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昆明的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昆明的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2 10: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同学们,提起“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感受?然而,在作家汪曾祺的笔下,昆明的雨却别有一番风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昆明的雨》,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美。
学习目标
1.感受文中所展现的昆明的风土人情,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丰富审美体验。
2.品味文章写景抒情的艺术,体会“我想念昆明的雨”中寄寓的情感。
3.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在四野南下工作团。1950年后曾担任《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的编辑。1962年到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曾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初读感知,梳理雨季特点
1.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直接描写昆明雨季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 提问:作者开篇就说“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他最终画了什么?题了怎样的字?
思考: 为什么文章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
给宁坤的画中有带有昆明雨季鲜明特色的仙人掌、菌子、花等,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
提问:作者用哪几个词概括了昆明雨季的总体特点?请从文中找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牛肝菌
青头菌
合作探究,品味“雨之韵”
【任务一】“明亮”在何处
提问:昆明的雨季为何是“明亮”的?这与我们通常对雨季的感受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原文:“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浓绿反衬出雨季的湿润与生机,这种绿是鲜亮的,而非灰暗的。
这里的“明亮”不仅是视觉感受,更是一种心理感受,是雨季带给人的清新、舒畅之感,与江南梅雨的“潮湿闷热”形成对比。
【任务二】“丰满”有何物?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哪些“物”与“事”来表现“丰满”的特点?完成以下表格
描写对象 具体内容/细节
给你的感受
植物
人物活动
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油菌等)、杨梅、缅桂花、木香花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与德熙在小酒店喝酒
物产丰富,生机勃勃
人情味浓,生活闲适
重点品味:
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滑,嫩,鲜,香,很好吃。
从触觉、味觉、嗅觉多角度写其美味,物产的丰饶。
2.“一棵缅桂树……满树绿叶,开着洁白的缅桂花,香气逼人。”
视觉、嗅觉,写出生命的饱满。
小结:“丰满”既指雨季物产的丰富多样,也指草木生命的饱满旺盛,充满了生活气息。
【任务三】“情”从何处生?
讨论: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两次重复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处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作者想念的仅仅是雨吗?
  第2段: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上,承接上文画作中的相关内容,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
  第11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前面第2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找出“使人动情”的人和事,品读重点句。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娇娇的。”
——声音的甜美,让人心生怜爱。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房东的温情,邻里关系的淳朴,让人感动。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雨中的闲适、友情的温暖,让作者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品味下列标红的词语,体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四个字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牛肝菌的美味,其中的逗号更是起到强调味道的作用,体现出作者对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作者感慨房东惜花又送花的纯朴人品,叠词“软软”写出了作者与房东的那种和谐而又温暖的人际关系。
(3)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4)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在昆明的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
聚焦写法,体会“形散神聚”
1. 理解概念:
讨论:这篇文章从画画写起,写到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卖杨梅的女孩、送花的房东、莲花池边的小酒店……内容看似很“散”,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2. 明确特点:
形散:
神聚:
取材自由,内容丰富,从植物到美食到人物,看似信笔所致。
所有这些材料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以及由此生发的“想念”之情。“昆明的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灵魂。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 品味语言:
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说说汪曾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平淡家常: “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如同与读者闲谈。
简洁传神:“滑,嫩,鲜,香”四字并列,极富表现力。
富有韵味: “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欲言又止,情感含蓄而悠长。
鸡油菌
干巴菌
鸡枞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1. 回归主旨: 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2. 提问升华: 作者仅仅是在想念昆明的“雨”本身吗?他真正想念的是什么?
3. 总结:
作者想念的,是昆明雨季中明亮、丰满、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是昆明淳朴和谐、充满温情的人情世态,更是自己在昆明度过的那段宁静、自由、美好的青春岁月。
汪曾祺先生用他平淡而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明亮色彩、丰满物产和动人情感的昆明雨季风俗画。他让我们明白,美就在寻常的生活里,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受的心。这“想念”的背后,是对一种生活美学的眷恋。
布置作业
1. 基础题:摘抄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昆明雨季特点或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作简要批注。
2. 拓展题:学习本文“形散神聚”的写法,以《故乡的____》为题,写一个片段,通过几件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你对故乡某一特点的感受或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