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能力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顺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yíng的泪光,父亲花白的头发已没有了以前的倔强,他的额头上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此时,我才意识到父亲已到mù年。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这个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1.给加点字注音。
(1)倔强 (2)衰 老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晶yíng (2)mù 年
二、选择题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世界经济下行,再加上天灾人祸,给非洲的粮食安全带来严重挑战,甚至引发大饥荒,可谓祸不单行。
B.家中的老人都不在了,庭院荒芜,他触目伤怀,落下泪来。
C.十七中获奖的消息传来,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D.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4.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②生命的色彩和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
③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④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
⑤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像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A.②④①⑤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②④③ D.③④②①⑤
三、名句名篇默写
5.古诗文默写。
(1)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2)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抓住沙漠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四、综合性学习
6.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红色经典”的魅力在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赋予其新的意义。班级开展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成果汇报的内容。
【博学小组——了解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种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善问小组——调查青少年现状】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调查表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调查表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9%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笃行小组——传承红色经典】
近日,《火热的年代火红的青春》红色经典连环画在北京发布,该系列包括《岳飞传》、“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共计七十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中心总编辑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经典红色作品在社会上曾产生广泛影响。这些连环画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了文学经典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此次集中出版,也是一份特别送给全国少年儿童的新学年礼物。
连环画《党费》的作者回忆起当年的创作情景,他表示,相信这些内容可以引起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出版这些优质内容连环画既是响应了时代的呼声,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表示,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连环画是我们的文化宝库,仍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将这些连环画的潜能挖掘出来,让那个年代的优秀作品焕发力量。
(1)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同与认知状况如何?请结合成果汇报的内容,加以概括。
(2)活动结束时,请你作为主持人进行总结性发言,从时代和个人角度谈谈为什么要传承红色经典。
写作提示:①发言主题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②结合成果汇报内容;③不少于150字。
五、名著阅读
7.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及其中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图1:A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脸蛋上吻了一下。
图2:B把江姐的衣物收拾好,递了过来。江姐接过布包看了看,还给B,微笑着说:“我不需要了。”
图3:布包从B手里跌散到地上,她忍不住倒在江姐怀里痛哭起来:“江姐,我宁愿代替你去……不能,不能没有了你!”江姐说:“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图4:看到这种情况,许多战友都痛哭起来。江姐说:“美蒋反动派的屠杀,和一切垂死的挣扎,难道能够阻挡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后胜利吗?不,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
(1)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红色经典”名著《红岩》,画中的人物A是 ,B是 。
(2)请从描写的角度,对连环画中的文字作批注:
六、诗歌阅读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江城五月落梅花”,说明江城气候寒冷,五月梅花刚刚开放。
B.甲诗中“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C.乙诗有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D.两首诗同样是作者游览黄鹤楼,书写所感,但角度不同。乙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甲诗作者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七、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想念荷花
琦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两个多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A.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合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B.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乱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我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敌手,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画,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画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于壁间。记得那时另一位才华横溢、善画梅花的任老师,笑夏老师的荷花画得不像。夏老师随口笑吟道:“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槎枒①。”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竟一语成谶呢?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夏老师的音容笑貌。
(选自《琦君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槎枒:参差不齐的样子。
