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为“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传导”。该部分内容涉及电生理学,抽象且与物理学知识交叉,是教学中的经典难点。传统教学依赖静态图讲解,学生难以建立动态过程。本节课旨在通过深度融入PhET互动仿真和DeepSeek智能备课系统等AI工具,将离子跨膜运输、电位变化及兴奋传导的微观、动态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化,变抽象为具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学生已学习了“反射弧”结构,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但对神经冲动的本质(电信号)及其产生与传导的微观机制一无所知。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将物理电学知识与生物学过程相结合的能力普遍较弱。通过AI工具的介入,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知支架,弥补其知识断层与想象力的不足。
三、素养目标
本节课为了实现“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概念建构的“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问题 ,我打算借助AI工具支持,将抽象知识具象化,通过以下核心素养的实现来达到为大概念建构服务的目的。
生命观念:通过AI可视化模型,阐明兴奋传导的离子基础与动态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以“河豚毒素中毒实例”为线索,借助AI模拟实验,经历“分析现象-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演绎推理”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培养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能够利用AI仿真平台设计并实施虚拟探究实验,体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豚毒素中毒机制及其潜在应用,形成科学解释并关注生命价值,培养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和传导的离子机制。
难点:局部电流的形成及其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与双向性传导机制。
五、教学策略
推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模型构建教学策略。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hET “神经元”互动仿真软件(网址https://phet.colorado.edu/sims/html/neuron/latest/neuron_all.html locale=zh_CN ( https: / / phet.colorado.edu / sims / html / neuron / latest / neuron_all.html locale=zh_CN ))、DeepSeek生成的科学史资料卡片与传导动画、静息/动作电位物理模型磁贴(含离子符号、正负号)。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与问题驱动 播放关于“食用河豚中毒”的新闻报道片段。提问:“视频中的人出现了什么症状?新闻报道称河豚毒素会阻断钠离子通道,这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引导:“要理解‘中断’,先要明白‘信号’本身。今天,我们就借助AI工具,深入神经纤维,探究‘兴奋’如何产生与传导。” 1.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毒症状的严重性。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基于已有知识进行初步推测(如“神经信号传不出去了”)。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探究线索。 1.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用真实、震撼的社会新闻切入,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
2. 明确目标,任务驱动:将学习目标转化为一个待解的科学谜题,赋予学习过程以使命感和方向感。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
1. 从现象到问题 引导回顾“蛙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提问:“刺激神经,远处肌肉收缩,暗示信号是什么形式?神经在安静时,其内外带电吗?” 回忆已学实验,思考神经信号的本质,猜想神经在静息状态下可能带电。 承上启下:从宏观实验现象过渡到微观电学机制,建立知识联系,引发认知冲突。
2. AI感知科学事实 1. 简述霍奇金和赫胥黎的实验。
2. 指导操作PhET仿真:引导学生设置正常离子浓度,关闭所有通道,观察电压表读数。 1. 聆听科学史,了解研究背景。2. 动手操作PhET仿真,观察并记录静息电位数值(约-70mV),确认“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真实存在。 化抽象为具体:通过AI仿真,将教材中静态的结论转化为学生可亲自观察和测量的动态现象,使“静息电位”概念变得直观可信。
3. AI探究离子基础 核心提问:“‘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布置探究任务:在PhET中,依次进行“单离子通透性实验”(仅开放K 通道、仅开放Na 通道等),观察并记录电压变化。 小组合作,按照任务要求操作仿真,重点观察“仅K 通道开放”时,电压趋近K 平衡电位的过程。记录并比较不同离子通透下的结果。 主动建构,探究成因:学生通过控制变量进行虚拟实验,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K 外流是静息电位主因”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构建模型与总结 1. 邀请学生用磁贴模型展示并讲解静息电位的形成。2. 展示DeepSeek整理的科学史资料(如改变细胞外K 浓度的实验),进行印证。 1. 代表小组在黑板上构建物理模型,解释K 动态外流与“外正内负”的关系。2. 阅读资料,使自己的探究结论与科学史实相互验证。 深化理解,模型思维: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内化知识;结合科学史资料,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
活动二:探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
