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复习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复习课件)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单元复习课件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
1.
单元学习目标
2.
单元知识图谱
3.
考点串讲
4.
题型剖析
5.
针对训练
6.
课堂总结
目 录
掌握新闻六要素、结构特点及消息、特写、通讯等体裁差异,能准确辨析不同新闻类型的语言风格与写作规范。

通过模拟采访与写作实践,完成新闻稿件的策划、采写与编辑,熟练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和精准语言,制作主题新闻特辑并进行播报。

树立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报道中客观呈现事实,通过传递社会正能量事迹,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媒介素养。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知识图谱
右键预览大图
考点串讲
1.《消息二则》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泄(xiè)气 歼(jiān)灭
督(dū)战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 摧枯拉朽(xiǔ)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获悉(xī) 驻留(zhù) 轨道(guǐ) 关键(jiàn)
模式(mó) 机械(xiè) 载人(zài) 核心(hé)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颁发(bān) 遗嘱(zhǔ) 巨额(é) 仲裁(zhòng cái)
4.《“飞天”凌空》
凌空(líng) 翘首(qiáo) 轻盈(yíng) 眼花缭乱(liáo)
悄然(qiǎo) 由衷(zhōng) 屏息敛声(bǐng) 震耳欲聋(zhèn)
字音
考点串讲
5.《一着惊海天》
着陆(zhuó) 默契(qì) 娴熟(xián) 凛冽(lǐn liè)
镌刻(juān) 桅杆(wéi) 殚(dān)精竭虑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公祭(jì) 杀戮(lù) 悼念(dào) 宝鼎(dǐng) 彰显(zhāng)
警惕(tì) 呓语(yì) 遁形(dùn) 矢志(shǐ) 篡改(cuàn)
捍卫(h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g) 国殇(shāng) 振聋发聩(kuì)
磅礴(páng bó) 惨绝人寰(huán)
字音
考点串讲
塞:⑴要塞(sài) ⑵塞(sāi)住 ⑶茅塞(sè)顿开 堵塞(sè)
当:⑴当(dānɡ)然 锐不可当(dāng) ⑵上当(dàng) 当(dànɡ)铺
着:⑴着(zhuó)舰 ⑵着(zháo)凉 ⑶高着(zhāo)儿 ⑷走着(zhe)
殷:⑴殷(yān)红 ⑵殷(yīn)切
磅:⑴磅(páng)礴 ⑵地磅(bàng)
翘:⑴翘(qiáo)首 ⑵翘(qiào)尾巴
屏:⑴屏(bǐng)息 ⑵屏(píng)障
悄:⑴悄(qiǎo)然 ⑵静悄悄(qiāo)
刹:⑴刹(chà)那 ⑵刹(shā)车
调:⑴调(tiáo)整 ⑵调(diào)换
横:⑴横(héng)渡 ⑵蛮横(hèng)
没:⑴辱没(mò) ⑵没(méi)有
多音字
考点串讲
形近字
1.业已(yǐ ) 自己(jǐ) 2.荻(dí)港 收获(huò)
3.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4.馈(kuì)赠 匮(kuì)乏 溃(kuì)退 功亏一篑(kuì)
5.捍(hàn)卫 焊(hàn)接 6.杀戮(lù) 戳(chuō)破
6.抵(dǐ)抗 砥(dǐ)砺 舐(shì)犊情深
7.摩(mó)托 魔(mó)鬼 磨(mò)房
8.裁(cái)剪 栽(zāi)树 载(zài)重
9.渗(shèn)透 悲惨(cǎn) 掺(chān)和
10.掠(lüè)夺 晾(liàng)晒 谅(liàng)解
11.敦(dūn)厚 城郭(chéng) 桥墩(dūn)
12.镌(juān)刻 提携(xié) 13.斟(zhēn)酌 湛(zhàn)蓝
14.跟(zōng)踪 综(zōng)合 粽(zòng)子
15.默契(qì) 提挈(qiè) 锲(qiè)而不舍
16.警惕 (tì) 剔(tī)除 17.缅(miǎn)怀 腼(miǎn)腆
考点串讲
词语理解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经管;组织计划;规划治理。文中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
要塞: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获悉:指通过某种渠道得知、了解到(消息或情况),多用于书面语。
交会:指航天领域中,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相遇并对接的过程。也可指事物相交会合,如道路交会、思想交会。
节点:本指网络中连接各线路的交点,后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或阶段:在科技领域(如航天),常指任务中的关键步骤或里程碑。
驻留:长时间停留、驻守(多用于航天、军事等场景)。
端口:指设备与外部连接的接口。也可比喻事物的出入口或连接点。
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留给后人的书面或口头的嘱咐。
建树:做出贡献,建立功绩;建立的功绩。
考点串讲
词语理解
仲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做出裁决。
凌空: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翘首: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轻盈: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悄然:形容安静而无声。
由衷: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新秀: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缅怀: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初衷:最初的心愿。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考点串讲