材料二: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宋]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琦君的散文常引用或化用诗词表达情感。请梳理事件,理解情感,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事件概括 引用的诗词 包含的情感
① 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 生活在西湖边赏景散步的惬意,以及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
“我”与父亲闲谈“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的含义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②
③ 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 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暗含对杭州能够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往日盛景的希望
“我”去拜访夏老师,爱荷的夏老师送了“我”一幅墨荷画 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槎枒 ④
10.琦君用笔细腻柔婉,善于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之处来抒发情感。请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进行简要分析。
我选择 句。分析:
11.琦君在第④段中描绘的“落夜湖”场景也可以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现。你认为材料二的两首古诗中哪两句最适合表现这一场景?请摘录诗句,并说明理由。
摘录诗句:
理由:
12.荷花又名莲花,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推测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造型的原因。
阅读《风吹乌桕树》,回答问题。
风吹乌桕树
①日日游荡在这个园子里,从未发现这棵乌桕树,猛一抬头,天空是彩色的,响亮的,盛大的,高远的。满树缤纷,红绿间杂,喧闹热烈,明媚爽朗。那一刻,我被一棵树吸引并震撼。
②乌桕树在南北朝的《西洲曲》中出现过: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绚丽的乌桕树下是思念人儿的家,门里还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可人儿美呢,衣衫杏子红,头发乌鸦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两支桨就可到渡口。心动身不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空空泛泛,落满乌桕。觉得乌桕出现在这样曼妙婉转的意境里,正合适。就算过了千百年,歌咏者的情意依然令人心旌摇荡。
③对乌桕,我有一种熟悉的陌生,又有一种陌生里的亲切。其实我与它是老相识,它不就是小时候我们说的木籽树嘛。结白色的果子,分瓣,白生生的,黑壳子裹不住,要迸出来的样子,极像成熟的棉桃。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与我一同上学放学的同伴家里墙上贴满棉桃图,星期天还会邀我们去她家地里帮摘棉花。木籽树的白籽拣多了,可以去村东头供销社换糖吃,换小人书看。
④木籽树长在田边地头,微霜未落叶先红,深秋初冬,特别绚丽,是广袤大平原上亮丽的风景。因为生长缓慢,人们将它当作杂树。不知道它有这么古老而文绉绉的名字——乌桕。母亲常让我去田里,送农具送药肥,只交代哪样的木籽树那儿就行了,一棵独树,还是两棵并立,还是三树成行,我会顺着田埂坚定明确地往前走。母亲交代的木籽树就是方向标,它温暖明亮,尤其薄暮时分,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片片心形的小叶镀上金边,暮归的鸟儿啁啾穿梭,树身热烈,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
⑤近两年,母亲的白内障有些严重,总找不到手术的时间,母亲安慰我还能看见,就是有些花嚓嚓的。追问花嚓嚓什么感觉,像木籽树旁飞鸟一样。这个情景不仅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印在母亲的心上。
⑥比花还红的枫叶深得许多人喜爱,那红通透、彻底、决然。乌桕叶转红要丰富得多,红的红着绿的绿着。就算红,也深浅不一,像调色板上的渐变色,每个色号都有。人心应该也这般包容,一意孤行不要多。园子里并列的两棵乌桕树,一棵斑斓,一棵深绿。过几日再看,绿着的也跟着绚丽起来,先红的在等它,一起去赴一场冬天的约会。
⑦最近再从园子经过,竟然发现好些地方长了乌桕,未红时注意不到、发现不了,季节的脚步往深处走,它们也显山露水明艳起来,活泼了整个园子,看得人心雀跃。
⑧乌桕树全身是宝,白籽做蜡烛,叶根入药,材质可雕。春夏有碧颜,秋冬有五彩,顺应天时地利,将自己妥妥安放。
⑨前日,眼睛时常花嚓嚓的母亲又从老家赶来了,给我带来了野生黑鱼、螃蟹,还有一把新米。野生黑鱼有力,螃蟹高蛋白,都是好东西。那把新米呢?母亲悄悄缝在一个红袋子里,让我随身带着,说是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最养人。
⑩母亲的脸已由我记忆里的桃红变成沉淀岁月的酡红,母亲看我的目光依然是绿意葱葱的,就像乌桕树,诸多色彩,万般滋味,无一分虚度,无一毫浪费。纵是时光蔓延,生命蓬勃,爱坚韧永恒。
13.作者的文思由乌桕树牵引,在现实与回忆间穿行。阅读全文,完成思维导图。
(1) (2) (3)
14.本文第②段引用了《西洲曲》中写乌桕的诗句并想象了诗句中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阐述。
15.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 ”本文亦是如此。请结合文中写乌桕叶变色的语句(即画线处),说说你的理解。
16.本文写乌桕树,又不单是写乌桕树。结合最后一段,联系全文,阐述你对文中乌桕树形象的理解。
17.母爱如水,简要分析“我”感受到了哪些浓浓的母爱。
八、写作
18.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写作。
看到父亲翻过月台的背影的瞬间,朱自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感受到依然深挚的父爱;看到傲然挺立的白杨树的瞬间,茅盾恹恹欲睡的心绪被触动,他感受到白杨的正直、朴质与不平凡;房东送来缅桂花的瞬间,触动了汪曾祺柔软的心,使之感受到困顿生活中的人情之美……平凡的生活中,总有某个瞬间,触动我们的心弦。
请以“那个瞬间,触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突出重点,不少于600字。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参考答案
题号 3 4
答案 D B
1. jiàng shuāi 2. 莹 暮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1)倔强(jué jiàng):形容性格刚强不屈,既可表示坚韧不拔的褒义,也可指固执己见的贬义。
(2)衰老(shuāi lǎo):年老而精力、体质衰弱。
2.本题考查字形。
(1)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的状态。
(2)暮年(mù nián):晚年,老年。
3.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情往往接二连三而来。使用正确;
B.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使用正确;
C.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此处形容家长不重视,使用有误,应使用“不以为意”;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阅读所给语句可知,该语段主要论述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语段开头已给句子引出“生命”这一话题,句④中的“它”指“生命”,紧承该句,点明生命的内涵,因此句④应排第一位;句①论述生命的颜色,句⑤论述生命的态度,两句是对句④中“体验”的详细阐述,并且分别呼应句②中的“色彩”和“意义”,因此句①、句⑤、句②分别应排第二、三、四位;句③对句②作进一步补充解释,故句③应放在句②后面。因此,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④①⑤②③。
故选B。
5. 江入大荒流 沉鳞竞跃 烈士暮年 乱花渐欲迷人眼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竞、渐”等字词容易写错。
6.(1)示例: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的认同度很高,绝大多数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影视剧与教科书。
(2)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传承红色经典,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首先,红色经典提供的精神力量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还有进取、阳刚的人格魅力正是时代和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其次,红色经典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同学们,让我们走近红色经典,坚定信仰,收获力量吧!
