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基础卷)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变化着的社会(单元测试·基础卷)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遗嘱(zhǔ) 悄然(qiǎo) 渗透(shèn) 屏息敛声(pǐng)
B.由衷(zhōnɡ) 湛蓝(shèn) 挪威(nuó) 飞天凌空(línɡ)
C.着舰(zhuó) 国殇(shāng) 巨额(é) 迎风绽放(zhàn)
D.揪心(jiū) 磅礴(bó) 优雅(yǎ) 心潮澎湃(bài)
【答案】C
【详解】A. “屏息敛声”的“屏”应读为“bǐng”;
B. “湛蓝”的“湛蓝”应读为“zhàn”;
D. “心潮澎湃”的“湃”应读为“pài”;
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督战 由衷 叱咤风云 摧枯拉朽
B.边陲 泄气 从容不迫 山呼海啸
C.横亘 峰巅 眼花瞭乱 锐不可挡
D.潇洒 娴熟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答案】C
【详解】C.眼花瞭乱——眼花缭乱,锐不可挡——锐不可当。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两百多名救援战士,几万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那烟雨迷蒙的恩施大峡谷,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能够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有误,语义矛盾,两百多名救援战士应该有四百多条胳膊;
B.有误,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D.有误,搭配不当,应将“发扬”改为“发展”;
故选C。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描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抒情。
C.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故选B。
5.关于新闻写作,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B.事件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C.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
D.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答案】B
【详解】B.说法有误。人物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故选B。
6.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根据“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可知,本段文字是从与楚大鼎的比较角度,说明国家公祭鼎的来历和样子。因此,④句介绍楚大鼎的规模和形制应排首位,②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规模和形制应排第二位,二者形成对比;⑤句用“此外”说明楚大鼎的第二个特征——铭文,应排第三位,①句说明国家公祭鼎铭文,应排第四位,二者形成对比;③句阐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意义,应排在①后;因此顺序为④②⑤①③。故选B。
7.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新华社一则新闻,请根据这则新闻,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①新华社2022年12月18日电12月18日上午8时,远望3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②“本次出航,我们面临海上作业时间长、温度变化幅度大、航线气象复杂多变等考验,这对人员调配、设备保养和各项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远望3号船计划部主任孙江平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着力强化风险管控,全面检修参试设备,扎实搞好人员培训,周密开展物资补给,为顺利出航和圆满完成任务做好万全准备。”
③年初以来,远望3号船已累计出航120余天,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安全航行33000余海里。
④据了解,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航天测控船,主要担负对火箭、高中低轨卫星和飞船及空间站等目标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20多年来60余次出海远航,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任务为代表的10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2)任务二:假设你是新华社记者,准备采访远望3号的孙江平主任。请你根据新闻内容拟3个采访问题。(3分)
【答案】(1)远望3号船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测控任务
(2)示例:海上测控的意义是什么呢?您认为一次顺利圆满的出航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您认为远望3号船能到百分百的测控成功率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新闻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由第①段新闻导语“远望3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可知,新闻的核心对象是“远望3号船”,核心事件是“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测控任务”,因此可拟写本新闻的标题为:远望3号船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测控任务;且由第②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着力强化风险管控,全面检修参试设备,扎实搞好人员培训,周密开展物资补给,为顺利出航和圆满完成任务做好万全准备”可知,此段补充本次出航前所做的完全准备;由第③段“年初以来,远望3号船已累计出航120余天,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安全航行33000余海里”,第④段“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航天测控船,主要担负对火箭、高中低轨卫星和飞船及空间站等目标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补充对远望3号船的介绍;因此此新闻题目可以涵盖整则新闻的内容。
(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根据题干要求“请你根据新闻内容拟3个采访问题”,可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并据此拟写问题。
如:由第①段“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可拟写:海上测控的意义是什么呢?
