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首颁诺奖 全球共赞贤才(分层作业)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首颁诺奖 全球共赞贤才(分层作业)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文档简介

第3课 《诺贝尔奖颁发》分层作业
班级学习完本课后,组织开展了新闻阅读交流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任务。
【了解诺贝奖】
1.以下是小语的发言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授奖仪式在瑞典举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每年 bān( )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一笔巨é( )的物质财富,荣膺( )一个荣誉称号,更是斩获了一种精神鼓励。
(1)给加点字注音。
遗嘱( ) 荣膺(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ān( )发 巨é( )
【答案】(1)zhǔ yīnɡ (2)颁 额
【认识获奖人物】
2.阅读下面的有关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的相关语句,其中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国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B.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虽然已与世长辞,但其作品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C.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由于在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原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D.幽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曼德拉博大胸怀的写照,幽默使他获得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由衷敬佩。
【答案】B
A.语序不当,将“不仅”和“更”后面的内容调换位置;C.句式杂糅,删掉“的原因”;D.语义重复,删掉“发自内心”或“由衷”。
【排序新闻稿件】
3.活动中,小科收集了一则消息,但是他不小心把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将这则消息重新排序( )
①伴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仪仗队员护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健步走入体育场。
②现场奏响铿锵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全运会会旗、第十四届全运会会旗和由60名旗手组成的会旗方阵、裁判员代表方队走向主席台。
③2021年9月15日20时,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
④全场观众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欢迎运动员们的到来。
⑤紧随其后的是37个代表团精神抖擞的运动员代表,他们分别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3个行业体育协会。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答案】C
【解析】通读句子,可知语段描述的是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进场的情形。③句为总领句,应为首句;然后按照“仪仗队员”“会旗方阵、裁判员代表方队”“运动员代表”的顺序进场,分别对应①②⑤句;第④句紧承第⑤句,交代运动员入场时的现场气氛。故正确排序为:③①②⑤④。
【拟写新闻标题】
4.小文在网上看到下面一则新闻没有标题,然后小文自己拟写了4个标题,请你帮他选出作为本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祝大家新年快乐!”2022年元旦,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特意发来祝福视频。2022年1月1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遥远的太空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此,他们特意录下视频祝大家新年快乐!送别2021,喜迎2022,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
A.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特意发来祝福视频
B.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
C.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祝大家新年快乐
D.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
【答案】C
【解析】本则新闻主要表述了两点内容,第一点是2022年元旦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发来祝福视频,第二点是强调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A、B、D三项表述内容都不全面,只有C项表述全面,故选C。
【拟写新闻稿件】
5.下面是小科同学为学校校报科技版块拟写的一段新闻稿,请帮他修改完善。
①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是重中之重。②当前,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水平,缺乏科学完备的科普教育体系。③我们应该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④即使这样,也能夯实全民科学素质的根基。
(1)在语段第①句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讨论文稿时,有人想删掉第②句中的词语“不少”。请结合语段内容,说一说这个词语不能删除的理由。
(3)语段第④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将正确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答案】(1)、 (2)这句话的重点是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定语“不少”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如果删去,会将问题存在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学校,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不能删去。 (3)只有(唯有)……才……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1. 文章第一段开头的句子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它交代了哪些内容 (3分)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答案】导语。(1分)交代了颁奖主体、时间、届次及颁发奖项。(2分)
【解析】首先判断该新闻为消息。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根据句子的位置及内容可以判断其为消息的导语部分。然后概括其交代的主要内容即可。
文章第二段详细交代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等信息,有何作用 (4分)
【答案】详细交代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等信息,一方面体现了消息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照应了第一段中诺贝尔的遗嘱,丰富了消息的内容。(4分)
【解析】准确是消息的基本要求,公布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能证明消息的准确性,同时也丰富了消息的内容。
3. 在新闻的结尾,补充交代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有无必要 为什么 (3分)
【答案】有必要。(1分)交代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这一事实,意在说明诺贝尔奖评定的公正性。(2分)
【解析】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是事实,交代这一事实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定的公正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2022年10月6日电 ①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②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埃尔诺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写作中,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
③马尔姆表示,他很遗憾未能与埃尔诺取得电话联系。
④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是当代法国文坛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代表作包括《悠悠岁月》等。
⑤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从第一届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至2022年,共有119位得主。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这一奖项。
材料二:
①近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的陆续揭晓,引发了国人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热议。
②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专注科学、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
③2015年10月,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1969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在历经380多次失败之后,屠呦呦团队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这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问世50年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正因为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三:
①在过去的70多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的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更卓越的科研能力、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去赢得世界科研领域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②当然,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我们拥有很多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③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1.请你为材料一这则消息拟写标题。(不得超过23个字)(2分)
