂导入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21岁的鲁迅,在东京留学时题在照片上的诗。字里行间,是对风雨飘摇的故国的痛惜,是愿以热血唤醒国人的赤诚。
正是在那段留学岁月里,他遇见了一位特殊的老师——藤野先生。彼时的鲁迅,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医,是想救治国人的身体;可当他看到同胞对同胞的苦难麻木旁观时,他开始怀疑,手术刀真的能救中国吗?
而藤野先生,这位严谨正直的日本学者,用他的尊重与关怀,在鲁迅心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藤野先生》,去读懂那段岁月里,一位青年的彷徨与觉醒,一位师长的温度与力量。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等。
探究新知
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探究新知
了解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1926年创作的10篇散文。书中追忆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既有百草园的桑葚、覆盆子与雪地捕鸟的童趣,也有三味书屋的刻板;既有长妈妈寻来《山海经》的暖意,也有对衍太太虚伪的冷峻审视;更有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与异国求学的彷徨。
文字兼具孩童视角的纯真与成年后的深刻,在温馨回忆里藏着对封建礼教、社会麻木的反思。它不止是个人记忆的碎片,更折射出清末民初的时代光影,以幽默冲淡苦涩,以温情包裹锋芒,是读懂鲁迅精神世界的温暖入口。
探究新知
了解作品
探究新知
了解人物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医学教育家。毕业于爱知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后任职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东北大学医学部),讲授解剖学。
01
1904年鲁迅入仙台学医时,他担任讲师,以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著称:曾细致批改鲁迅的解剖笔记,关心其学习与生活,甚至询问中国女性裹脚习俗以解医学疑惑。
02
晚年他离开教职,返回故乡行医,1945年病逝。其正直热忱的品格,经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传世,成为跨越国界的师者典范。
03
探究新知
文体知识:回忆性散文
内容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选材常聚焦个人生命片段。
02
回忆性散文是以作者过往经历为蓝本,借记忆中的人、事、景抒发情感与思考的散文体裁。
01
写法上不苛求叙事完整,更重情感的真实流动。以回忆为桥,让个人记忆照见普遍人性,唤起读者心底相似的生命共鸣。
03
大都具有双重视角:“过去之我”呈现事件本真,“现在之我”注入情感与思考,两者交织成带温度与深度的叙事。
04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挟(xié) 樱(yīng)花 绯(fēi)红 宛(wǎn)如 解剖(pōu)
瞥(piē)见 不逊(xùn) 畸(jī)形 匿(nì)名 诘(jié)责
凄(qī)然 教诲(huì) 发髻(jì)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 抑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悔(huǐ): 竖心旁,与心理活动相关,指因过错而自责。如“后悔莫及”。
侮(wǔ):单人旁,表对他人的轻慢行为。如“欺侮”“侮蔑”。
晦(huì):日字旁,多与光线或时间相关。“晦暗”指光线昏暗,“晦气”则引申为不吉利,强调环境或运势的低迷。
诲(huì):言之旁,侧重言语教导,如“谆谆教诲”

辨析
字词积累
探究新知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斗乱】飞腾纷乱。
【适值】恰好遇到。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油光可鉴】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空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在东京
(1—3)
0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仙台
(4—35)
02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离开仙台
(36—38)
03
我离开仙台之后
地点转换
提示语句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2.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知识链接】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是内容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出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
直接与藤野有关的事
“我”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几个职员
清国留学生
日本爱国青年
05
01
02
03
04
相关人物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2.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与藤野有关的事
初见藤野先生;
与藤野相处;
与藤野分别。
03
02
01
添改讲义
01
关心解剖实习
03
纠正解剖图
02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04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2.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与藤野无关的事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职员
优待我
免学费
关心我的食宿
1
日本爱国青年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2
清国留学生
看樱花
学跳舞
不学无术
3
“我”
去仙台学医
弃医从文
挂照片
勤写作
4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3.为什么要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说说你的理解。
与藤野无关的事
仙台医学院学校及职员
“物以稀为贵”的关心,衬托藤野的真诚
1
日本爱国青年
对比藤野无民族偏见并点明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2
清国留学生
对比反衬鲁迅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思想
3
“我”
表现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4
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3.为什么要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说说你的理解。
双线结构
暗线是鲁迅的思想转变:去仙台学医,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促使其弃医从文,表现民族觉醒之痛。
02
明线是藤野先生的言行:添改笔记、关心学习、询问裹脚等,展现其正直无偏见,表现师恩厚重;
01
《藤野先生》以鲁迅赴日求学经历为线:先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引出赴仙台的缘由;再聚焦仙台求学,详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交往等事,展现其正直无偏见;继而写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刺痛民族自尊心,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最后记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及先生赠照的激励。全文以师恩为明线,民族觉醒为暗线,层层递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藤野先生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识了那个黑瘦、戴眼镜的藤野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他更鲜活的灵魂:看他逐字添改解剖笔记的红笔痕迹,那是白描手法里藏不住的严谨与关切;听他询问裹脚习俗时的认真,这细节里跃动着超越国界的师者赤诚。
鲁迅的笔,质朴却滚烫 —— 写先生的“热心希望”,藏着深深的感念;记离别时的照片,裹着未说尽的敬意。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文字肌理中,细品藤野先生的精神风骨,读懂字里行间交织的师生情与民族魂。
探究新知
1.鲁迅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从文中找出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怀念
感激
赞颂
情感
评价
探究新知
2.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对学生“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体现了为师者的认真负责与热忱育人;