由第②段“本次出航,我们面临海上作业时间长、温度变化幅度大、航线气象复杂多变等考验,这对人员调配、设备保养和各项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拟写,您认为一次顺利圆满的出航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由第④段“20多年来60余次出海远航,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任务为代表的10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可拟写:您认为远望3号船能到百分百的测控成功率的关键是什么?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
【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 义的新闻;【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编号,下同)。【甲】文的结语是第 句。【乙】文的导语是 句。(4分)
9.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3分)
10.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1.【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2分)
12.【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8.狭 ⑥ ⑥ ①②
9.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0.“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11.句中加点词语“突破”、“占领”、“进击”三个动词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1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解析】8.本题考查新闻知识。
广义的新闻指的是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皮拆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所以这两则消息属于狭义新闻。
【甲】文第①句是导语部分;第②至⑤句是新闻的主体部分;第⑥句发出战斗号召,是结语。消息中没有交代背景。
【乙】文第①②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第③至⑦句报道了西路军的渡江情况;第⑧至 句报道了东路军的渡江情况;消息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第⑥句;没有结语部分。
所以【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⑥句,【甲】文的结语是第⑥句。【乙】文的导语是①②句。
9.本题考查新闻知识。
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地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
电头的作用: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新闻的电头。
作用是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0.本题考查消息的语言。
“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大约”表示三十万不是精准的数字,只是一个概数,“大约”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11.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
“突破”意思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占领”意思是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进击”指进攻,攻击。“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表明人民解放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并向很多地方进攻,表明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可知敌军现在毫无斗志,无心作战,原因是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让国民党的士兵感觉这仗打的没完没了,他们无心打仗所以,第⑥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是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下面小题。(14分)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3.这则新闻特写用“‘飞天’凌空”为题,有何用意?(4分)
14.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的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新闻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B.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C.第⑦节独立成段,突出吕伟年纪小,成就高。
D.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5.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加点的“哧”是拟声词,有何妙处?)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什么作用?)
16.吕伟跳水的整套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13.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是飘飘欲飞的仙女,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中国跳水姑娘吕伟跳水时如仙女般优美绝伦,增加了特写的文采,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新颖醒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B
15.(1)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水花小,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2)运用环境描写,几串白色的气泡和悄然不惊的四面水花,是跳水姑娘吕伟入水时的情形,写出了吕伟入水的“轻”,和前文的“哧”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示例: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把跳水的瞬间动作进行了画面的分解“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像镜头一样。所以能让读者从容欣赏品味。启示:要善于观察,抓住人物(事件)特点来写;要在写作过程中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要发挥想象,善用修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导语】这篇新闻特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吕伟在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形象地展现给读者。文章以“‘飞天’凌空”为题,巧妙地将吕伟的动作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相联系,突出了她动作的优美和轻盈。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放大描写,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吕伟的每一个动作,感受到她的从容与自信。文章不仅展现了吕伟的个人风采,也反映了中国跳水运动的实力和后备人才的充足。
13.本题考查赏析题目作用。
根据第②段中的“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可知,,将吕伟跳水时在空中的姿态比喻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这表明“‘飞天’凌空”这个标题用“飞天”来比喻吕伟跳水时的优美姿态,她在空中的身体被空气托住,如同仙女在天空中翔舞,形象地描绘出其动作的轻盈、美妙和优雅,增加了特写的文采,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她跳水动作的美感,让这个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这则新闻特写以“‘飞天’凌空”为题,这一标题相较于直接描述吕伟跳水等普通标题来说,显得新颖独特。新闻报道的是吕伟的跳水事件,而采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且独特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要了解这个如同“飞天”般的动作到底是怎样的,进而阅读文章内容。
14.本题考查文本分析。
B.“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这一分析有误。在原文中,“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里是用飘浮的白云、飞鸟这些动态的事物来衬托吕伟的沉静自若,是以动衬静,而非以静衬动。故选B。
1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哧”这个拟声词生动地模拟出吕伟入水瞬间的声音,结合句子中“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以及“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可以看出她入水时速度快且水花极小,这一拟声词从声音的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她入水动作的干净利落,直接表现了她高超的跳水技艺。作者通过对吕伟跳水这一精彩瞬间的细致描写,包括使用“哧”这个拟声词,体现出对吕伟高超技艺的赞美,同时作为对本国运动员的描写,也蕴含着自豪之情。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属于环境描写,这一描写展现了吕伟入水时的场景。气泡是“几串”且水花“悄然不惊”,生动地描绘出她入水时动作轻盈的特点,强调了入水动作的轻柔感。前文提到“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里的拟声词给人一种速度快、力量强的感觉,而此处的气泡和水花描写则侧重于表现入水的轻柔,二者形成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突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通过对吕伟入水时周围环境(气泡和水花)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她高超的跳水技术,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吕伟的赞美之情,为她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16.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和阅读启示。
