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3课时 群落的结构1.识别群落,举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比较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举例说出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1.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
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如:羊吃草,狼吃鹿。
3.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 ;绦虫和猪。1.群落概念: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间关系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各种生物种群物种数目相互抑制另一种生物细菌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 法;二是__________ 法。后者运用 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
2.群落在 结构上表现为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5.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平分层现象根瘤菌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取样器记名计算目测估计多度
不一定。竞争的结果可能有三种:①常表现为相互抑制;②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③一方占优势,另一方灭亡。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2)种群水平上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答案: 2.两个竞争关系的物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生存一方被淘汰吗?答案: 3.成年的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以本种的幼鱼作为食物,这属于捕食吗?为什么?答案:
不属于捕食。因为捕食发生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而鲈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物种,故属于种内斗争。请尝试完成下面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表。知识点一: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羊与草;狼与免;青蛙与昆虫知识总结
(1)寄生是寄生生物从宿主处获取部分养分,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主要从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2)捕食关系的实质在于“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它强调的是种间关系,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不属于捕食关系(应属于种内斗争)。
(3)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4)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2.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分布及动物的分层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知识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及丰富度的研究答案: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由于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1.群落空间结构包括的内容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②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制约;③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①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例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②群落镶嵌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3.如何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 4.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原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施计划的方法步骤有哪些? 实施计划的方法步骤:准备(制作取样器→环境考察)→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报告→交流讨论。 ①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②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③样土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④对不知名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可记为“待鉴定XXX”;⑤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答案: (2)如何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答案: (3)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案: 知识总结
不同群落垂直结构的成因:①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②水生动物的分层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③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1.本探究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
(1)酵母菌可以用① 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② 等因素有关。
(2)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③ 的方法。
(3)可根据培养液中的④ 纵坐标)和⑤ (横坐标)为坐标轴作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液体培养基 知识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成分、空间、pH、温度 抽样检测 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呈“S”型增长。 时间 2.若本实验提出问题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则可作出的假设是什么?答案: 酵母菌数量 例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 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 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 N2为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B【解析】曲线呈先后增减,为捕食关系,先减少者N1为被捕食者。 技巧归纳
互利共生体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寄生关系的生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由于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反向变化”,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有可能导致一方消失;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区分,一是可以从最高点判断,曲线的波峰较高的为被捕食者,数量较多;二是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解析】本题考查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征。A项中一片竹林中的全部竹子是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种群在垂直结构上并没有分层现象。B和C项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与其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而食物和栖息场所是由植物提供的,故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所决定的。D项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是群落在水平结构上的特点,而且群落在水平结构上也没有分层现象,它们常呈镶嵌分布。例2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说明竹子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密切关系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A技巧归纳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层是由于环境的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1.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群落所在的大小 B.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水平结构C【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A3.图中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D【解析】蛇与鼠之间为捕食关系,只有D图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