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词语和句式(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6 09:20: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文言词语和句式》同步练习
通假字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举酒属客( )
将军身被坚执锐(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
二、一词多义
1、属
①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②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
③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 )
④衡少善属文( )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②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
③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古今异义
①蚓无爪牙之利(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四、词类活用
1、左右欲刃相如
2、范增数目项王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小学而大遗
5、素善留侯张良
6、却匈奴七百余里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参考答案
倍,通“背” 2、“说”是“脱” 3、属,通“嘱”4、被,通“披”
“冥”通“溟”

属于 叮嘱 类 写作

恢复 双 又
爪牙:爪子和牙齿
卑鄙:身份卑微,地位低贱
刃——名作动,杀 2、目——名作动,使眼色
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却——动词使动,使……退却
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4、定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固定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2、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3、提高联系上下文进行辨别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用法的推断。
2、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2、理解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种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二、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我们阅读文言文遇到最多的是实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1、字形推断法
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②拔剑切而啖之
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来推断。
解析:例①“眄”的含义,根据含有目字旁的“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概的意思是“看”。
例②“啖”的含义, 。
2、相似句式推断法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行文,往往前后句子句式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可根据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推断。21教育网
解析: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
例② 。
联想推断法
①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②专以射为戏,竟死
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可推断词意。
解析:例①“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女15)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成年。因此可译为“刚成年的时候”。
例②“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成语推断法
①收天下之兵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不少成语来源与文言文,可利用生活中掌握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断其意。
解析:例①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思,可推断为“兵器”。
例②借助成语“危言危行” 。
语境推断法
①故山殊可过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有时可根据句子本身的语境或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
解析:例①“过”搭配的对象是“山”,可解释为“游览”。
例② 。21·cn·jy·com
三、文言现象探究
(一)通假字
含义: , 这种现象叫通假。2·1·c·n·j·y
例如:“御六气之辩”中的“辩”通“变”,译为“变化”。
反馈练习: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②距关,毋内诸侯 ( )
一词多义
可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借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引申义
例如: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几种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道理很深)
②深厚。(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夜很深)
④浓,重。(颜色太深)
(2)比喻义
也是一种引申义,因为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独立出来。
例如:①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②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③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三)古今异义
含义: ,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
亲戚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②词义缩小。
妻子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非常 古义:
今义:副词,很
④感彩发生变化
阿姨 古义:
今义:母亲的姐妹
反馈练习:
①蟪蛄不知春秋 ( )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 )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 ( )
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两种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词类活用探究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目吴会于云间 ( )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驴不胜怒,蹄之 ( )
④且臣少仕伪朝 ( )
⑤置人所甑鱼腹中 ( )
⑥汝幸而偶我 ( )
⑦名词动用的常用翻译方法:
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名词作状语
①孔雀东南飞( )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③吾得兄事之( )
④函封之( )
动词作名词
从动词在句子的位子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
①汝安敢轻吾射( )
②一屠晚归( )
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②殫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四美具,二难并( )
②倚南窗以寄傲 ( )
形容词作动词
①善万物之得时( )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数(量)词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
②窜梁鸿于海曲( )
形容词的使动
①审容膝之易安( )
②眄庭柯以怡颜( )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
①悦亲戚之情话( )
②乐琴书以消忧( )
名词的意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
②吾从而师之( )
反馈练习:①鱼肉百姓( )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③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
⑤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特殊句式探究
判断句
定义:
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2、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3、用动词 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4、用“非、未、弗、莫、毋”表判断。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被动句
翻译为“被”。
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用 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 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宾语前置句(请指出正常语序)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①沛公安在?
②彼且奚适也?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①未之有也
②莫之夭阏者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www.21-cn-jy.com
①何陋之有?