一、作者为了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吕伟跳水动作,采用了“动作画面分解”的方法。起跳:从第②段“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可以看出,作者详细描写了吕伟起跳时的动作,如手臂舒展、轻轻一蹬的动作细节,这是整个跳水动作的起始画面,让读者能清晰看到动作的开端。腾空:第③段“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这里细致地描写了吕伟在空中翻腾、转体的动作,使读者能感受到她在腾空时的精彩姿态,如同慢镜头展示一般,虽然整个动作仅1.7秒,但读者可以从容地品味她在空中的每个动作细节。入水:第④段“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作者把吕伟入水的动作比作箭插入水中,生动地展现了入水瞬间的干脆利落,让读者能够很好地欣赏到这个动作的结尾部分。
二、对写作的启示。
(一)善于观察与抓住特点。作者在描写吕伟跳水时,能精准地抓住每个动作阶段的特点,例如在描写腾空时抓住了动作的难度(翻腾、转体)和姿态(潇洒自如、展示优美线条)。这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观察事物或者人物的独特之处,准确地把握其特点,这样才能在描写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描写对象。
(二)调动多种感官。在描写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听觉等感官描写,但通过对动作的细致描写,如“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等,读者仿佛能听到动作发出的微弱声音,看到整个跳水的画面。这告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发挥想象与善用修辞。作者把吕伟在空中的姿态比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入水时比作箭插入水中,把气泡拟人化为拥抱仙女。这些修辞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吕伟跳水动作的美妙。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看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
⑦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⑧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⑨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⑩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7.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8.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至少答出3点)(3分)
19.选文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20.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4分)
【答案】17.①列举数据,“80%”“1000多架”“700多名”这些数据准确客观地介绍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之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限定时间范围,“绝大部分事故”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些语言有分寸,准确客观。
18.示例: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从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成功着舰的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19.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20.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分析】17.本题考查新闻语言。
根据句中“80%”“1000多架”“700多名”可知,句中列举了具体数据;内容:联系第④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可知,作者通过列举准确的数据,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任务艰巨。
本句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是从时间上加以限制,“绝大部分”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但不表示是全部。这些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
根据第 段“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等语句可知,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19.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第 段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表现出某大国一名上将对我国的轻视;联系第 段“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可知,此句表现我国航母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大,过程之艰难,没有基础;“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正是因为舰载战斗机上舰方面基础薄弱,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海军的强军梦想,激励国人不断努力、奉献、奋斗,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第⑧段到第 段是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内容,“请示下降高度”“可以下降高度至×××”“航向××,航速××”“明白”,对话简单,口令简单,便于理解,便于执行,侧面展现舰载机着舰时的氛围紧张严肃、庄严,此时不容有多余的话语,扰乱任务的执行。同时,简短准确、详实的对话内容呈现了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之间的交流情况,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聆听两个人的对话一般,让读者的感受更加直观、形象,让舰载机着舰这一高端的试验更为平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三、作文(40分)
21.本期我们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请你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体裁,回忆学校、家庭中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某一精彩瞬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写消息要注意正文的结构、写特写要具体描述某一场景、写通讯要相对完整的记述新闻事件或展现人物的精神;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例文
我校春季趣味运动会圆满结束
(XX学校新闻报道组2024年4月20日)为增强学生体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为了增进同学之间友情的交流,xx学校决定于4月19日在本校运动场举办校第四届趣味运动会。活动前期,体育组精心策划了定点投篮、跳绳接力、双人三足,亲子接力及障碍接力等 多项趣味运动项目。经班主任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活动当日,尽管天气寒冷,但同学们高昂的热情,依然点燃了现场的气氛。七年组整齐而规范的队操表演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领导的赞许。 最后校长宣布比赛开始,拉开了趣味运动会的序幕。 赛场上,选手们跃跃欲试,积极地进行热身等赛前准备。赛场上竞争激烈,不仅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更是震耳欲聋。
时间在快乐中飞逝,看定点投篮比赛场地上,男女各分阵营,比赛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家长亲子接力赛场上,十多个选手精神抖擞,旁边的观众都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大声助威加油。 最后一个项目是教工和家长代表的多人多足,经过激烈的角逐,家长代表配合默契,技高一筹,夺得本项的前三名,也给本次趣味运动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趣味运动会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通过新颖的运动形式、严谨的评判标准和精心的筹备工作,让同学们身体得到锻炼、心情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友谊,也促进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为学校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
1.审题立意:审视题干,要求从最近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件,写成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消息要求篇幅短小,通讯和特写的篇幅可能文字量多少。按照要求,需要超过500字。如果写新闻,注意正文的结构,如果写特写要具体描述某一场景,如果写通讯要相对完整的记述新闻事件或展现人物的精神。
2.选材构思:例如,写一篇关于家庭生活的新闻特写。可以这样构思: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5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吃年夜饭,可高兴了。妈妈在厨房煮饭、煮菜给我们吃,可辛苦了。我见妈妈那么辛苦,就想着去帮帮妈妈。于是,我就跑到厨房去帮妈妈干活。妈妈看见我主动去帮她干活可开心了,夸我真懂事,真乖。爷爷、奶奶、爸爸也都看见我帮妈妈干活,高兴极了。等妈妈做完饭,我们就围坐在桌边开始吃年夜饭了,桌上有鱼、虾、肉等。我们一起举起杯子来干杯,迎接新年的到来,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爷爷夹菜给我吃,让我多吃点,快快长大;爸爸夹菜给爷爷奶奶吃,让他们要多注意身体;爸爸还夹菜给妈妈吃,让妈妈别太辛苦了,大家吃得可开心了。我爱我的家,爱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遗嘱(zhǔ) 悄然(qiǎo) 渗透(shèn) 屏息敛声(pǐng)
B.由衷(zhōnɡ) 湛蓝(shèn) 挪威(nuó) 飞天凌空(línɡ)
C.着舰(zhuó) 国殇(shāng) 巨额(é) 迎风绽放(zhàn)
D.揪心(jiū) 磅礴(bó) 优雅(yǎ) 心潮澎湃(b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督战 由衷 叱咤风云 摧枯拉朽
B.边陲 泄气 从容不迫 山呼海啸
C.横亘 峰巅 眼花瞭乱 锐不可挡
D.潇洒 娴熟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两百多名救援战士,几万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那烟雨迷蒙的恩施大峡谷,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能够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描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抒情。
