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3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正确使用各种说明方法,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猜一猜:
(1)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哺乳动物,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2)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蹦跳跳人喜欢。
谜底:白兔
【新课精讲】
回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等相关内容,自主总结说明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方法指导】
(1)善于观察和比较。
能抓住具体事物的特征,有时还要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比如,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每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台、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
叶圣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他就抓住这一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明确事物特征后,安排说明顺序是必不可少的。
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则常选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又大多用逻辑顺序。
例如介绍北京故宫,按中轴线的顺序展开说明,能很好地体现皇宫建筑作为“权力衍生物”的特点,这样的效果是采用其他任何顺序都达不到的。
(3)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被集中显明地突现出来,就一定要把说明的重点放在主要方面。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尽管也介绍了它的历史与现状等,但重点却放在它的结构特点上,因为作者想借赵州桥的例子,集中说明中国石拱桥“结构巧”的特征。
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
注意事项:
①打比方的事物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性质。
②打比方的事物最好是人们所熟知或了解的。
摹状貌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毛宁《梦回繁华》
注意事项:紧扣说明对象,合理安排篇幅。
【方法总结】
【文题展示】
【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材料见教材),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提示: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思维导图】
【例文展示】
坎儿井——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我国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气候十分干旱,水资源尤为珍贵。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防止它们因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呢?新疆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的结构,大体上由竖井、井下渠道(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挖坎儿井,首先要预判什么地方地下有水,然后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好一系列竖井。从山地起点挖到盆地绿洲出水口,开挖线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其间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挖好了竖井,下面的步骤就能依次进行了。
井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其作用是在地面下将挖好的竖井连通起来。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因而暗渠里的水量常年稳定。不仅如此,暗渠里的水也不容易被污染。经过地层自然过滤,井水变得清澈甘甜。当然,由于井下渠道开挖只能靠点油灯作业,所以井下渠道的掏挖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深层地下水由井下渠道引流,变成浅层地下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区。人们在需要水的地方挖好水渠把它引出地面,这就是明渠。同时,人们在地表修建涝坝,根据需要将水引至农田灌溉。
坎儿井,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具有重大实用价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点评】
坎儿井的特征有很多,文题所给材料涉及了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等诸多方面。习作紧扣坎儿井是“井、渠结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整合所给材料,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有详有略地进行介绍,既清楚,又好懂。
【文题展示】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选择说明对象。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座古城。
2.注意实地观察,找到该建筑的外观、构成、用途等的独特之处。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用关键句子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该建筑的具体特征。
【思维导图】
【例文展台】
太原双塔寺
你见过什么样的太原 是群山环绕的黄土高原,还是历史浓厚的古迹龙城,是旋律婉转的中路梆子,还是山与河演奏的乐章。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太原这座古城有无数历史的痕迹,而最出名的便是那雄伟俊秀、意义非凡的双塔寺。
双塔寺原名永祚寺,始建于明朝,“永祚”出自《诗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意为“永远传流,万世不竭”。初自北面山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陈列院。而后踏入二院,淡雅的牡丹香早已在门前迎接,各色牡丹争奇斗艳。那儿的“紫霞仙”也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唯永祚寺独有。整个院落颇有北方园林韵味,“祇园胜景”之荣非她莫属。
三院“永祚禅林”又称礼佛院院中的大雄宝殿历经百年历史打磨,也没有丝毫折损,是古人用智慧打造出的极品,其整体为两檐楼阁式,大殿全用青砖磨砌成柱、雀替、垂花柱等,殿内是明代的无梁式建筑,不用一钉一木。
(亮点赏析:二院的牡丹香、三院礼佛院、大雄宝殿的青砖建筑,作者细心观察,抓住每个部分的典型特点进行说明,突出各部分的特色。)
缓步游走出三院,沿小路上山,寺的东南方有东西两塔如巨人般屹立,俯瞰着那片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土地。东塔文峰塔高 54.76 米,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早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傅霖就带领儿子傅之谟历时3年多在郝庄的山岗上兴建了文峰塔,并又修建了一些低矮殿堂,命名为永明寺。西塔舍利塔高 54.78 米,建于1615年。精细的做工仿佛将人们带入历史画卷:阁楼式的塔身搭配层层高挑的塔檐,旧楼檐子青绿,檐子上雕刻的牡丹在塔中绽开,缠绕于檐柱之上。新楼十分明显,与旧楼不同,一对对玻新楼十分明显,与旧楼不同,一对对玻璃剪边子镶嵌着象征高洁之美的莲花。沿着楼梯盘旋而上,每层都有4扇大门,在此可眺望晋阳山川之美。走下双塔,回看“双凌霄”,它们屹立在晋阳大地,寓意蓬勃向上,兼容并包。
你见过什么样的太原 我想说的是那历史的层层包裹铸就出今日的信念与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保护成就了今日的刻骨铭心,是那次次深刻让华夏儿女满怀对祖国的敬畏与爱戴之心。双塔之美,文化之最。
【点评】
①移步换景,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为读者一一介绍双塔寺的盛景,顺序安排合理得当行文条理清晰。
②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的文章结构详细介绍了太原双塔寺的历史、布局和结构,使文章内容具有历史厚重感,首尾呼应强调双塔寺意义非凡,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课后作业】
三 农用无人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数字支付……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选取你最熟悉的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家中的老人介绍这一产品或应用。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先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材料,从中提炼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基本功能、技术特点、应用场景等。
2.围绕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可以恰当使用一些说明方法增强说明的效果。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阅读对象,使自己的介绍更有针对性。
写作前准备:
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从中提炼说明对象的基本功能、技术特点、应用场景等主要特征。
写作提示:
①围绕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可以恰当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②注意文章的阅读对象是家里的老人,介绍要有针对性,语言要通俗易懂,说明要突出重点。
③可以插入图表或图片辅助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