②马首是瞻
4、介词宾语的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
②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句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的形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①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五)状语后置句(请指出正常语序)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将有事于西畴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①具告以事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固定结构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21cnjy.com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
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反馈练习:
①刘备,天下枭雄 ( )
②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实词词义推断法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大概是“吃”的意思。
2、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②“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为“完毕”的意思,因此本句中的“竟”可译为“完毕、终了”。www-2-1-cnjy-com
4、例②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可推断出其意为“端正”的意思。
5、例②“鲜”和“无”对应,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可理解为“少”。
文言现象探究
反馈练习:“销”通“消”,消散
“距”通“拒”,把守
亲戚 古义:父母兄弟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非常 古义:特殊的事情
阿姨 古义:老鸨
反馈练习:
①春秋 年龄
②学者 求学的人
③羊角 旋风
④成立 成人自立
第二课时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看 ②游泳 ③踢 ④做官 ⑤破开 ⑥遇到
(2)名词作状语
①向东南 ②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③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用匣子
动词作名词
①射术 ②屠夫
①到达的人 ②地里的收成,家里的收入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①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②傲然自得的情怀
形容词作动词
①羡慕 ②远离
4、数(量)词活用
①统一 ②行十步
5、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
①使……腾起,使……起舞 ②使……逃逸
形容词的使动
①使……安乐 ②使……愉快
6、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
①以……为悦 ②以……为乐
名词的意动
①以……为襟,以……为带 ②以……为师
反馈练习:①以……为鱼肉 ②使……活下来
③侵犯 ④向南飞 ⑤把……看作一样,把……等同起来
特殊句式探究
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定语后置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反馈练习: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定语后置句 ④状语后置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2、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3、提高联系上下文进行辨别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用法的推断。
2、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2、理解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种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词语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21cnjy.com
二、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我们阅读文言文遇到最多的是实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1、字形推断法
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②拔剑切而啖之
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来推断。
解析:例①“眄”的含义,根据含有目字旁的“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概的意思是“看”。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大概是“吃”的意思。
2、相似句式推断法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行文,往往前后句子句式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可根据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推断。2·1·c·n·j·y
解析: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
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联想推断法
①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②专以射为戏,竟死
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可推断词意。
解析:例①“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女15)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成年。因此可译为“刚成年的时候”。
例②“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为“完毕”的意思,因此本句中的“竟”可译为“完毕、终了”。21·世纪*教育网
成语推断法
①收天下之兵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不少成语来源与文言文,可利用生活中掌握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断其意。
解析:例①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思,可推断为“兵器”。
例②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可推断出其意为“端正”的意思。
语境推断法
①故山殊可过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有时可根据句子本身的语境或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
解析:例①“过”搭配的对象是“山”,可解释为“游览”。
例②“鲜”和“无”对应,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可理解为“少”。
三、文言现象探究
(一)通假字
含义: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版权所有:21教育】
例如:“御六气之辩”中的“辩”通“变”,译为“变化”。
反馈练习:①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②距关,毋内诸侯
一词多义
可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借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引申义
例如:从“深”的基本义(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发展出来以下几种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道理很深)
②深厚。(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夜很深)
④浓,重。(颜色太深)
(2)比喻义
也是一种引申义,因为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独立出来。
例如:①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②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③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三)古今异义
含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比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大,叫做词义的扩大。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②词义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比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小,叫做词义的缩小。如“瓦”,古 义是“土器已烧之总名”。如《礼记 檀弓》说“有虞氏瓦棺”。现在,“瓦”则专指盖在屋顶上 的那种已烧过的土器了。它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了。又如“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因为“丈,借为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
其臭如兰
臭 古义:气味
今义:只指味道中的臭味
③词义转移,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与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不同,叫作词义的转移。如:“闻 ”,古义是“听而得其声也”。如《礼记 大学》说:“听而不闻”。此外还有“耳闻不如目见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是亦走也
