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直角三角形

文档属性

名称 2.5直角三角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4-11 22: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设计者:项荣芳
学科:数学 年级:八年级
课题名称:§2.5 直角三角形(1)
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用规范的格式证明结论,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习者分析:
1、思维质量不高。上课是老师讲什么便学什么,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的答案,不积极主动的思考,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状态。
2、注意力差。学习态度、动机、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能力更是被抑制。
3、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下降。
4、数学语言障碍
5、概念、性质不清
6、缺乏反思与整合能力
7、合情推理能力薄弱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
2、经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探索,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3、会用“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
(二)知识与技能:会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证明;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勇气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验数学推理的必要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难点:本节例2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推理表达较长,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 教学媒体:投影仪,多媒体
八、 教学和活动过程:
1、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教材“2.5直角三角形”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0分钟完成。
2、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言:同学们,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时时感受到数学气息,现在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大家一起来找找里面有什么图形?
生:直线,点,三角形…
师:那大家还记得三角形分为哪几类吗?
(一)、温故而知新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从而引出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板书)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表示方法:
师:那直角三角形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
生:沉默
师:在前面我们是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直角的,那类似的,你们觉得怎样表示直角三角形?
由此得出:直角三角形用符号“Rt ”表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可记做 RtABC,∠C是Rt ,其中AB叫做斜边,BC,AC叫做直角边。
3、举例:你能举出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回顾小学所学的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学会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概念。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师: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利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将两个锐角转移到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
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师:你们怎么证明这个猜想呢?
师给出:已知:在△ABC中,∠C= 90゜
证明:∠A+∠B=90 ゜
师引导学生给出口头证明,师板书证明过程:
在△ABC中
∵∠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90゜(已知)
∴∠A+∠B+90゜=180゜(等量代换)
∴∠A+∠B=180゜-90゜= 90゜
即∠A+∠B=90゜
师板书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给你一个三角形,怎样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性质来判断。
猜想: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在△ABC中,∠A+∠B=90 ゜
说明: △ABC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 整理:从角的角度来看,直角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练一练
1)Rt△ABC中,∠C=Rt∠,∠B=28°,则∠A=__.
2)若∠C =∠A+∠B, 则△ABC是______三角形.
3)若∠C =∠A-∠B, 则△ABC是______三角形.
4)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为____度.
把其中的∠A=28°改成∠B=2∠A,或∠B:∠A=2:1?
答案:62°,直角,直角,135°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猜想和论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中猜想与论证的重要性。练一练的第二小题学生一般都能做出来,但是第三小题可能存在问题,将两题放在一起可进行对比,改变学生对图形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了解到∠C并不一定是直角。
例1、 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请找出图中各对互余的角
解: ∵CD⊥AB,
  ∴ △ACD, △BCD都是Rt△,
  已知△ABC是Rt△,
   ∴ ∠A与∠B. ∠A与∠ACD.
  ∠B与∠BCD互余.
  又∵ ∠ACB=Rt∠
  ∴ ∠ACD与∠BCD互余.
所以图中共有4对互余的角.
例题小结:得到两角互余的途径.
想一想:图中有几对相等的锐角?
两对,提醒学生将这个基本图形记住,这两对相等的角在平时做题时常常出现。
5、等腰直角三角形 C
变式1:如果将∠A变成的话, 那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A B
由此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那它有什么性质呢?
引导学生得出: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2、具有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45゜。
三、例题解析,当堂练习
变式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则CD=BD=AD.
请说明理由.
解:在等腰三角形ABC中,∠B=∠C=45°. C
∵AD⊥BC,
∴∠CAD+∠C=90°(根据什么?)
∴∠CAD=90° ∠C= 90° 45 °=45 °= ∠C
∴AD=DC A D B
同理,AD=BD.
∴ AD=BD=CD
想一想: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几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如图,已知△ABC中,点A在DE上,CD⊥DE,BE⊥DE,垂足分别是D,E.且AD=BE,CD=AE, △ABC是什么三角形?说明理由.
变式训练:将△ADE进行平移,到下图的位置,图中还能找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吗
例4、在三角形ABC中,BD是三角形ABC的高(BD不与AB,BC重合),那么∠BAC与∠ABD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做此题时往往会少考虑一种情况,提醒学生考虑问题必须要全面。
四、拓展与提升
1、如何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如何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体现出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和谐关系,并且为下节课讲“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知道今年是我国建国多少年啊?
生:60周年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跟我们的温家宝爷爷谈谈自己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概念: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直角三角形判定: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等腰直角三角形特点: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45゜.
六、板书设计
2.5直角三角形(1)
1、概念 例题
2、表示方法
3、性质
4、判定方法
七、作业
1、必做题:作业本
2、选做题:课时特训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C
E
B
直角边
斜边
B
C
A
D
A
E
B
D
A
C
C
D
A
B
D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