成语积累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比喻从糊涂、错误中刚刚醒悟过来。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考点串讲
作者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代表作品有:《沁园春 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考点串讲
文体知识
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定义
真实性(基于客观事实)、时效性(报道及时)、公开性(面向社会传播)。
特点
按体裁分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按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
分类
新闻
考点串讲
文体知识
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新闻的主要形式。
定义
时效性极强,篇幅短小;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核心信息前置;语言简洁客观,少修饰。
特点
按内容分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按篇幅分简讯、短消息、长消息。
分类
消息
考点串讲
文体知识
对新闻事实进行详细、生动、深入报道的新闻体裁,侧重展现事实细节与背景。
定义
篇幅较长,内容详尽;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可运用描写、抒情;注重挖掘事实背后的意义。
特点
按报道对象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按形式分纪实通讯、访问记、散记等。
分类
通讯
考点串讲
文体知识
聚焦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瞬间,进行放大式描写的新闻体裁。
定义
镜头感强,聚焦局部;兼具新闻性与形象性,语言生动;不追求事件完整过程。
特点
按对象分人物特写、场景特写、动作特写;按内容分事件特写、风貌特写。
分类
新闻特写
考点串讲
文体知识
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观点、进行分析评判的文体,属新闻体裁的评论性分支。
定义
以新闻事实为依据,观点鲜明;具有逻辑性(论点、论据、论证);时效性与思想性结合。
特点
按规格分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按内容分事件评论、现象评论、政策评论。
分类
新闻评论
考点串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要内容:
内容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何
结构六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思想感情: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考点串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写法特点:
客观性:①电头,时效性,真实性;②导语、主体,各个要素明确突出。
主观性:①词语鲜明的感彩;②鲜明对比;③环境描写;④战果描写。
语言特点:准确简洁
已、大约、不到、即已、突破、占领、进击
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场面。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考点串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要内容:
1.内容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何
2.结构六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结构详略安排: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思想感情: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和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考点串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写法特点:
客观性:①电头,时效性,真实性;②导语、主体,各个要素明确突出;③具体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时间、区域和人数。
主观性:①议论分析;②寓情于叙;③准确动词;④战果描写;⑤“我”字在文中多次出现。
语言特点:准确简洁
不含、不料正是……又、较为顽强
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场面。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考点串讲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主要内容:
1.内容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何
2.结构六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结构安排:消息按时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新闻事件的始末,结构脉络清楚。
思想感情:这则消息围绕神舟十二号任务,展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主空间站这一标志性事件。彰显中国航天技术突破,体现国家航天实力提升,传递科研人员拼搏成果,凝聚民族自豪感,凸显建设自主空间站的意义,记录中国空间站发展关键一步,激励探索太空、追求科技进步的决心。
考点串讲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写法特点:
1.数据与细节结合:
①数据以时间、时长为核心,串联起事件的关键进程,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凸显了事件的重要性,每个关键时间点都标志着任务的重要进展。
②细节则聚焦操作流程与场景,既展现了任务的精密性,又凸显了“首次进入”的标志性意义,使事件既具科学严谨性,又有生动现场感。