【详解】(1)本题考查对图表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
首先要注意题干或图表的主题、对象;其次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最后分析图表的变化,找出规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解答此题时,先紧扣图表主题“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调查表”,纵向比较可知,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的认同度很高,绝大多数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紧扣图表主题“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调查表”,纵向比较可知,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影视剧与教科书。语言要简洁、准确、连贯。
(2)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传承红色经典,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首先,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其次,红色经典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观众能在红色经典所演绎的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同学们,让我们走近红色经典,坚定信仰,收获力量吧!
7.(1) “监狱之花” 孙明霞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姐就义前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的情景,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①结合图4“看到这种情况,许多战友都痛哭起来。江姐说:‘不要用眼泪告别,美蒋反动派的一切垂死挣扎,难道能阻挡中国无产阶级的胜利吗?不,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等句子可以看出,连环画讲述的是江姐就义前的情景;
②在就义前江姐亲吻了“监狱之花”(“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结合图1“孩子静静地熟睡着,她俯下身来,在孩子的小脸上吻了一下”可知,A人物就是“监狱之花”;因为江姐即将就义,孙明霞认为离不开江姐,要向党支部请求提前越狱,江姐拦住孙明霞,认为个人安危事小,集体越狱事情大,拒绝了孙明霞的请求,孙明霞难过倒在江姐怀里痛哭起来,结合图3“她忍不住倒在江姐怀里痛哭起来:‘我宁愿代替你去,不能没有你!’”可知,B人物就是孙明霞。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结合图1“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脸蛋上吻了一下”,图2“把江姐的衣物收拾好,递了过来。江姐接过布包看了看”,图3“她忍不住倒在江姐怀里痛哭起来”中“俯下身”“吻了一下”“收拾好”“递了过来”“接过”“看了看”“倒在”“痛哭”等词语可知,此部分采用了动作描写,展现出江姐在就义前与同志们告别的情形,既展现出她温柔的一面,也展现出她刚强不屈的一面;结合图2“微笑着说:‘我不需要了。’”,图3“我宁愿代替你去”“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图4“美蒋反动派的屠杀,和一切垂死的挣扎,难道能够阻挡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后胜利吗?不,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可知此处部分采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江姐就义前对死亡毫不畏惧,对理想的坚守,视死如归的精神。
示例:对江姐从容告别同志们的动作与语言描写,不仅生动塑造了她临危不惧的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精神本质。
8.A
【导语】崔颢《黄鹤楼》借景抒乡愁,意境悠远;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以迁客之愁起笔,借笛曲寄情。两诗皆以黄鹤楼为背景,一景一情,各展风姿,尽显盛唐诗人情思。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中,“落梅花”并非指江城气候寒冷,五月梅花刚刚开放。结合注释可知,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的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花飘落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并非梅花这种植物。所以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A。