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④感彩发生变化,词的感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变化的规律。社会原因,如“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护短”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护短”原义是“讳言过失缺点”,就是顾全人家的短处,不使人难堪。这在当时是褒义的。但是这种待人处世的哲学是封建道德的反映,是旧制度的产物,所以遭到人们的嫌弃,“护短”也就成为贬义词了;语言因素,“其味酸,其臭膻。其味苦,其臭焦。其味甘,其臭香。其味辛,其臭腥。”这里的臭是气味的意思,包括香气和臭气,是个中性名词。而现在,“臭”字专门指不好闻的气味,变为贬义词。21·cn·jy·com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今义:品德不高尚
⑤由于古今组词音节不同而造成的意义变化,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多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常把古汉语中的多个单音节词习惯性连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多音节词,这就造成一种意义上的变化和理解上的错误。【来源:21cnj*y.co*m】
叶叶相交通
交通   古义 交:交错相通 通:相通
     今义 指从事旅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货物运输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及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图文传递的行业。
反馈练习: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 古义:春天和秋天   今义:泛指岁月时光年龄。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具有专门学识的人。
③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各种色彩的总称。
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 古义:英雄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 阿姨 古义:妓院里的头儿。  今义:是对长辈女性的敬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两种现象,提高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探究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目吴会于云间 (看)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泳)
③驴不胜怒,蹄之 (踢)
④且臣少仕伪朝 (做官)
⑤置人所甑鱼腹中 (破开)
⑥汝幸而偶我 (遇到)
名词动用的常用翻译方法:
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名词作状语
①孔雀东南飞(向东南) 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21教育网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 一样(似的)”。www.21-cn-jy.com
③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 一样地 ”或“把 当作”。【出处:21教育名师】
④函封之(用匣子)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3)名词的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该名词指称的人或事物。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以……为带)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动词作名词
从动词在句子的位子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
①汝安敢轻吾射(射术)
②一屠晚归(屠夫)
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殫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地里的收成,家里的收入)
(3)动词的使动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21*cnjy*com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起,使……起舞)
②窜梁鸿于海曲(使……逃逸+)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②倚南窗以寄傲 (傲然自得的情怀)
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善万物之得时(羡慕)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4)形容词的意动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
②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
数(量)词活用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行十步)
反馈练习:①鱼肉百姓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秋毫不敢有所近
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特殊句式探究
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用“非、未、弗、莫、毋”表判断。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①沛公安在?
②彼且奚适也?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①未之有也
②莫之夭阏者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何陋之有?
②马首是瞻
4、介词宾语的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
②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句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①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五)状语后置句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将有事于西畴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①具告以事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固定结构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www-2-1-cnjy-com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2-1-c-n-j-y
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
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21*cnjy*com
反馈练习: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7张PPT)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目标
03 提高联系上下文进行辨别的能力。
02 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01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01
02
03
字形推断法
相似句式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
04
成语推断法
05
语境推断法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字形推断法
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含有目字旁的“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概的意思是“看”。
②拔剑切而啖之。
“啖”的含义,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大概是“吃”的意思。
通过对字形结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来推断。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相似句式推断法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古人行文,往往前后句子句式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近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可根据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推断。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
①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女15)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成年。因此可译为“刚成年的时候”。
②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为“完毕”的意思,因此本句中的“竟”可译为“完毕、终了”。
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可推断词意。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成语推断法
①收天下之兵
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思,可推断为“兵器”。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可推断出其意为“端正”的意思。
不少成语来源与文言文,可利用生活中掌握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断其意。
课堂探究
实词词义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①故山殊可过
“过”搭配的对象是“山”,可解释为“游览”。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鲜”和“无”对应,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可理解为“少”。
根据句子本身的语境或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01
02
03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或者字形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叫音近通假,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叫形近通假。
