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5
消息二则
第一单元 社会变化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新课导入
4.
探究新知
5.
课堂小结
6.
课堂练习
变化的社会 永恒的价值
学习目标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01
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02
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立场。
03
重点难点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
术。
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
感立场。
任务群
任务一
阅读标题,认识“新闻”
任 务 群
任务二
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任务三
联系背景,感受“时效”
任务四
关注语言,体会“准确”
任务五
关注语言,揣摩情感
任务六
对比阅读,总结特点
任务七
模拟播报,读出味道
变化的社会 永恒的价值
消息二则
第 一 课 时
新课导入
探究新知
任务一:阅读标题,认识“新闻”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课本“活动·探究”的任务一是:新闻阅读,第一课的标题是《消息二则》,那么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请同学们根据查阅资料所得说一说。
(1)真实性。消息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不夸大、不歪曲,所有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都需经得起核实。
(2)时效性。强调“新”与“快”,追求第一时间报道事件,体现信息的即时价值。消息的时效性越强,越能吸引受众关注,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
(3)准确性。内容表述必须精准,包括数据、引语、背景等细节,避免模糊或错误信息,确保受众获取正确的信息导向。
“消息”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传播文体,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人们常把“何 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有些新闻要素齐全,也有些新闻会侧重某些要素。阅读课文时,要梳理其中新闻要素,把握主要新闻事实。可以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本单元的“新闻阅读”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参阅教材第二页的讲解。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本单元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各自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新闻注重准确性,呈现客观事实,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此外,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报刊、新闻类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的习惯,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选择、阅读和思考。例如,通读一份报纸,看看它着重报道哪些新闻,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和定位;搜集多个媒体的独家新闻,与同学讨论该怎样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件;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想一想它们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各有什么不同;关注某一新闻事件,了解报纸、产播、电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各是怎样报道的,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等等。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持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探究新知
任务二: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how如何
what
何事
why何故
who
何人
六
要素
篇目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5个W+1个H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请同学们细读两则消息,用表格梳理“六要素”,并说说你的发现。
六 要 素
篇目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梳理新闻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新闻内容
“消息”五部分 标题 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要简明、 醒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新闻的主要部分,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 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表达得明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 对主题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式小结,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消息正文前面还会用黑体字标明稿件发出的单位、发稿地点、时间等信息,这个叫“电头”,也称“消息头”。 “消息”一般由“五部分”组成,请根据下列提示,用表格梳理两则消息的“五部分”,并进行比较,再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李永强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二十日夜起,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一则消息必定有标题、导语和主体。背景和结语可能会暗含在主体里,也可能没有。
探究发现: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方便读者阅读
便于编辑处理
探究发现: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方便读者阅读
便于编辑处理
消息二则
第 二 课 时
变化的社会 永恒的价值
探究新知
任务三:联系背景,感受“时效”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闻强调时效性,追求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背景材料和两则消息的电头,看这两则消息时效性如何?
背景:1949年4月21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渡江战役打响一天多的时间,就刊发了新闻报道,时效性很强。
消息的时效性越强,越能吸引受众关注,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一日之内,两则消息报道同一事件,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
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探究新知
任务四:关注语言,体会“准确”
(1)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
·
不好。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新闻注重准确性,呈现客观事实,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句子,并完成相应任务,体会新闻讲究客观准确的特点。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
·
·
·
不好。“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红色的词语,行不行?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探究新知
任务五:关注语言,揣摩情感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些四字词语极富表现力,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的形势,于对比中高度赞扬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锐不可当。
新闻注重准确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感情。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该句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一个“不料”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倾向表露出来。
课堂
小结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第一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二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都很泄气”。
阅读消息,要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能区分报道语言和评论语言,能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鉴别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理性评估新闻报道的事实。
课堂
小结
阅读消息时还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请画出两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
探究新知
任务六:对比阅读,总结特点
标题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电头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正文 导语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主体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课文中的两则消息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借助旁批、按下表要求进行分析。
标题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电头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正文 导语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
异:播报的时间不同。
都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交代清楚了。
正文 主体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①第一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神速和英勇,以及敌军的不堪一击。
②第二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我“百万大军”的中西、东路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③两则消息的主体按我军渡江的进展追踪事实,时效性强,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新闻热点作了完整的报道。
讨论:由这两则消息,可以印证消息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用事实说话。
②时效性强。
③体式结构固定。
④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⑤语言准确、精炼。
探究新知
任务七:模拟播报,读出味道
播报新闻,要播出“新闻味”。关注新闻的表达方式,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试着播报这两则新闻。
新闻以记叙为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课堂小结
要在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受众”,需要有一定的鉴别力,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为了在这方面给予你合适的指引和帮助。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应是驯服的奴隶,而应是高度自觉的主人。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了新闻,才能发展成为有鉴别力的读者。
课堂练习
新闻的结构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特点 :新闻要及时报道发生的事实,不能过时失效。
:新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不能捏造虚假。
:新闻信息如何被广泛、迅速地传递和接收,以及这种传递的社会影响。
新闻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新闻的六要素 五个“W”+1个“H”即: 。
1.根据意思填空。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时效性
真实性
传播性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课堂练习
2.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的“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自豪之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D
布置作业
1.浏览今天的报纸,统计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总数。然后选择一则,圈出其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浏览今天的报纸或新闻网页,选取若干消息,结合其所属媒体,辨析它们的报道角度,看看能否分辨出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板书设计
新闻
六要素
五结构
三特点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第一单元 社会变化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5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