9. 回忆往昔家住西湖边,父亲带“我”去湖滨散步,冬赏雪,夏赏荷 父亲空怀用世之心却难寻知遇的落寞 大学期间,与老师同学喝茶谈天,老师感慨有家不能归 对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的怀念 10. 示例一:A 荷花与父亲有着特殊的渊源,父亲出生的日子正是荷花待开的时候,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渐渐”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体现出母亲的虔诚;“淡淡”表现出盛开的荷花香气淡雅、清新的特点,衬托出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示例二:B运用排比的修辞,“听”“看”“闻”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夏夜美景,衬托出荷花的清香,表达了“我”与父亲一起散步的喜悦和宁静。 11.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因为第④段描绘了杭州人夜晚游湖赏花的场景,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欢乐而惬意。诗句描绘了诗人月夜泛舟西湖,荷花香味扑面而来的场景,与第④段中描绘的场景是相似的。 12.示例:杭州是“十里荷花”的天堂,荷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是人间天堂的一种象征;在古诗词里,西湖的荷花美好、芬芳,充满生机,给人们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在传统文化里,荷花象征着高洁的情操,有吉祥、清廉之意。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的造型,寓意着本次亚运会是一次充满活力和美好回忆的运动会,既体现了柔美、灿烂的一面,也体现了公正和清廉的一面。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琦君对故乡荷花的回忆,抒发了对父亲与老师的深切思念。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活化的细节,描绘了杭州西湖的自然之美,以及与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引用古诗文,不仅表达了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在动荡时期中的复杂情感,展现出荷花作为美好往事和情感寄托的象征作用。文章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
空一:根据“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生活在西湖边赏景郊游的惬意,以及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可定位到第③段。根据③段“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可知,父亲常带“我”在不同季节去湖滨散步,冬天赏雪较少,夏天傍晚常去赏荷。据此可得:回忆往昔家住西湖边,父亲带“我”去湖滨散步,冬赏雪,夏赏荷;
空二:根据“‘我’与父亲闲谈有关‘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的含义”“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可定位到⑤段,由“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可知,“我”察觉到父亲脸上有落寞神情,猜测父亲或许仍有用世之心却叹知遇难求。据此可得:空怀用世之心却难寻知遇的落寞;
空三:根据“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暗含对杭州能够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往日盛景的希望”可定位到第⑦段,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谈天”,⑧段“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可知,某天“我”与系里同学在街上遇大雨后在茶楼品茗谈天,当时杭州被日寇侵占,老师因有家难归而格外思念杭州荷花。据此可得:大学期间,与老师同学喝茶谈天,老师感慨当时有家不能归;
空四:根据“‘我’去拜访夏老师,爱荷的夏老师送了‘我’一幅墨荷”“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槎枒”可定位到第⑨段,由“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记得那时另一位才华横溢、善画梅花的任老师,笑他的荷花画得不像”、 段“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在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老师的音容笑貌”可知,从故乡带来的墨荷悬于壁间,曾有任老师笑其画得不像,而“我”仰望墨荷时,因荷花瓣上仿佛有父亲和老师的音容笑貌而思念故乡荷花。据此可得:对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的怀念。
1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A.句“渐渐”一词描绘出花瓣开放的缓慢过程,这种缓慢的节奏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契合当时家中为父亲祈福的情境,母亲在一旁静静等待,内心满是虔诚,期盼着荷花盛开如同期盼着父亲身体安康。“淡淡”精准地刻画了荷花清香的特质,不刺鼻、不浓烈,这种淡雅与母亲对父亲含蓄而深沉的爱相呼应,爱不是汹涌澎湃,而是如这淡淡荷香般,持久地萦绕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默默地守护与祝福。
