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学前要点预览
知识要点图解晨背关键词语
1.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4.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5.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6.种群的空间特征类型有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集群分布型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种群概念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P60-62)
梳理教材新知
1.种群概念
(1)概念理解(判断正误):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属于一个种群。 ( )
②一个区域内所有狮子的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组成了一个种群。 ( )
(2)概念关键词:
①一定自然区域;②________;③全部个体。2.种群密度
(1)概念:________或________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
(2)应用:①农林害虫的________;
②渔业上________的确定。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步骤:___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____,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
②取样关键:________。
③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的密度、作物植株上________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________。(2)标志重捕法:
①步骤:
捕获一部分个体
↓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________
↓
一段时间后________
↓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__占总重捕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________的动物。【答案】 1.(1)①× ②× (2)②同种生物
2.(1)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 数量 (2)①监测和预报 ②捕捞强度
3.(1)①随机 个体数 平均值 ②随机取样 ③昆虫卵 蚜虫 ④等距取样法 (2)原来的环境 重捕 标记个体数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掌握核心内容
1.种群与个体的关系
(1)关系图:个体是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
(2)区别:
①个体的特征:具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年龄和性别等特征。
②种群的特征:具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2)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a.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采用样方法时,种群密度的估计应以多组邻近样方的平均值为准,并要舍弃数据差异特别悬殊的样方。
c.样方法的适用生物除了植物外,还有调查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d.取样方法及计数: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ⅰ.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ⅱ.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不影响动物的寿命和行为。
b.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d.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易错必明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中两个“偏大”
1.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因此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2.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捕获标志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Ⅱ.(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解析】 Ⅰ.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
N(种群总数)=M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志数×n(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样方总面积为2 hm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288/2=144(只/hm2)。
【答案】 Ⅰ.144 高
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 的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 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
(2)3株/m2 【问题导析】 标志重捕法中的计算公式为: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________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答案】 个体再次被捕获【一题多变】
(1)在上述Ⅰ中,如果对田鼠标记的符号过分醒目,则会________田鼠被捕获的概率。如果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
(2)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
(3)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答案 (1)增大 偏大 (2)偏大 (3)偏小知识点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P62-63)
梳理教材新知
1.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
完成上图中各序号的含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2.年龄组成
(1)种群密度会变大的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型。
(2)种群密度会降低的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型。
(3)种群密度保持较为稳定的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型。3.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__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________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________→降低害虫________。【答案】 1.①单位时间 ②种群个体总数 ③出生率 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 ⑥迁出率
2.(1)a 增长型 (2)c 衰退型 (3)b 稳定型
3.(1)雌雄 (2)种群密度 (3)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掌握核心内容
1.种群各特征之间的联系2.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②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③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种群的空间分布(1)均匀分布:种群内的个体分布是等距离的,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取样时空白和密度大的样方都少,接近平均株数的样方多。
(2)随机分布:种群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机会相等,个体彼此独立。任何一个个体的出现与其他个体是否已经存在无关。
(3)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块、斑点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同,但各群大多呈随机分布。易错必明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 A【问题导析】 由表格可看出:
(1)甲中处于幼年期的个体数________,为增长型。
(2)乙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________,为稳定型。
(3)丙中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________,为衰退型。 【答案】 (1)较多 (2)相同 (3)较多答案 BD【一题多变】
上述甲种群年龄组成分别对应下图中的________。随堂训练
考点一 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 该草地的面积为100 hm2,为测定如此大面积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1 m2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取其平均值即可。
答案 C2.(2015·深圳高二期末)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C.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
D.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解析 A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选项描述的是种群密度。
答案 C考点二 种群的特征
3.(2013·浙江改编)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A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20%;若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B4.(2012·新课标全国)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 D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①年增加1.5%,②年减少1%,③年减少10%,④年增加25%。
答案 C请做:课时作业(十一)课件48张PPT。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前要点预览
知识要点图解晨背关键词语
1.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呈“J”型曲线
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逐渐减小
5. 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改变时,K值会发生变化
6.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梳理教材新知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________或它的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和研究实例(连线):(4)曲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条件:自然界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是有限的。 (2)曲线: (3)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上下波动的原因:(4)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又称________。
(5)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________,如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答案】 1.(1)一个系统 性质 (2)①-b ②-d ③-a ④-c (3)数学方程式 曲线图
2.(1)食物和空间 敌害 (2) Nt=N0λt (3)种群的起始数量 数量 倍数
3.(1)资源 空间 (3)种内斗争 增加 出生率 死亡率 (4)种群最大数量 K值 (5)环境容纳量2.“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根据“S”型曲线的特点: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