例子
御六气之

通“变”,译为“变化”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一词多义
本义:最初造字时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借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一词多义.引申义
“深”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
浓,重。(颜色太深)
深厚。(友谊很深)
时间久。(夜很深)
深奥、深刻。(道理很深)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一词多义.比喻义
也是一种引申义,因为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独立出来。
①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②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③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课堂探究
文言现象探究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彩发生变化
由于古今组词音节形式不同而造成的变化
词义扩大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
 今义:
父母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比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大,叫做词义的扩大。
词义缩小
其臭如兰
臭 古义:
 今义:
气味
只指味道中的臭味
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比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小,叫做词义的缩小。如“瓦”,古 义是“土器已烧之总名”。如《礼记 檀弓》说“有虞氏瓦棺”。现在,“瓦”则专指盖在屋顶上 的那种已烧过的土器了。它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了。又如“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因为“丈,借为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
词义转移
是亦走也
走 古义:
 今义:
逃跑

演变后的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与原来的词义所表示的不同,叫作词义的转移。如:“闻 ”,古义是“听而得其声也”。如《礼记 大学》说:“听而不闻”。此外还有“耳闻不如目见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感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
  今义:
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品德不高尚
词的感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变化的规律。社会原因,如“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护短”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护短”原义是“讳言过失缺点”,就是顾全人家的短处,不使人难堪。这在当时是褒义的。但是这种待人处世的哲学是封建道德的反映,是旧制度的产物,所以遭到人们的嫌弃,“护短”也就成为贬义词了;语言因素,“其味酸,其臭膻。其味苦,其臭焦。其味甘,其臭香。其味辛,其臭腥。”这里的臭是气味的意思,包括香气和臭气,是个中性名词。而现在,“臭”字专门指不好闻的气味,变为贬义词。
古今组词音节不同而造成的意义变化
叶叶相交通
交通   古义 
      今义 
交:交错相通 通:相通
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
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多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常把古汉语中的多个单音节词习惯性连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多音节词,这就造成一种意义上的变化和理解上的错误。
反馈练习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 古义   
   今义 
春天和秋天
泛指岁月时光年龄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  
   今义 
学习的人
具有专门学识的人
③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 
   今义 
脸色
各种色彩的总称。
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 古义  
   今义 
英雄
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
阿姨 古义  
   今义 
妓院里的头儿
是对长辈女性的敬称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数量词活用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动词的使动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
(4)形容词的意动
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3)名词的意动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目吴会于云间
(看)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泳)
③驴不胜怒,蹄之
(踢)
④且臣少仕伪朝
(做官)
⑤置人所甑鱼腹中
(破开)
⑥汝幸而偶我
(遇到)
名词动用的常用翻译方法:
A.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C.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2)名词作状语
①孔雀东南飞
(向东南)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③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函封之
(用匣子)
(3)名词的意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襟,以……为带)
②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 一样(似的)”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 一样地 ”或“把 当作”
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该名词指称的人或事物。
动词活用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殫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地里的收成,家里的收入)
1、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子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
①汝安敢轻吾射(射术)
②一屠晚归(屠夫)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2、动词的使动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起,使……起舞)
②窜梁鸿于海曲(使……逃逸+)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善万物之得时(羡慕)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宾主)
②倚南窗以寄傲 (傲然自得的情怀)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审容膝之易安(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4、形容词的意动
①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悦)
②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六王毕,四海一
(行十步)
数(量)词活用
(统一)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①鱼肉百姓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秋毫不敢有所近
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反馈练习
特殊句式探究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四)定语后置句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
(五)状语后置
在文言中,如果遇到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却常常将其置于句末,所以,有时人们把状语后置又称之为“介宾短语后置”。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六)固定结构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2、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4、用“非、未、弗、莫、毋”表判断。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被动句
4、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
4、介词宾语的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
②秋以为期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①沛公安在?
②彼且奚适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何陋之有?
②马首是瞻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①未之有也
②莫之夭阏者
定语后置句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①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①具告以事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状语后置句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将有事于西畴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固定结构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馈练习:
祝大学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