B.句“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一句通过“听”“看”“闻”展现出多个感官的赏荷体验。从听觉上的桨声,那是一种轻柔的、有节奏的声响,在水面上悠悠回荡;视觉上的淡月疏星与荷花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疏朗而优美的夏夜画卷;嗅觉上的荷花清香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空间。此外,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运用使这三种感官描写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出夏夜赏荷时那种全方位的美好感受,“我”与父亲在这样的情境中一起散步,共享着赏荷的乐趣,内心满是喜悦与宁静,也体现出作者对那段美好家庭时光的珍视与怀念。
11.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作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材料二两首古诗的内容意境,然后与材料一中“落夜湖”场景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最能体现“落夜湖”欢乐、热闹且在夜晚赏湖游湖情境特点的诗句。
示例一:
摘录诗句:《夜泛西湖五绝》(其四)中的“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理由:材料一中描写“落夜湖”时提到“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展现出一幅夜晚西湖上热闹非凡且充满荷香的画面。而所摘录的诗句描绘出菰蒲蔓延无边、湖水浩渺,荷花在夜间开放散发着清香的景象,其中荷花夜开与“落夜湖”放荷花灯赏荷的情境相呼应,水茫茫和画舫穿梭的湖面场景相契合,诗句中弥漫的荷香也能让人联想到“落夜湖”中那满湖荷花散发的香气,很好地表现出“落夜湖”夜晚赏湖时的欢乐惬意氛围以及独特的景致。
示例二:
摘录诗句:《夜泛西湖五绝》(其四)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理由:“落夜湖”的场景是人们在夜晚于西湖上游玩,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沉浸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诗句里描绘了天黑之后,逐渐看到远处寺庙透出的灯光,并且还在期待月黑之时观赏湖光山色的情景,体现出人们夜游西湖时的悠闲与期待,这种对夜晚西湖景色的欣赏与享受和“落夜湖”中人们在夜晚荡舟西湖、尽情欢乐的状态相似,都传达出在西湖夜游赏景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西湖夜色之美的期待与陶醉,所以此诗句能很好地表现“落夜湖”场景。
12.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首先提取材料中荷花的象征意义:从琦君散文《想念荷花》里,梳理荷花与人物情感、精神的联系(如父亲的健康、善缘,夏老师的情怀等),同时结合苏轼、杨万里诗句中荷花展现的西湖自然与文化之美。其次,关联杭州地域特色:荷花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观,“十里荷花”是杭州的文化符号,需将“莲花”造型与杭州的地域文化底蕴结合。最后,挖掘荷花的普遍文化内涵:结合传统文化中荷花“高洁、吉祥、生命力”等象征意义,思考其与亚运会“体育精神、人文理念”的契合点。
示例: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造型,是地域文化、传统意蕴与体育精神的深度融合:①从材料可知,杭州是“十里荷花的天堂”。琦君笔下,杭州夏日“荡着船儿闻荷花清香”是人间胜景,苏轼“荷花夜开风露香”、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更定格了西湖荷花的经典意象。“莲花”造型直接关联杭州“以荷为魂”的地域特色,唤起人们对杭州自然与人文之美的联想。②在琦君散文中,荷花是“父亲健康的象征”,母亲借荷花灯祈求父亲“长命百岁”,外公提及父亲与荷花同生日是“一段善缘”,可见荷花在民间语境中承载着“吉祥、美好”的祈愿;同时,周濂溪“爱莲”的高洁情操、夏老师借墨荷传递的清雅情怀,又赋予荷花“品格高洁、精神自由”的内涵。亚运会作为国际赛事,“莲花”造型既传递对赛事顺利、运动员平安的美好祝福,也暗合体育精神中“纯粹、向上”的追求。
13. 由乌桕想到木籽树果子和童年伙伴家的棉桃图。 去长着乌桕树的田间给母亲送农具送药肥,和母亲温暖相处。 园中乌桕渐次转红,而且不止两棵,成为亮丽风景。 14.①引用古诗给文章增添了诗意,丰富文章内容,营造唯美的意境;②说明题目出处,起到点题的作用;③歌咏者的“相思”之情令人心旌摇荡,引起了“我”对故乡田边地头的乌桕树、家里贴了棉桃图的同伴、温热温馨的母亲的回忆。 15.福楼拜的话意为文学创作往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这一段描写乌桕叶渐次变色的画面,是文学作品中写乌桕树常取材之处,杨万里、陆游的诗都有提及。但是在描绘过程中,作者一是把变色过程拟作乌桕树相互等待一同入冬,富有人的情状,颇具新意;二是从它叶片深浅不一中,领悟到一点人生哲思——人心要包容,也颇具新意。 16.①从回忆同伴家的棉桃图、采集乌桕果实,想到家乡田间地头的木籽树,乌桕树是作者家乡情思、童年怀想的寄托。②乌桕树下有“我”和母亲温馨的时光,而乌桕的形象正是母亲的化身。乌桕春绿秋红,诸多色彩,万般滋味。正如岁月流逝,催人衰老,母亲也到了暮年,但母亲一生无一分虚度,无一毫浪费,人生充实丰满。③乌桕全身是宝,可做蜡烛、入药,正如母亲辛劳一生,奉献一生,为家庭、为子女无私的奉献。④回忆中的乌桕叶,如爱心镶着温暖的金边。正如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爱,虽然眼睛时常花嚓嚓的,但看“我”的目光依然温热温馨。⑤母亲的生命如同乌桕树般蓬勃有精神,对子女的爱坚韧永恒。以乌桕比作母亲,表达“我”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17.①细致入微的关怀,为孩子在广阔田野中提供明确指引,给予孩子安全感。②即便自身不适,脑海中仍留存与孩子相关的往昔场景,不想让孩子担忧,凸显出母爱的默默付出与细腻。③从物质上关心“我”的健康,更在情感上传递深深的牵挂,希望“我”时刻被爱包围。
