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重点)
2.多样式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3.体会“人和”的内涵,重视古今沟通,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重难点)
【课时安排】1或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任务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三 疏通文意 积累字词
任务四 分析论证 把握思路
任务五 联系现实 探讨意义
任务六 组织辩论 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
梁惠王: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呢?
孟子: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
在孟子看来,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仁义”,是“得道”。他甚至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石破天惊的话。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论证“行仁义”的重要性呢?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他逻辑严密、气势磅礴的论证过程。让我们一起来赏析。
任务一 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
1.文学常识目标:能准确说出孟子的姓名、时代、历史地位、主要思想等。
2.背景理解目标:能结合战国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孟子提出“得道多助”思想的目的和针对性。
3.文体识别目标:能明确判断本文的文体为议论文。
【人物简介】
【作者】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
《孟子》的显著特点:
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补充: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问题,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即诸子散文,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背景链接】
出处: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主张: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任务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诵读目标:能读准字音(如“夫”、“粟”、“畔”),读通句子,把握文章的节奏和停顿。
2.文脉目标:能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层层递进的论说气势。
3.核心目标:能快速准确地找出并识记文章的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古文诵读】
听读正音: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标注字音、句读(停顿)。
自读体会: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论辩的语气和排比句的气势。
展示朗读:请2-3名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点评(从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
核心提问: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任务三 疏通文意 积累字词
1.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准确地将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的含义和用法。
【疏通文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事和谐,民心和乐。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译文: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译文: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字词清单】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一 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也”表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非……也”表判断)
成语积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
曲高和寡 失道寡助 (少)
百依百顺 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任务四 分析论证 把握思路
1.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绘制文章论证思路图(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从“天时不如地利”到“得道多助”的推演过程。
3.能识别并分析文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劝谏君王的政论性散文。文章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方面:__天时__、_地利_、_人和___。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应是:人和
【把握观点和思路】用“ ”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 ∥ ”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
【思考探究】
作为一篇写给君王劝谏的文章,你认为本篇主要是想谈战争,还是谈政治?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方法点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试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举例论证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理论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比论证
任务五 联系现实 探讨意义
【思考】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在古代社会对治国理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对我们个人、国家和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在古代社会对治国理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对我们个人、国家和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观点1:对于个人而言,在人际交往中,要秉持善良、诚信、友善等品德,做到 “得道”,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观点2:在社会层面,一个和谐、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体现了 “人和” 的重要性。
观点3: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国家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理念,积极践行 “仁政”,关注民生福祉,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尊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任务六 组织辩论 学以致用
1.应用目标:能运用课文观点、名言和事例作为论据,支持己方辩论观点。
2.思维目标:能在辩论中锻炼辩证思维能力,理解“实力”与“人心”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表达目标:能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质疑。
辩题:成败的关键在于实力还是在于人心?
正方:成败的关键在于实力(对应“天时、地利”)。
反方:成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对应“人和”)。
活动流程:
①准备阶段(5分钟):学生自由选择立场,分组准备。可结合课文内容、历史事例、现实新闻等搜集论据。
②辩论阶段(15分钟)。
③立论陈词:正反方一辩各2分钟。
④自由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各5分钟。
⑤总结陈词:正反方四辩各2分钟。
⑥教师点评(5分钟)。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即使这样,结果仍然是“委而去之”,更加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
【主旨归纳】
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结束语】
同学们,孟子的文章虽已读完,但其思想回响千年。他从战争的“天时”“地利”说起,最终将答案落在了“人和”二字上,而获取“人和”的唯一途径,就是施行仁政、坚守正道。这不仅是治国之道,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能明辨是非,站在“道义”的一边,成为一个“得道多助”、内心光明、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要求书写工整、准确,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我身边” 为主题,写一篇 400 - 600 字的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见闻,谈谈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阅读《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拓展文化视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