2.情感与理性交融:理性的数据信息让“首次”的意义更具说服力,情感的注入则让客观的技术数据升华为民族荣耀的见证,二者相互支撑,既展现航天工程的严谨性,又传递出深植于科技成就中的家国情怀。
考点串讲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主要内容:
1.内容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何
2.结构六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结构安排: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
思想感情:这则消息通过对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等方面的简要报道,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考点串讲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写法特点:内容客观性
1.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
2.主体部分: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表明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新闻事实的翔实。
3.背景: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语言特点:准确简洁
1.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2.具体: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3.简练:颁奖时间和地点、括号内语言、新闻背景,客观简练。
4.通俗:“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语言介绍专业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5.朴实:大部分是短句,显得非常简练;大部分用陈述句,朴实而又客观。
考点串讲
《“飞天”凌空》
主要内容:
跳水前:交待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与人物。(环境描写)
跳水时:具体描述吕伟跳水的精彩瞬间,起跳、腾空、入水。(正面描写)
跳水后:交代比赛结果。(侧面描写)
思想感情: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细致地描绘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高超技艺,赞扬了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考点串讲
艺术手法:
1.正面描写:吕伟跳水的动作细节。
①起跳:轻盈优美;②腾空:迅捷娴熟;③入水:敏捷轻盈
2.侧面描写:观众的反应; 3.动静结合; 4.形象比喻。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示例】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赏析】连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静写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吕伟起跳瞬间的精彩画面,表现了吕伟动作的轻盈、优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飞天”凌空》
考点串讲
《一着惊海天》
主要内容:
1.着舰前:全舰准备,着舰成败备受关注。①环境②准备③意义④风险
2.着舰过程:战斗机在地空的默契配合下成功着舰。①战舰航行,等待战机②舰机配合,准备降落③完美下滑,成功着舰。
3.着舰后:着舰成功的伟大意义及人们成功后的喜悦。①回顾历史②欢庆胜利。
思想感情:这篇通讯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宏伟的场面,表现了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考点串讲
人物描写:着舰过程
①战舰航行,等待战机:指挥员从容、现场所有人紧张、官兵操作娴熟。
②舰机配合,准备降落: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认真负责,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专业素养。
③完美下滑,成功着舰:飞行员的高超技术,所有人的喜悦、激动。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⑴形象比喻: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刀尖上的舞蹈、、凌波海燕、、巨大"V"字
⑵准确动词:转弯、放下、对准、下滑
⑶侧面描写: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
⑷环境描写: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
《一着惊海天》
考点串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主要内容:
⑴概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基本情况,提出观点。
⑵详细介绍当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⑶介绍南京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思想感情: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考点串讲
观点与论据:
⑴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⑵事实论据: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也增强了说服力。
⑶道理论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弗雷德的话作为论据,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既表明日军侵略罪行无可辩驳,又突出了和平的珍贵。
语言特点:
逻辑严密,扼要紧凑,富有气势和说服力。
文学化的表达,增强了感染力。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考点串讲
访前准备