【导语】《风吹乌桕树》以乌桕树为线索,串联起多重意蕴。先写初见乌桕树的震撼,再引《西洲曲》赋予其古典意境,又忆童年木籽树的回忆,还关联母亲的日常与关爱。文中既赞乌桕树的实用价值与四季之美,又借其喻母亲的坚韧与深沉爱意,将自然之景、童年记忆、亲情暖流交融。语言细腻优美,情感真挚深沉,让读者在赏乌桕树之美时,更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生命的蓬勃。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与概括。需从文中提取对应回忆内容,依据段落精准引用并阐释。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其实我与它是老相识,它不就是小时候我们说的木籽树嘛。结白色的果子,分瓣,白生生的,黑壳子裹不住,要迸出来的样子,极像成熟的棉桃。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与我一同上学放学的同伴家里墙上贴满棉桃图”可知,作者看到乌桕树,回忆起它就是小时候的木籽树,其果子像成熟棉桃,还因同伴家棉桃图产生这一联想。
第二空,根据第④段“母亲常让我去田里,送农具送药肥,只交代哪样的木籽树那儿就行了,一棵独树,还是两棵并立,还是三树成行,我会顺着田埂坚定明确地往前走。母亲交代的木籽树就是方向标,它温暖明亮,尤其薄暮时分,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片片心形的小叶镀上金边,暮归的鸟儿啁啾穿梭,树身热烈,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可知,作者回忆起母亲常让自己去长着乌桕树的田间送农具、药肥,乌桕树是方向标,薄暮时分与在旁劳作的母亲有温暖相处场景。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园子里并列的两棵乌桕树,一棵斑斓,一棵深绿。过几日再看,绿着的也跟着绚丽起来,先红的在等它,一起去赴一场冬天的约会”、第⑦段“最近再从园子经过,竟然发现好些地方长了乌桕,未红时注意不到、发现不了,季节的脚步往深处走,它们也显山露水明艳起来,活泼了整个园子,看得人心雀跃”可知,作者描述园子里乌桕树的变化,起初两棵,后来发现好些地方有乌桕,随季节推移渐次转红,成为园子亮丽风景。
14.本题考查段落引用诗句及场景想象的作用分析。需结合段落内容与全文关联,从诗意、点题、情感关联等角度,依据原文精准阐释。
根据第②段“乌桕树在南北朝的《西洲曲》中出现过: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绚丽的乌桕树下是思念人儿的家,门里还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可人儿美呢,衣衫杏子红,头发乌鸦黑”可知,引用《西洲曲》里写乌桕的诗句,让文章有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增添诗意,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诗句营造出“日暮”“伯劳飞”“绚丽乌桕树”等元素融合的唯美意境,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
根据第②段“乌桕树在南北朝的《西洲曲》中出现过: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以及标题《风吹乌桕树》可知,标题与诗句中“风吹乌桕树”直接关联,引用诗句明确了题目文字的出处,起到点题效果,让标题有源可溯。
根据第②段“就算过了千百年,歌咏者的情意依然令人心旌摇荡”、第③段“其实我与它是老相识,它不就是小时候我们说的木籽树嘛……与我一同上学放学的同伴家里墙上贴满棉桃图”、第④段“母亲常让我去田里,送农具送药肥……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可知,诗句里歌咏者的“相思”等情意,经千百年仍能打动人,这种情感触动了作者,进而引发作者对故乡乌桕树、童年同伴、母亲等的回忆,建立起古诗情感与个人回忆的联结。
15.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理解。作答时,需结合文中乌桕叶变色的语句,分析作者如何“借火”与“传火”。
根据第⑥段“乌桕叶转红要丰富得多,红的红着绿的绿着。就算红,也深浅不一,像调色板上的渐变色,每个色号都有”可知,这是对乌桕叶变色形态的细致描摹。在传统文学中,乌桕树本就是常见意象,如南北朝《西洲曲》中“风吹乌桕树”,杨万里、陆游的诗也多有对乌桕的吟咏,作者此处对乌桕叶变色的观察与书写,正是承接了传统文学中对乌桕树的关注,相当于从“人家借得火来”,是对传统文学中乌桕意象的继承,为自己的文字奠定了源于经典的基础。
根据第⑥段“人心应该也这般包容,一意孤行不要多”可知,作者并非仅停留在对乌桕叶外在形态的描写,而是从叶片“红的红着绿的绿着”“深浅不一”的自然特征中,提炼出独特的人生哲思——人心当如乌桕叶般包容,摒弃一意孤行。这是作者在继承传统乌桕意象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将自然之景与人生感悟相联结,相当于“把自己点燃”,让传统意象有了新的思想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承载了作者的精神思考。