C.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5.关于新闻写作,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B.事件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C.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
D.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6.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7.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新华社一则新闻,请根据这则新闻,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①新华社2022年12月18日电12月18日上午8时,远望3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②“本次出航,我们面临海上作业时间长、温度变化幅度大、航线气象复杂多变等考验,这对人员调配、设备保养和各项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远望3号船计划部主任孙江平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着力强化风险管控,全面检修参试设备,扎实搞好人员培训,周密开展物资补给,为顺利出航和圆满完成任务做好万全准备。”
③年初以来,远望3号船已累计出航120余天,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安全航行33000余海里。
④据了解,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航天测控船,主要担负对火箭、高中低轨卫星和飞船及空间站等目标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20多年来60余次出海远航,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任务为代表的10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2)任务二:假设你是新华社记者,准备采访远望3号的孙江平主任。请你根据新闻内容拟3个采访问题。(3分)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
【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 义的新闻;【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编号,下同)。【甲】文的结语是第 句。【乙】文的导语是 句。(4分)
9.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3分)
10.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1.【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2分)
12.【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二)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下面小题。(14分)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3.这则新闻特写用“‘飞天’凌空”为题,有何用意?(4分)
14.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的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新闻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B.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C.第⑦节独立成段,突出吕伟年纪小,成就高。
D.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5.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加点的“哧”是拟声词,有何妙处?)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什么作用?)
16.吕伟整套跳水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看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
⑦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⑧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⑨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⑩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7.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8.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至少答出3点)(3分)
19.选文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20.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4分)
三、作文(40分)
21.本期我们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请你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体裁,回忆学校、家庭中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某一精彩瞬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写消息要注意正文的结构、写特写要具体描述某一场景、写通讯要相对完整的记述新闻事件或展现人物的精神;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建议用时: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遗嘱(zhǔ) 悄然(qiǎo) 渗透(shèn) 屏息敛声(pǐng)
B.由衷(zhōnɡ) 湛蓝(shèn) 挪威(nuó) 飞天凌空(línɡ)
C.着舰(zhuó) 国殇(shāng) 巨额(é) 迎风绽放(zhàn)
D.揪心(jiū) 磅礴(bó) 优雅(yǎ) 心潮澎湃(b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督战 由衷 叱咤风云 摧枯拉朽
B.边陲 泄气 从容不迫 山呼海啸
C.横亘 峰巅 眼花瞭乱 锐不可挡
D.潇洒 娴熟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两百多名救援战士,几万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那烟雨迷蒙的恩施大峡谷,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能够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描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抒情。
C.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5.关于新闻写作,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B.事件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
C.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
D.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6.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7.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新华社一则新闻,请根据这则新闻,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①新华社2022年12月18日电12月18日上午8时,远望3号船缓缓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②“本次出航,我们面临海上作业时间长、温度变化幅度大、航线气象复杂多变等考验,这对人员调配、设备保养和各项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远望3号船计划部主任孙江平说:“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着力强化风险管控,全面检修参试设备,扎实搞好人员培训,周密开展物资补给,为顺利出航和圆满完成任务做好万全准备。”
③年初以来,远望3号船已累计出航120余天,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为代表的4次海上测控任务,安全航行33000余海里。
④据了解,远望3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二代航天测控船,主要担负对火箭、高中低轨卫星和飞船及空间站等目标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20多年来60余次出海远航,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任务为代表的100余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2)任务二:假设你是新华社记者,准备采访远望3号的孙江平主任。请你根据新闻内容拟3个采访问题。(3分)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
【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 义的新闻;【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编号,下同)。【甲】文的结语是第 句。【乙】文的导语是 句。(4分)
9.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3分)
10.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1.【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2分)
12.【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二)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下面小题。(14分)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3.这则新闻特写用“‘飞天’凌空”为题,有何用意?(4分)
14.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特写的分类: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新闻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B.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C.第⑦节独立成段,突出吕伟年纪小,成就高。
D.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5.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加点的“哧”是拟声词,有何妙处?)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什么作用?)