(1)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①应设法增大环境容纳量,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②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
(2)若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①应设法使其环境容纳量变小,②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3)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导致K值下降。易错必明
增长率≠增长速率
1.增长率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甲为“J”型曲线增长率,乙为“S”型曲线增长率。2.增长速率
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下图为“J”“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典例示范1】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解析】 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项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项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项正确。
【答案】 D【问题导析】 (1)图甲曲线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________不同。
(2)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________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
(3)超过D点,蝗虫________加快,灭虫效果差。
(4)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________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________点左右。 【答案】 (1)增长速率 (2)数目 (3)增长速率 (4)最快 K/2E【一题多变】
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B、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左右,此时种内斗争也最激烈。 ( )
(2)c点种群增长速率明显减小只是由种内斗争引起的。
( )
(3)处理好这种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K值的大小。 ( )
(4)当这种生物与环境达到协调与平衡后,在E点达到K值,K值将固定不变。 ( )
(5)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 )
(6)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在种群数量K/2左右,之后,食物、空间、生存条件、天敌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种内斗争更加剧烈,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在K值时二者相等,最后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状态。海洋渔业捕捞应保持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达到K/2时进行,能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
答案 (1)× (2)× (3)√ (4)× (5)√ (6)√知识点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梳理教材新知
1.实验原理
(1)用________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________、__ ______、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_____ ___型增长。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________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答案】 1.(1)液体 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 (2)J S
2.(1)无菌马铃薯 肉汤 (4)抽样检测 (5)曲线图掌握核心内容
1.实验的注意事项
(1)首先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3)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4)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2.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3.计数及计算方法
(1)仪器:血细胞计数板(如图)如图:一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每个大方格又分为16个中方格,共有25×16个小方格 (如图b)。
(2)用计数公式计算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四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稀释倍数为B,由于1 mL=1 000 mm3,所以1 mL菌液的总菌数=A/4×16×10 000×B=40 000A·B。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 B【问题导析】 (1)培养液的体积是________,则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培养初期,酵母菌之间不因数量较多而存在生存斗争的时候,酵母菌呈________型增长。
(3)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________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而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 (4)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_______:_______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________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而________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________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答案】 (1)有限的 “S” (2)“J”
(3)培养液的体积 Ⅰ Ⅳ Ⅱ Ⅲ 培养液的体积越小 Ⅰ Ⅲ Ⅱ Ⅳ 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
(4)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 培养液体积相同 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 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 培养液体积越小【一题多变】
(2012·江苏改编)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图见上图,则培养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解析 (1)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2)由于样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稀释后方便计数。
(3)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 mm×1 mm×0.1 mm=0.1 mm3=0.1×10-3 mL,换算成1 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108个。答案 (1)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2)藻类细胞密度过大
(3)1×108随堂训练
考点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解析 数学模型的建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
答案 B考点二 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和应用
2.(2014·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项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项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项错误。
答案 B3.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解析 在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并不等同于种群的增长速率;种群的K值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优越环境中,K值将增大;在鱼类养殖中,使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故处于不同的种群密度下可以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答案 D4.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时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时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型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无环境阻力
(2)有环境阻力 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数
(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4)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容纳量以下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 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解析 培养液应加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在统计血细胞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线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C项所叙的计算结果是10 cm3/0.2 cm×0.2 cm×0.01 cm×10 M=2.5 M×105;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
答案 C请做:课时作业(十二)课件48张PPT。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前要点预览
知识要点图解晨背关键词语
1.群落是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
2.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群落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P71-74)
梳理教材新知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理解(判断正误):
①森林中的所有松树属于一个群落。 ( )
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属于一个群落。 ( )
(2)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素:
①同一________。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________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__。【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2) 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
(3) 各种生物的总和,即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4)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例如。某一池塘中各种鱼、虾、蟹等动物,各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以及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2.个体、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个体、种群与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三者关系可表示为: 【典例示范1】 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问题。(1)填写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而使一种生物不能获得足够生存资源而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问题导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________关系,对应曲线为________。