根据第⑥段“园子里并列的两棵乌桕树,一棵斑斓,一棵深绿。过几日再看,绿着的也跟着绚丽起来,先红的在等它,一起去赴一场冬天的约会”可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两棵乌桕树赋予人的情感与行为——“先红的在等它”“一起去赴一场冬天的约会”,让乌桕叶的变色过程不再是单调的自然现象,而是充满温情与默契的生命互动。这种富有新意的描写,既延续了传统文学中对乌桕树美的捕捉,又以独特的视角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相当于“而后传给别人”,为读者呈现了不同于传统书写的乌桕意象,让文学中乌桕这一经典元素得以在创新中传承,引发读者对自然、对情感的新感知。
16.本题考查对重要意象内涵的理解与分析。需结合全文内容,尤其是与乌桕树相关的细节描写及最后一段对母亲的刻画,拆解乌桕树的形象意义。
根据第③段“其实我与它是老相识……可以去村东头供销社换糖吃,换小人书看”可知,乌桕树(木籽树)与作者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从因乌桕果实联想到同伴家的棉桃图,到捡拾白籽换糖、换小人书的经历,这些具体的童年片段都以乌桕树为线索展开。乌桕树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植物,而是承载着作者对童年趣事、家乡生活的回忆载体,每提及乌桕树,便会唤起对往昔时光的怀想,是作者家乡情思与童年记忆的具象化寄托。
根据第④段“母亲常让我去田里……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以及第⑩段“母亲的脸已由我记忆里的桃红变成沉淀岁月的酡红,母亲看我的目光依然是绿意葱葱的,就像乌桕树,诸多色彩,万般滋味,无一分虚度,无一毫浪费”可知,乌桕树与母亲的形象存在深层关联。儿时乌桕树是“我”去田里找母亲的“方向标”,薄暮中乌桕树的“温暖明亮”与劳作母亲的“温热温馨”相互映衬;而如今母亲虽因岁月流逝面容改变,但她“无一分虚度,无一毫浪费”的人生状态,恰如乌桕树“春夏有碧颜,秋冬有五彩”(第⑧段)的丰富与充实——乌桕树四季有不同的色彩与姿态,母亲则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活得饱满有价值,乌桕树成为母亲人生状态的生动隐喻。
根据第⑧段“乌桕树全身是宝,白籽做蜡烛,叶根入药,材质可雕。春夏有碧颜,秋冬有五彩,顺应天时地利,将自己妥妥安放”以及第⑨段“前日,眼睛时常花嚓嚓的母亲又从老家赶来了……说是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最养人”可知,乌桕树“全身是宝”的实用价值,与母亲无私奉献的品格相呼应。乌桕树的白籽、叶根、材质各有其用,毫无保留地贡献自身价值;母亲即便白内障严重,仍牵挂着子女,不远千里从老家带来滋补的食材,甚至将“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新米缝在红袋子里让“我”随身带,这份对子女的关爱与付出,如同乌桕树对世间的馈赠般纯粹且毫无保留,乌桕树成为母亲奉献精神的象征。
根据第④段“尤其薄暮时分,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片片心形的小叶镀上金边,暮归的鸟儿啁啾穿梭,树身热烈,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以及第⑤段“近两年,母亲的白内障有些严重,总找不到手术的时间,母亲安慰我还能看见,就是有些花嚓嚓的”、第⑩段“母亲看我的目光依然是绿意葱葱的”可知,乌桕树“心形的小叶镀上金边”的温暖视觉形象,与母亲始终不变的慈爱目光相契合。儿时薄暮中的乌桕树自带“热烈”“温暖”的氛围,如同母亲在田间给予“我”的安全感;如今母亲虽视力“花嚓嚓”,但看“我”的目光依旧“绿意葱葱”,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情,与乌桕树始终传递出的温暖感一致——乌桕树的温暖特质,正是母亲对“我”永恒慈爱的具象化表达。
根据第⑧段“春夏有碧颜,秋冬有五彩,顺应天时地利,将自己妥妥安放”、第⑩段“纵是时光蔓延,生命蓬勃,爱坚韧永恒”可知,乌桕树无论四季更迭,始终保持“生命蓬勃”的状态,春夏有碧绿生机,秋冬有五彩绚烂,从未因季节变化而失去活力;母亲虽历经岁月沧桑,面容改变,但对子女的爱“坚韧永恒”,这份生命力与乌桕树的蓬勃特质高度统一。作者以乌桕树比作母亲,既赞美了乌桕树顺应自然却始终蓬勃的生命力,更借此表达了对母亲历经时光却依旧坚韧、对子女爱意永恒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④段“母亲常让我去田里……它温暖明亮”可知,母亲深知田间广阔,孩子独自前往可能会迷失方向,于是巧妙地将田边的乌桕树(木籽树)作为“方向标”,用“一棵独树”“两棵并立”“三树成行”这样具体且易识别的特征,为“我”提供清晰指引。这份指引看似简单,实则是母亲结合孩子的认知能力做出的细致考量,让“我”能“坚定明确地往前走”,不必在陌生田野中惶恐,充分体现了母亲细致入微的关怀,也让“我”在前往田间的路上始终充满安全感。
根据第⑤段“近两年,母亲的白内障有些严重,总找不到手术的时间,母亲安慰我还能看见,就是有些花嚓嚓的。追问花嚓嚓什么感觉,像木籽树旁飞鸟一样”可知,母亲白内障已影响视力,却不愿让“我”担忧,用“还能看见”轻轻安慰“我”,淡化自身的不适。当“我”追问“花嚓嚓”的感觉时,母亲没有抱怨病情的困扰,反而用“木籽树旁飞鸟一样”这样与“我”共同记忆相关的场景来描述,可见即便在身体不适时,母亲脑海中留存的仍是与孩子相关的往昔画面,而非自身的痛苦。这种不愿给孩子增添负担、默默将苦楚藏起的举动,凸显出母爱的默默付出与细腻温柔。