1.确定报道题材:⑴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事件⑵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2.制订采访方案:选题、分工
3.草拟采访提纲:明确主题与目的、梳理采访对象信息、设计针对性问题
4.充分搜集资料:了解事件、熟悉人物
采访实践:1.尊重采访对象;2.采访注意事项。
后期整理
1.及时整理素材,理清头绪,去粗存精;
2.认真核实关键信息,避免错误;3.发给采访对象过目确认
考点串讲
拟写恰当标题:一目了然、一语破的、一见钟情
学习拟写导语:突出重点,吸引读者;言之有物,事实说话;简明扼要,开启全篇;形式多样,体现特色。
学习拟写主体:①展开导语要素,解释和深化新闻导语;②补充导语中未出现的新闻要素,将概括的事实具体化;③为读者解疑释惑,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④增添细节性材料,以增强消息的可读性。
消息语言要求: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易懂,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讲究生动形象。
题型剖析
考点一·拟写分析标题
【示例】(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请结合下面给材料三拟写的新闻标题,简要谈谈新闻标题的特点。
【材料三】当前,全国各地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潮。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源于中国,惠及世界,在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点燃了全球发展新引擎。新质生产力首先在“新”,关键在“质”,追求“绿”,辟蹊“径”,其目的是为全球技术变革提供新驱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优质动力和产品,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面向未来,新质生产力正在绘就一幅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全球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现代化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4年5月19日,有删改)
材料三标题:中国新质生产力,世界发展新动力
小贴士: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学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等新闻。
①概括性强;②简洁明了;③醒目亮眼
题型剖析
1.拟写新闻消息标题
⑴紧扣核心事实,包含“谁(主体+做什么(事件)+结果”等关键要素,以简洁语言直击要点。
⑵可巧用动词增强动态,或适度运用修辞提升吸引力。
2.赏析新闻消息标题:
⑴先看准确性:是否精准概括新闻核心,有无遗漏关键信息;
⑵再品表现力:语言是否凝练有力,修辞是否贴切生动;
⑶最后观情感倾向:是否贴合新闻立场,传递恰当的价值导向。
考点一·拟写分析标题
题型剖析
【示例】(24-25八年级上·广东茂名·期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悬崖村”的华丽蜕变》
①曾经,“悬崖村”因险峻的地势而闻名。它坐落在陡峭的悬崖之上,村民们进出村庄只能攀爬几乎垂直的藤梯。这里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孩子们上学要沿着危险的山路艰难前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②然而,“悬崖村”的命运在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高度重视“悬崖村”的困境,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为村民们修建了坚固的钢梯。钢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为“悬崖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③不仅如此,政府还积极推动“悬崖村”的旅游开发。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悬崖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售卖特色农产品,收入不断增加。
④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悬崖村”的教育投入。新建的学校设施齐全,老师们扎根山村,为孩子们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再也不用为上学路途的艰险而担忧,他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
⑤如今,“悬崖村”已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和教育基地。它的蜕变,是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考点二·概括新闻内容
【答案】曾经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悬崖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修建钢梯、推动旅游开发和加大教育投入等举措,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小山村到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和教育基地的华丽蜕变。
题型剖析
考点二·概括新闻内容
紧扣“5W1H”核心要素(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优先提取导语中最关键信息。
思路
1
先锁定主体和核心事件,再整合时间、地点、结果等关键信息。需剔除次要细节,用简洁客观的语言串联,避免主观评价。
方法
2
题型剖析
【示例】(23-24八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请从新闻的主体部分提取重要信息,不少于三点。
人民网5月14日报道 5月13日,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运行。