“为中国”“为学术”的价值指向,更表现了藤野先生纯粹的学术精神和超越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
探究新知
3.阅读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概括文中能够表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认真负责
严谨和蔼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典型事例
探究新知
4.阅读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特点,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为人正直的品质。“连”表达了我的意外、吃惊、不安和感激。
探究新知
4.阅读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细节描写
纠正解剖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语言、神态描写,藤野先生语气委婉,但要求严格,表现了他严而有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可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自责之情,与上文的感激呼应,交织着对藤野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
探究新知
5.文中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侧面烘托
初识藤野先生:借留级学生之口写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的掌故,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与其教学的一丝不苟形成鲜明对比,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正面表现藤野对鲁迅的无私帮助;与爱国青年的行为作对比,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与藤野先生分别: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让“我”不忍说出真实原因;正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
探究新知
6.总结学习本文中用来刻画藤野先生形象的方法。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治学严谨,认真负责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
相处四件事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与对比衬托
选取典型事件;
01
抓住人物特点;
02
正面描写人物;
03
侧面烘托人物。
04
探究新知
1.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两条线索。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见闻: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正面描写)学跳舞(侧面描写)
感受: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厌恶、讽刺。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去仙台途中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
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初到仙台受优待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对比:住宿条件差,作者却“居然睡安稳了”,表现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与上文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决定弃医从文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反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点明了作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的原因,为下文与藤野先生告别作铺垫。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离开仙台后
歉意、愧疚:没有给先生寄信和照片;
感激、赞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 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怀念、影响: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探究新知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
1.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其丑态让鲁迅厌恶。
2.“日暮里”这个地名,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让作者印象深刻,说明“家国情怀”时刻萦绕在鲁迅心中。
3.藤野先生问“裹脚”让“我”为难,并不是“我”不知如何描述裹脚这件事,而是因为“裹脚”正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藤野先生问到了鲁迅心中的隐痛。
4.“匿名信”事件,让作者深切地体会到弱国被歧视的痛苦。
5.“看电影”事件,彻底惊醒了作者,让他意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鲁迅赴日求学,只为救国。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幽默讽刺的反语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幽默讽刺的反语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意味深厚 凝练蕴藉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也”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之情。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通过对“欢呼”和“喝彩”的描述,表达了对同胞麻木不仁的愤怒和失望。
“呜呼,无法可想”的表述,则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无奈和担忧。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意味深厚 凝练蕴藉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强调了时间之长,体现了藤野先生由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不过是”表明只达到了基本要求,心里不满意。一方面表现了“我”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下文“匿名信事件”埋下了伏笔。
“偏”字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也流露出作者对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善用白描手法
鲁迅先生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留给自己的第一印象,语言表达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与结尾的回忆遥相呼应。
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探究新知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善用白描手法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兼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课堂小结
内容上: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你有什么收获?
写法上:双线结构,形象鲜明;白描反语,意蕴深厚。
课堂练习
1.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御用文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堂练习
2.有人曾评价鲁迅文章能体现出他“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两个特质,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灵魂“柔软”和“坚硬”的具体表现。
鲁迅在述说藤野先生时,充满怀恋与感激,他对自己在医学上的期盼,对自己弃医从文的感伤,都历历在目。浓浓的师生情谊在心中涌动,所以是柔软的。
而对于那些欺辱自己的日本学生,对他们的嘲讽显示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中国人的傲气。
布置作业
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进行叙述。3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