(2)大、小草履虫属于________关系,对应曲线为________。
(3)狐与兔属于________关系,对应曲线为________。
(4)细菌与噬菌体为________关系,对应曲线为________。【答案】 (1)互利共生 ③ (2)竞争 ②
(3)捕食 ① (4)寄生 ④【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答案】 1.不同的空间
2.(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光 阳光等环境资源 栖息空间和食物 (2)地形 湿度和盐碱度 人与动物掌握核心内容
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
(1)形成原因: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垂直结构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2)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的影响因素:
①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阳光;
②影响森林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也可以说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典例示范2】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问题导析】 (1)a处高山植物的分布是由于________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________不同引起的。
(2)b处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________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________有关,此种结构为________。
(3)c处海洋动物的分层与________、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此种结构为________。 【答案】 (1)地形的起伏 温度 (2)光照 食物 垂直结构 (3)阳光 垂直结构知识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P75-76)
梳理教材新知
1.土壤动物的特点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______ __法或________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________法,二是________法。【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取样器
2.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3.取样器 诱虫器 镊子 吸虫器 实体镜掌握核心内容
1.实验用具分析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2.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同样营养土壤,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典例示范3】 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答案】 A【问题导析】 (1)土壤动物有趋________、趋________、避________的特性。
(2)图中的分离收集装置能同时满足有________的是A。 【答案】 (1)暗 湿 高温 (2)光和高温随堂训练
考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C.种群与群落没有任何关系
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解析 群落中包括许多种群。
答案 C2.(2014·新课标全国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答案 A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 (1)B C (2)多
(3)变大。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
C.温度 湿度 D.光照 食物答案 D5.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的种类越多,丰富度就越大,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
答案 C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解析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统计土壤动物时应借助显微镜或实体镜对各类小动物进行统计。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 B请做:课时作业(十三)课件35张PPT。第4节 群落的演替学前要点预览
知识要点图解晨背关键词语
1.群落的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在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地、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3.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4.裸岩上初生演替的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课堂探究
知识点一 群落演替的类型(P78-80)
梳理教材新知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__,但被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举例:弃耕农田→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的实例[连线]【答案】 1.群落
2.(1)植物 植被 彻底消灭 森林 (2)①土壤 种子 繁殖体
3.①—a、c ②—b、d易错必明
群落演替是连续的,当群落演替到达稳定阶段,也就是形成顶极生物群落,虽然有较为稳定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但此时的生物群落也在发生着演替,也就是说演替是连续的。【典例示范1】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 C【问题导析】 (1)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________演替;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________演替。
(2)次生演替时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较________。
(3)演替能否形成森林,是与当地的________有关的,与________无关。【答案】 (1)初生 次生 (2)短 (3)环境条件 演替类型【一题多变】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消失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砍伐过的森林中土壤条件还是存在的;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最后在群落中的种类有可能减少,并趋于稳定,但不会消失;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⑤中既有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同时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 C知识点二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P81-82)
梳理教材新知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________、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________,并且成为________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的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________和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答案】 1.砍伐森林 捕杀动物 封山育林 管理草原 速度 方向
2.(1)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 (2)可持续发展 (4)气候 洪水流量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3)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典例示范2】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答案】 D【问题导析】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既有________影响,又有________影响。
(2)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进行。【答案】 (1)正面 负面 (2)速度和方向【一题多变】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 )
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解析 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逐步提高,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
答案 C随堂训练
考点一 演替的类型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解析 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等,因此演替速度快。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 D2.(2011·安徽)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 B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原)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 发生于弃耕农田中的群落演替应属次生演替。
答案 B4.(2014·新课标全国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了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考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人类活动总是降低群落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解析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历程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选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 C请做:课时作业(十四)课时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解析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种群水平的特征。
答案 A
2.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解析 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答案 A
3.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上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
解析 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体积相对较大,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 C
4.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为 ( )
A.46 B.25
C.12 D.96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的一种方法。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数为m,则N∶M=n∶m,即N=M×n/m。在本题中,根据公式,得N=M×n/m=46×25/12≈96。答案 D
5.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
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
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
答案 C
6.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 B