据悉,这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高8米,通光孔径2.4米,重40余吨,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2.4米光学望远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其综合性能属同级望远镜中的国际中上水平,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据介绍,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答案】⑴总体情况;⑵口径大;⑶分辨率高;⑷综合性能达国际水平;⑸用途;⑹前程(答出3点即可)
考点三·提取主要信息
题型剖析
考点三·提取主要信息
优先抓导语,导语多浓缩新闻主旨,含“谁(主体)、何时、何地、何事”等关键信息。
01
从主体中筛选关键细节,补充“结果/影响”,剔除次要过程。
02
按“主体+核心事件+关键结果”逻辑串联,确保要素完整(时间、对象、事件不可缺),语言简洁客观,避免修饰性表述。
03
题型剖析
【示例】(24-25八年级上·辽宁大连·期中)文章开头段属于消息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这则消息分析导语的作用。
①科技日报讯 5月1日,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正式通车,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采用“沉管法”工艺紧密连接大连湾两岸,打造了城市内部跨海跨江连接、服务城市发展的典范,有效破解了大连湾的C字形构造,构建起大连湾南北5分钟“便民生活圈”。
②大连湾海底隧道,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首条跨海沉管隧道,也是全国首条自主设计施工的柔性节段式管节沉管隧道。项目建设中,中交一航局项目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大、技术难题多等困难,成功破解寒冷地区海工混凝土结构百年耐久性难题,实现了大型船舶、水下电缆插座等核心装备和技术的国产化,并首次将“顶进节段式”最终接头、透水式接岸结构、碎石基床全漂浮整平
考点四·拟写分析导语
题型剖析
等新结构、新技术应用于沉管隧道工程中,创下世界沉管隧道施工史上多项“第一”和“之最”。同时,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创造了12小时安装一节沉管、20个月安装18节沉管等一系列世界跨海沉管隧道建设新纪录。
③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是贯彻落实“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交通强国”国家战略。工程南起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向北以沉管隧道下穿大连湾海域,连接北岸城市主干道,并延伸至201国道。工程主线全长约12.1公里,其中大连湾海底隧道全长约5.1公里。工程建设标准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60公里,双向6车道,使用年限为100年。
考点四·拟写分析导语
【答案】交代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成功通车及其现实意义;为整篇消息奠定情感基调,抒发对我国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自豪之情;引出下文对跨海沉管隧道工程的相关介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剖析
1.拟写导语:需紧扣新闻核心,将“谁、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等关键要素浓缩于开头,以简洁语言直击主旨,遵循“重要信息前置”原则,凝练核心事件,避免冗余细节。
2.分析导语作用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概括性,看是否精准浓缩新闻全貌,让读者快速把握核心;
二是引导性,是否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主体内容;
三是指向性,是否明确新闻的重点(如事件意义、关键结果),为全文奠定叙事基调。
考点四·拟写分析导语
题型剖析
【示例】(23-24八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 范长龙出席下水仪式并致辞
新华社大连4月26日电(记者王经国、吴登峰)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 26 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 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 年 11 月开工,2015 年 3 月开始坞内建造。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考点五·新闻结构分析
题型剖析
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
海军、中船重工集团领导沈金龙、苗华,以及军地有关部门领导和科研人员、干部职工、参建官兵代表等参加仪式。
(本文为2017年4月26日新华社消息)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有何作用?
2.第3段在结构上属于消息的哪一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考点五·新闻结构分析
【答案】1.新华社大连4月26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消息来源真实可信,报道及时。 2.属于消息的背景。补充说明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的建造过程和未来计划,揭示了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题型剖析
1.先把握整体结构类型:如倒金字塔、总分等,判断其是否围绕核心事实构建逻辑框架,是否实现信息由主到次的有序呈现。
2.再拆解局部:
⑴标题的引领作用,是否快速锚定读者注意力;
⑵导语的概括功能,是否奠定全文叙事基调;
⑶主体的展开逻辑,是否通过补充细节、数据等深化核心信息;
⑷背景的辅助价值,是否为事件提供语境支撑;
⑸结语的收束效果,是否强化主题或引发思考。
考点五·新闻结构分析
题型剖析
【示例】(2024八年级上·黑龙江·专题练习)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下面这两句话的表述上十分严谨,你能选择一句,结合加红的内容进行分析吗?
