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 孟子, 名________, ________时期邹人, 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有“________”之称, 与孔子并称“孔孟”。
(2) 《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 共________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南宋朱熹把《孟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畎亩( )
傅说( ) 杵( ) 夯实( )
胶鬲( ) 百里奚( ) 虞国( )
空乏其身( ) 曾益( ) 拂士( )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____________ 革: ____________
(3) 得道者多助 得道: ______________
(4) 寡助之至 至: _______________
(5) 亲戚畔之 亲戚: ______________
(6) 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______________ 大丈夫: ____________
5.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亲戚畔之
“_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往之女家
“_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 衡于虑
“_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 三里之城 古义: ___________ 今义: 城市(跟“乡”相对)
(2) 池非不深也 古义: __________ 今义: 池塘
(3) 委而去之 古义: __________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国家
(5) 与民由之 古义: ___________ 今义: 缘由
(6)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_______________ 今义: 往上托; 往上伸
7.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人恒过, 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 利
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戒
戒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士
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在《富贵不能淫》中,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为他们具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威力。
(3) 人生在世, 当有傲然风骨。我们要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4)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 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 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提到, 一个人经历种种磨炼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阅读理解
阅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选自《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皆以美于徐公
C. 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D.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2、 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后, 小安与小徽两人讨论起了这篇课文, 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安: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再举一个课外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小徽: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是说,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 (2) 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书》曰: “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①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③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豫: 安乐, 安逸。②忽微: 极言细微。③ 伶人: 乐官, 乐人。泛指表演歌舞的人。
参考方法提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百里奚举于市 关联教材法: 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1) 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 查阅词典法: ①扰乱; ②昏乱, 惑乱; ③混杂, 混淆; ④弥漫, 纷繁 (2) ____________
发于声 联系语境法 (3) ____________
满招损 关联词语法: 损人利己 (4) ____________
17.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 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夫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微 而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岂 独 伶 人 也 哉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9.【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国家应具备“忧患意识”, 要学会居安思危, 但两文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其不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三:
夫(圯上)老人者,以为子房②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①圯:桥。②子房:张良的字。
2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汉方A不利B宁能禁C信之王乎D不如因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用作动词,穿鞋,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履”意思相同。
B.期,约定时间见面,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C.异,惊异,认为 奇怪,与“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
D.蹑,践踏,踩,与“蹑足行伍之间”的“蹑”意思相同。
2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描述了张良早年刺秦未果后,遇到圯上老人,获得太公兵法,奠定其日后成就的基础。
B.材料二展示了张良在汉楚战争中,巧妙劝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化解了潜在的内乱,体现其政治智慧。
C.材料三则通过苏轼的评论,强调张良教导刘邦忍耐的重要性,指出忍耐是刘邦成功的关键。
D.在荥阳之战期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就向刘邦说,齐地之人伪诈多变,不如另找一个人代理齐王来镇抚,自己好抽身去解救荥阳之急。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24.张良帮助汉高祖以小忍换大谋,奠定汉室基业,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轲 战国 思想 教育 亚圣 (2)孟子及其弟子 七 《大学》 《中庸》 《论语》 2.yǎn guàn quǎn yuè chǔ hāng gé xī yú kòng zēng bì 3.D 4.(1)四面包围 (2)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之类 (3)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4)极点 (5)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6)确实(是)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5.(1)畔--叛 背叛 (2)女--汝 你 (3)曾--增 增加
(5)衡--横 梗塞、不顺 (5)拂 --弼 辅佐 6.(1)城墙,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2)护城河 (3)离开 (4)国防 (5)遵从 (6)选拔、任用 7.(1)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使动用法,使……惑乱 (3)使动用法,使……改变 (4)使动用法,使…… 屈服 (5)使动用法,使……痛苦 (6)使动用法, 使……劳累 (7)使动用法,使……饥饿 (8)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9)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使动用法,使……坚忍起来 8.(1)有利的条件 锐利 (2)告诫 谨慎 (3)狱官 贤士 9.(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1)使百姓定居(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通过这些)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4)(一个人的过失)表现在他人的脸色上,显露在他人的言谈中,才能被自己了解。
11、B
12、所以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13.(1)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2)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点。商纣王残暴,失去民心,周文王则因施行仁政而得到广泛支持,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14.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吕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 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 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15.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16.(1)集市 (2)扰乱 (3)显露、流露 (4)损害
1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18.(1)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闲适可以使自身灭亡。
19.【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国内要有坚守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是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的;【乙】文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主要是从国内来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的。
20.BDH 21.A 22.D
23.(1)张良曾经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发怒,表现在言词脸色上。
24.①张良和陈平一起进言,劝刘邦暂且忍耐,好好对待韩信以防生变;②受刘邦派遣,张良亲自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征发韩信的士兵去荥阳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