1. 创设认知冲突 教师演示PhET仿真:对一个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施加阈上刺激。提问:“看!膜电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仿真中电位从-70mV飙升至+30mV再恢复的完整波形,描述其“急剧反转”的核心特征。 制造悬念,激发好奇:通过AI动态演示,制造强烈的视觉和认知冲击,使学生对“动作电位”这一抽象概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提出假说 提问:“电位从‘外正内负’反转为‘外负内正’,请大家类比K 外流,大胆猜测是哪种离子如何流动造成的?” 基于静息电位的学习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提出“Na 内流”的假说。 培养科学思维:训练学生基于已知事实和逻辑进行合理假说的能力。
3. AI验证假说 验证任务一(正证):请学生在施加刺激时,关注Na 流量监视器。验证任务二(反证):教师演示“细胞外无Na ”条件下施加刺激。 1. 操作仿真,清晰看到动作电位上升支与Na 内流高峰同步。2. 观察在无Na 环境下动作电位无法产生,深刻理解Na 内流的必要性。 实证科学,突破难点:通过AI仿真完成在真实课堂中难以实现的“正反”验证实验,让学生获得确凿的证据,牢固建立“Na 内流引起动作电位”的概念,有效突破难点。
4. 形成科学结论 总结学生的发现,明确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在教师引导下,形成并巩固“受刺激时,Na 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结论。 规范表述,巩固新知:帮助学生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总结核心知识。
活动三:探究兴奋的传导机制
1. 提出核心问题 提问:“一个点兴奋了,如何将信息传递下去?” 思考兴奋传导的宏观过程与微观机制的连接点。 承前启后,引出新问题。
2. AI辅助推演局部电流 1. 明确基础:在黑板上并列兴奋区与未兴奋区模型,提问两者之间存在什么(电位差)。2. AI辅助:- PhET观察:观察一个动作电位产生后其两侧的电位情况。- DeepSeek动画:播放标准化的“兴奋传导”动画,展示局部电流形成。 1. 观察模型,明确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的电位差是传导的基础。2. 通过仿真和动画,直观理解由于电位差,电荷发生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的过程。3. 小组合作,在白板模型上正确标注出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 化解抽象,构建桥梁:局部电流是传导机制的核心与难点。通过AI工具将这一瞬间、微观的过程可视化、慢放化,为学生搭建从“电位变化”到“兴奋传导”的认知桥梁,变抽象想象为直观感知
3. 理解传导过程与特点 讲解: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区产生动作电位,原兴奋区恢复,兴奋得以传导。提问:“传导方向有何特点?” 聆听讲解,理解传导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根据电流方向的双向性,推理出兴奋传导也是双向的。 形成系统认知:将“产生”与“传导”联系起来,形成对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的完整、动态的认识。培养依据事实进行推理的能力。
(三)解释现象,学以致用
1. 回归情境,揭秘机制 提问:“现在,谁能从离子和兴奋传导的角度,完整解释河豚毒素的中毒机制?”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清晰、完整地阐述中毒机制:毒素阻Na 通道→动作电位无法产生→兴奋无法传导→信号中断→肌肉麻痹。 学以致用,检验效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导入时提出的实际问题,完成教学闭环,检验学习效果,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 社会责任探讨与AI拓展 提问:“如何救治?毒素能否利用?”展示DeepSeek生成的河豚毒素在镇痛、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资料。 参与讨论,提出救治思路(如呼吸支持)。阅读AI拓展资料,了解科学前沿,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生命的价值与奥秘,培养其科学的社会责任
3. 课堂小结与价值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板书,总结知识链条。并总结:“从毒素到工具,科学改变认知。尊重生命,探索奥秘。” 参与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共鸣于生命价值与科学探索的意义。 梳理知识,升华情感:强化知识网络,提升课堂立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四)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绘制传导示意图并注解。2. 拓展作业:查阅“多发性硬化症”资料并从神经传导角度解释。
八、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刺激
→ 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 │
K+外流 Na+内流
│ │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 局部电流
→ 电位差 → 电荷移动
→ 兴奋区 → 未兴奋区
→ 双向传导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PhET仿真、DeepSeek等AI工具,将抽象的兴奋传导过程动态可视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操作仿真、构建模型、提出假说与验证,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跨越。河豚毒素的案例贯穿始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现实意义。后续可进一步开发AI互动题库,实现个性化巩固与拓展。由于对AI技术掌握尚且处于最初级阶段,使用起来不是很得心应手,还在慢慢摸索中,期望后续在即梦和剪影使用上能有所突破,像科学史教学,如本节课中“简述霍奇金和赫胥黎的实验。”可以以数字动画形式展现,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由于学校设备有效,无法实现学生每个人都能实现PhET仿真操作,让AI助力的初衷得不到最大限度彰显。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