【甲】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
【乙】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20时。
小语我试试,我选 句,因为 。
考点六·新闻语言分析
【答案】(示例一)甲:有些文物是单件统计数量,有些文物是多件组合的,故用“件(组)”来限定文物的数量,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示例二)乙:“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限定了闭馆时间延长的条件,表明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延长,不包含其他日期,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题型剖析
考点六·新闻语言分析
1
聚焦核心信息的表述精度,判断时间、数据、术语等是否精准无歧义,用词是否贴合事实本质。
准确性
2
审视是否规避主观情感化表达,是否以事实陈述为核心,避免偏见性或臆断性词语。
客观性
3
考察语言是否精炼凝练,有无冗余信息,能否以极简文字承载关键内容。
简洁性
4
看语言风格是否与新闻题材匹配,兼顾正式性与必要的表现力,同时符合即时传播的时效要求。
语体适配性
题型剖析
【示例】(22-23八年级上·浙江·期中)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下面新闻的内容,挖掘作者背后的情感与思考。
中国女篮斩获2022世界杯亚军!追平历史最好成绩
①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卫)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2022女篮世界杯决赛开战,中国女篮对阵美国队。最终,中国队61:83不敌美国队,摘得本届世界杯的银牌。这是中国女篮继1994年世锦赛(世界杯前身)摘银之后,再度斩获银牌,女篮姑娘们追平了历史最好成绩。
②本场决赛,中国女篮的对手是高居国际篮联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队。在与中国队的这场比赛之前,美国队已经在女篮世界杯上连赢了29场,且平均净胜分高达33分。本场比赛,中国女篮头号得分手李梦仍然因身体原因缺席,主帅郑薇派出的首发阵容与上一场一样——李月汝、杨力维、黄思静、王思雨、张茹。
③首节,双方开局之后状态都不是太好,前1分钟两队球员投篮都频繁“打铁”。中国
考点七·把握情感态度
题型剖析
女篮在大部分时间里缠斗住了对方,但仍在本节末段被美国队抓住机会,首节结束时中国女篮13:18落后5分。第二节,中国女篮一上来将比分追成16:18,但美国女篮凭借强大的进攻打到29:18,将分差拉开到两位数,并以43:33结束半场。
④下半场比赛,第三节开始后,两队都加强了防守,前两分钟没有球员得分,本节中后段,美国队加强了进攻,三节结束美国队以68:47领先21分。最后一节,大比分落后的中国女篮没有放弃,仍然以顽强的姿态去拼每一分,但最终仍以61:83的比分不敌对手,获得本届女篮世界杯的亚军。
⑤斩获这枚银牌之后,中国女篮在五人制世界大赛上的奖牌数已经达到了五枚。在世界杯的前身女篮世锦赛上,中国女蓝曾在1983年摘得铜牌,在1994年摘得银牌。而在奥运会上,中国女篮曾两次获得奖牌,分别是1984年的铜牌和1992年的银牌。
考点七·把握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①作者在文中通过比赛进程的描述,“大比分落后的中国女篮没有放弃,仍然以顽强的姿态去拼每一分”表达了对中国女篮队员在比赛中勇于拼搏的精神的高度赞扬;②通过直接点评,点明中国女篮追平历史最好成绩,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立场。
题型剖析
考点七·把握情感态度
1.关注词语选择,捕捉带有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的词汇,分析其隐含的价值取向。
2.看内容详略,作者对事件某部分的侧重叙述,往往体现其关注重心与情感偏向。
3.留意引用内容的倾向,所选引语的立场通常与作者态度相关。
4.结合标题、导语的整体基调,以及全文叙事的侧重点,综合判断作者对事件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立场,注意区分客观陈述与隐含情感的界限,避免过度解读,以文本显性与隐性信息为依据。
题型剖析
【示例】(24-25八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新闻阅读(略)
假如你作为记者要对郑钦文进行赛后采访,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采访提纲
知识卡片:采访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主题,采访问题要紧密围绕采访目的设计,所提的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采访对象:郑钦文
采访目的: 。
采访问题: 。
考点八·拟写采访提纲
【答案】采访目的:了解郑钦文比赛过程中的心理及对来年的展望; 采访问题:①这是一场耗时3个多小时的苦战,比赛过程跌宕起伏,您是如何快速调整心态的?②一年的征战结束了,有什么想对来年的自己说的?
