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2 10: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这幅传世之作,在问世以后近900年间,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曾五次送进宫廷,四次被盗,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由于这幅珍宝的画质和颜料极其珍贵且脆弱,所以很少对外展出。




重点字词
汴梁(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漕运(cáo) 沉檀(tán)
【题跋(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遒劲(qiú jìnɡ)】雄健有力。
【田畴(chóu)】田地,田野。 【酒肆】酒店。
【春寒料峭(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舳舻(zhú lú)相接】 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摩肩接踵(zhǒnɡ) 】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络绎不绝(luò yì)】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及说明顺序。
提示:可以借助段落中心句,明确段意。
任务一:自读理繁华
各段的中心句
第一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第二段:张择端,……擅长界画,……这幅画卷必有其特殊意义。
第三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第四段:画面开卷出描绘的是都城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第五段:《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画卷作者
基本信息
主题内容
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
本文按照“背景——主体——价值”逻辑顺序介绍,多角度更清晰,也契合观众赏画的规律。
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由前到后,依次介绍,条理分明,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最后对画作的历史写实价值又作了揭示。
小结
细读课文第4段,想一想,哪些方面体现了“繁华”?
任务二:细读品繁华
①人物繁多(不同阶层)
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人。
任务二:细读品繁华
①人物繁多(不同阶层)
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人。
②景色繁盛(早春气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调节画面的色彩和疏密、早春的气息、新发的枝芽
③商业繁华(店铺种类)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沉檀香料
④场景繁杂(漕运拱桥)
第三自然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飞虹、规模宏敞、结构精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⑤时代繁荣(社会背景)
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⑥工作繁忙(无暇一顾)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驱赶、长途跋涉、无暇一顾。
任务二:细读品繁华
《梦回繁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乡人驱赶着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船工、纤夫们忙碌着。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四字词语的妙用
自然风光类: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树木发芽
建筑交通类:
舳舻相接、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高大雄伟、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车水马龙
人物情态类:
仆从簇拥、长途跋涉、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无暇一顾、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
整体评价类:
繁忙景象、热闹非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无所不备
课中小结:语言典雅的具体表现:
①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
②巧用打比方说明方法。
③着重摹状貌说明方法
背景链接
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③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
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
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
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
任务三:再探解“繁华”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导学案中材料一、二,再读第四段,小组讨论,抓住字词寻找画家和作者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任务三:再探解“繁华”
材料一:这幅画中的两个片段:①一座城楼,城门大开,人来人往。这是城门重地,按道理应该是士兵林立,戒备森严。但我们却见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可见城防缺失,守备松懈,军事薄弱。②几个人手扶栏杆远眺,两个孩子衣衫褴褛,伸手向他们乞讨,但面对的却是斥责或无视。
材料二:全段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
——余辉《故宫里藏画的故事》
①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夫等底层人物。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 “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写,道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
②“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 “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驼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像驴一样当做代步工具。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③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暗示北宋巨大的危机。
梦回繁华的深意:
①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②表达了我们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③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继承并弘扬这种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