【答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有提示、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和吸引读者的作用,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导语“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可知,此则新闻的对象是“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主要事件是“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据此概括为: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荣获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B.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还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C.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D.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材料三第③段中的“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可知,原文是说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C项“中国必将获奖”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
3.2024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尘埃落定。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诺贝尔奖。(3分)
【答案】①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②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③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④我们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与应用。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可概括出第一点。结合材料三第①段“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可概括出第二点。结合材料三第②段“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可概括出第三点。结合材料三第③段“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可概括出第四点。第3课 《诺贝尔奖颁发》分层作业
班级学习完本课后,组织开展了新闻阅读交流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任务。
【了解诺贝奖】
1.以下是小语的发言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授奖仪式在瑞典举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每年 bān( )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一笔巨é( )的物质财富,荣膺( )一个荣誉称号,更是斩获了一种精神鼓励。
(1)给加点字注音。
遗嘱( ) 荣膺(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ān( )发 巨é( )
【认识获奖人物】
2.阅读下面的有关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的相关语句,其中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国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B.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虽然已与世长辞,但其作品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C.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由于在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原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D.幽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曼德拉博大胸怀的写照,幽默使他获得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由衷敬佩。
【排序新闻稿件】
3.活动中,小科收集了一则消息,但是他不小心把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将这则消息重新排序( )
①伴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仪仗队员护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健步走入体育场。
②现场奏响铿锵有力的《运动员进行曲》,全运会会旗、第十四届全运会会旗和由60名旗手组成的会旗方阵、裁判员代表方队走向主席台。
③2021年9月15日20时,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
④全场观众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欢迎运动员们的到来。
⑤紧随其后的是37个代表团精神抖擞的运动员代表,他们分别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3个行业体育协会。
A.①③②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拟写新闻标题】
4.小文在网上看到下面一则新闻没有标题,然后小文自己拟写了4个标题,请你帮他选出作为本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祝大家新年快乐!”2022年元旦,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特意发来祝福视频。2022年1月1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遥远的太空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此,他们特意录下视频祝大家新年快乐!送别2021,喜迎2022,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
A.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特意发来祝福视频
B.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
C.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祝大家新年快乐
D.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
【拟写新闻稿件】
5.下面是小科同学为学校校报科技版块拟写的一段新闻稿,请帮他修改完善。
①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是重中之重。②当前,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水平,缺乏科学完备的科普教育体系。③我们应该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④即使这样,也能夯实全民科学素质的根基。
(1)在语段第①句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讨论文稿时,有人想删掉第②句中的词语“不少”。请结合语段内容,说一说这个词语不能删除的理由。
(3)语段第④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将正确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1. 文章第一段开头的句子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它交代了哪些内容 (3分)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文章第二段详细交代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等信息,有何作用 (4分)
3. 在新闻的结尾,补充交代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有无必要 为什么 (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2022年10月6日电 ①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②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埃尔诺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写作中,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之路漫长而艰辛。
③马尔姆表示,他很遗憾未能与埃尔诺取得电话联系。
④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是当代法国文坛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代表作包括《悠悠岁月》等。
⑤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从第一届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至2022年,共有119位得主。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这一奖项。
材料二:
①近日,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的陆续揭晓,引发了国人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热议。
②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专注科学、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
③2015年10月,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1969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开始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在历经380多次失败之后,屠呦呦团队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这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问世50年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正因为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三:
①在过去的70多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历届获奖的人员名单上看,我们在不少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的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更卓越的科研能力、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去赢得世界科研领域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②当然,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完全反映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我们拥有很多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③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应以一种客观、淡定、从容的心态看待诺贝尔奖。
1.请你为材料一这则消息拟写标题。(不得超过23个字)(2分)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等著名作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B.从对待历届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和他的科研成果,还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C.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说,中国必将获奖。
D.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
3.2024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尘埃落定。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诺贝尔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