题型剖析
考点八·拟写采访提纲
明确采访目的,围绕核心主题确定提纲方向,确保问题聚焦。
问题设计需有逻辑层次:先以基础信息类问题开场,再逐步深入至核心事件的细节、背景、影响等;兼顾开放性与具体性,避免封闭性提问,同时紧扣主题,不偏离核心。
依据主题筛选合适采访对象,结合其身份设定针对性问题。
准备备用问题应对突发情况,确保采访流程流畅。
题型剖析
【示例】(23-24八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小作文——学写消息
金秋9月,智舟初中举办了校园科技运动会,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条件写一则新闻消息。100字左右。
考点九·新闻消息写作
【答案】9月27日,智舟初中在学校操场和科技活动室举办校园科技运动会,会上活动有:手掷A4纸飞机留空赛、天翔飞机制作留空赛、橡筋飞机留空、捷豹电动车、纸船承重赛。
时间: 9月27日
地点: 学校操场、科技活动室
活动: 手掷A4纸飞机留空赛、天翔飞机制作留空赛、橡筋飞机留空、捷豹电动车、纸船承重赛
题型剖析
考点九·新闻消息写作
1.标题需凝练概括核心内容,导语需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快速勾勒全貌。
3.语言力求准确客观,避免主观臆断,用词精准规范,确保时间、数据等信息无误,兼顾简洁性,剔除冗余表述。
2.主体部分需补充细节、数据等,深化核心信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4.整体需紧扣事件核心意义,以高效传递事实为目标,兼顾时效性与信息的完整性,使读者快速把握事件本质。
针对训练
【示例】(24-25八年级上·江西南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①本报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屈畅)7月12日上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至此,“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②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射成功入轨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为两级构型,箭体直径3.35米,全箭高度49.5米,起飞重量219吨,起飞推力268吨。火箭一级采用4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二级由1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和1台“天鹊”10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组合而成,运载能力为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1.5吨,后续改进型可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吨。
③“朱雀二号”火箭由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研发。该民营企业首席执行官向本报记者表示,甲烷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使用液氧甲烷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特性也更适合未来重复使用火箭,最后,使用液氧甲烷作为火箭推进剂也更有利于修复火箭及其发动机。
④他坦言,将液氧甲烷推进剂应用到火箭的研发过程中,公司也遭遇过发动机震动、燃烧不充分、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但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多次的反复验证,研发团队得以克服这些难题。
针对训练
⑤他接着表示,此次发射的“朱雀二号”火箭并未搭载卫星:“我们这次搭载了一个配重,先去验证火箭的飞行过程,包括分离过程中的可靠性。”
⑥记者经过交流还了解到目前该研发团队还在研制可以反复使用的火箭,希望未来能够打造出运力足够大、成本足够低的火箭,支撑好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
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历经基础研究、原理样机验证阶段,进入商业航天发展与高性能发动机研制阶段。近期多款液氧甲烷发动机试车成功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助推“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复飞成功,表明我国初步建立了开式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体系,培养了相关人才队伍,研制的各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逐步满足国内商业发射需求。
⑧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多家民营航天企业也正在开展液氧甲烷火箭及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且陆续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
(选自《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为两级构型,共采用了6台“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
B.液氧甲烷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有利于修复火箭及其发动机,而且成本也较低。
C.“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搭载卫星遨游太空,目的是验证火箭的飞行过程的可靠性。
D.我国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进行液氧甲烷火箭及发动机的研发,已取得较可观成果。
C
针对训练
2.阅读新闻要关注导语,导语往往出现在新闻的第一段话中。你从这则新闻的第一段话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第⑦段是本则新闻的什么部分,有何作用?
4.据说本则新闻原拟标题为“火箭应用液氧甲烷燃料历经多重考验”,与现有标题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①“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发射任务成功的时间:2023年7月12日;②发射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③发射事件:“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 火箭;④发射事件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第⑦段交代新闻的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示例:我认为现有标题更好。现有标题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本则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强调其特殊性——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原标题突出的是火箭应用液氧甲烷燃料历经的种种考验,并非本则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
课堂总结
今天的复习课,我们重温了新闻的“筋骨”与“灵魂”:从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到通讯的细节铺陈,从特写的镜头聚焦到评论的观点鲜明,大家不仅理清了不同体裁的边界,更在模拟采访、写稿互评中实践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记得有同学在校园新闻里捕捉到食堂师傅的忙碌,用细节传递温暖;也有小组在评论中理性分析课间活动,展现了独立思考。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新闻不只是客观记录,更是用真诚连接世界的桥梁。愿大家带着今天的收获,做生活的观察者、时代的记录者,让每一则报道都有温度、有力量。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