16.吕伟整套跳水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看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
⑦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⑧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⑨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⑩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7.请从新闻语言客观准确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8.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至少答出3点)(3分)
19.选文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20.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4分)
三、作文(40分)
21.本期我们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请你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体裁,回忆学校、家庭中印象深刻的某一件事、某一精彩瞬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写消息要注意正文的结构、写特写要具体描述某一场景、写通讯要相对完整的记述新闻事件或展现人物的精神;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
语文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参考答案)
1.(2分)C
2.(2分)C
3.(2分)C
4.(2分)B
5.(2分)B
6.(3分)B
7.(1)(2分)远望3号船奔赴任务海域执行测控任务
(2)(3分)示例:海上测控的意义是什么呢?您认为一次顺利圆满的出航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您认为远望3号船能到百分百的测控成功率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新闻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8.(4分)狭 ⑥ ⑥ ①②
9.(3分)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0.(2分)“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11.(2分)句中加点词语“突破”、“占领”、“进击”三个动词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12.(2分)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13.(4分)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是飘飘欲飞的仙女,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中国跳水姑娘吕伟跳水时如仙女般优美绝伦,增加了特写的文采,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新颖醒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2分)B
15.(4分)(1)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水花小,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2)运用环境描写,几串白色的气泡和悄然不惊的四面水花,是跳水姑娘吕伟入水时的情形,写出了吕伟入水的“轻”,和前文的“哧”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6.(4分)示例: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把跳水的瞬间动作进行了画面的分解“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像镜头一样。所以能让读者从容欣赏品味。启示:要善于观察,抓住人物(事件)特点来写;要在写作过程中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要发挥想象,善用修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7.(4分)①列举数据,“80%”“1000多架”“700多名”这些数据准确客观地介绍舰载机着舰过程危险之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限定时间范围,“绝大部分事故”限定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些语言有分寸,准确客观。
18.(3分)示例: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从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成功着舰的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19.(4分)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20.(4分)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21.(40分)
例文:我校春季趣味运动会圆满结束
(XX学校新闻报道组2024年4月20日)为增强学生体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同时也为了增进同学之间友情的交流,xx学校决定于4月19日在本校运动场举办校第四届趣味运动会。活动前期,体育组精心策划了定点投篮、跳绳接力、双人三足,亲子接力及障碍接力等 多项趣味运动项目。经班主任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活动当日,尽管天气寒冷,但同学们高昂的热情,依然点燃了现场的气氛。七年组整齐而规范的队操表演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领导的赞许。 最后校长宣布比赛开始,拉开了趣味运动会的序幕。 赛场上,选手们跃跃欲试,积极地进行热身等赛前准备。赛场上竞争激烈,不仅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更是震耳欲聋。
时间在快乐中飞逝,看定点投篮比赛场地上,男女各分阵营,比赛的激烈程度不相上下;家长亲子接力赛场上,十多个选手精神抖擞,旁边的观众都随着比赛的进行而大声助威加油。 最后一个项目是教工和家长代表的多人多足,经过激烈的角逐,家长代表配合默契,技高一筹,夺得本项的前三名,也给本次趣味运动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趣味运动会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通过新颖的运动形式、严谨的评判标准和精心的筹备工作,让同学们身体得到锻炼、心情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友谊,也促进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为学校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