根据第⑨段“前日,眼睛时常花嚓嚓的母亲又从老家赶来了……说是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最养人”可知,母亲即便视力不佳,仍不远千里从老家赶来,为“我”带来野生黑鱼、螃蟹等滋补身体的食材,从物质上细致关心“我”的健康。更令人动容的是,母亲将“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新米“悄悄缝在一个红袋子里”,让“我”随身携带——这把新米不仅是“养人”的食物,更承载着母亲对“我”的牵挂,她希望通过这份带着家乡印记、与共同记忆(乌桕树)相关的物品,让“我”时刻感受到她的关爱,即便身处异地,也能被母爱紧紧包围,这份情感的传递远比物质本身更显深沉。
18.例文:
那个瞬间,触动了我 收前几天,下了点儿小雨,滴滴答答都落在我心扉,勾起了我对几年前的那场大雨的回忆……
那一天傍晚,我正和妈妈在饭馆里吃饭。窗外开始落下几滴雨珠,我一开始也没怎么在意,继续和妈妈边吃边聊。
忽然一声巨响——“轰”,一个闪电仿佛在耳边炸开,我一激灵,手中的筷子几乎掉落桌上。下意识一抬头,只见天边似乎被这道强有力的闪电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随即雨也像从天上倾泻下来一般,愈来愈大。
我看了一下手表,下午5点多钟,正是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行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得四处逃脱,即便打着伞,也无济于事,一会儿工夫便淋得精湿;骑自行车的,没带雨衣的居多,仓皇间在雨雾中奋力向前鐙去,极个别有先见之明带了雨衣的,还没来得及穿上便已成了落汤鸡。又开始起风了,和暴雨一起咆哮着。
我看着窗外的情景,心里不禁害怕起来。看这阵势,这场大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和妈妈今晚不会要住在这里了吧。想到这里,心里更有点害怕了。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这场大雨还是没有丝毫减弱的意思。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着老天能够停止发怒。马路上的水越积越深,已经能没过人的膝盖了。
突然有一位身穿荧光橙色衣服的环卫工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他离我不过两米,这使我能看得清他的长相——头发已有发白,被雨水淋得吸附在了头皮上;他的脸上已经有了深沟似的皱纹,半睁着眼,头低着,但雨还是止不住的拍打在他的脸上,这样恶劣的天气,他不急着回家,在这里做什么?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兴趣,观察起了他……
他的腿使足了劲与水的阻力对抗,努力地向前迈着。有那么几次都跌倒在了水里,头也埋进了水里,却一次又一次地顽强得站起来,继续蹒跚地向前走去。
走到了一个地方,他便停了下来,那地方大概是个下水管道。他跪在地上,把手伸进了下水管道,脸勉强在水面上呼吸着,有时他还会把头埋进水里,我便只能看见水面上冒起的一串又一串气泡。
过了大概有一个小时,他还没有走,雨慢慢停了,他还继续修着。忽然,下水道猛地向里面吸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那个环卫工这才站了起来。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的又一个下水通道,径直向前走去。街上几乎空无一人,只有他,高大的背影,在我的眼前闪烁。 这一天,就是7月18日。这一天,是每个济南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
如此朴素的外表下却跳动着一颗如此伟大的心,这一幕,这个人,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为你骄傲,也为自己身为一个济南人而自豪!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题目的中心语是“瞬间” 和“触动了我”。“瞬间”是指非常的短的时间,“触动了我”是指触动我的心灵,首先,必须是让我心灵受到巨大触动的人、事、物,其次必须是写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易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
2.选材构思:可以写人,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事,父母师长、山川树木、虫鱼鸟兽、社会现象及热点焦点等皆是选材范围。如可写雄鹰翱翔天际的瞬间,触动了我。传递出对坚忍不拔的精神的肃然起敬;“日常瞬间的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表现母爱的伟大;乡情,触动了我的心灵,“老师辅导学生的人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讴歌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赛场搏击的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赞颂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例如,写当我看见父亲有一缕花白头发的瞬间,我被深深触动了。然后回忆父亲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日夜工作的几件事情,结尾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因此,本次作文还应用运用一些技巧。例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写出这个瞬间带给你的独特感受。本文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你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