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而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个体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答案 B
8.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
解析 增长型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密度基本稳定,而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是衰退型的特点。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A项符合这一特点。
答案 A
9.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
(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 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 A
10.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时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
解析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 A
11.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解析 从柱状图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松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幼年个体远远少于成年和老年的个体,属于衰退型的年龄组成。因此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下降,同时该营养级所含能量减少。而环境阻力加大也是导致生物繁殖数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 B
1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解析 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一般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A
1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项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4.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苗,使捕捞后,鱼种群的
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4)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__(年龄段)个体。
解析 (1)分析甲、乙、丙曲线知其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因此分别对应图A、B、C。
(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
(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
(4)若图C代表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潜能。
答案 (1)A、B、C (2)A (3)C (4)幼年
15.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一块农田长100 m,宽30 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________m,地宽的________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以上各组所报的数值中,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3)用干燥的豆子装满一只塑料广口瓶。你的目的是测定这只瓶子里豆子的数量。但你没有时间一颗颗数,你可以用下面的工具帮助测定豆子的数量。
工具:一把尺、一张50 cm×50 cm的白纸、一支铅笔、一只烧杯和另一只大的广口瓶。
请写出你的探究思路。
解析 (1)最好画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长100 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是每长10米设一个样方。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各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他各组的数据都在2-4之间,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若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数据之和是5株,则该种群的密度为(3+3+2+2+3+3+4+3+5)÷10=2.8,即为2.8株/m2。
(3)用样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 (1)15 15 (2)1和8 2.8
(3)探究思路:用样方法测定。
①在白纸上制作一方格表,如图。②将瓶内的豆子随机(闭眼)撒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选5-6个具有代表性的格子作为样方,求平均值,计算出豆子的数量。③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增加上述工作的次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课时作业(十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预测出K值。
答案 B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 “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答案 B
3.下列4幅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 B
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 在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
答案 C
5. 右图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
B.“S”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Nt=N0λ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C.K值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两种曲线的变化都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解析 “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多,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J”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Nt=N0λ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答案 B
6.(2014·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强度也大,A项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项错误。
答案 B
7.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 K值大小受环境的制约。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其环境容纳量减小;蝗虫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因此,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环境容纳量提高;北极狐能够捕食旅鼠,因此,引入北极狐后旅鼠的容纳量减小;干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环境容纳量减小。
答案 B
8.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 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 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 t2时种群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t1时,开始捕获该鱼获得的量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此时为开始捕捞的最佳时期。
答案 B
9.“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 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单位:只/100 m2)
时间
第1周
第3周
第5周
第7周
第9周
第11周
福寿/螺数量
40
52
118
198
270
268
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
D.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解析 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表中数据可知,福寿螺数量呈“S”型增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A
10. (2015·海淀月考)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大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b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零(d点),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要合理利用该动物资源,应使种群密度维持在增长速率最大的b点;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B
1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血球计数板的规格如下,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是
( )
A.酵母细胞个数/mL=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400×104/所数的小方格数×稀释倍数
B.酵母细胞个数/mL=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400×104×稀释倍数/所数的小方格数
C.酵母细胞个数/mL=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104×稀释倍数/所数的小方格数
D.酵母细胞个数/mL=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400×103/所数的小方格数×稀释倍数
解析 此血球计数板培养液厚度是0.1 mm,则每一小方格的体积为(0.1×1/400)mm3,酵母菌细胞个数为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除以所数小方格的总体积,然后再乘以稀释倍数。
答案 B
12.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 A
13.张鹏三年前办了一个养兔场,由原来不到50只兔,繁殖到现在5万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户,在这三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以及λ值依次为 ( )
A.“J”型曲线,10 B.“S”型曲线,10
C.“J”型曲线,5 D.“S”型曲线,5
解析 由公式Nt=N0λt可得λ=10。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f点以下,会很快又恢复到f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 (1)Ⅰ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5.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了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
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实验二:进一步进行了下表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_______,每次计数要做________。
(2)实验一: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是________组的结果;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想研究________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此实验中酵母菌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是________组。
解析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应在取样时进行振荡,使酵母菌与培养液混合均匀,并多次取样求平均值。
(2)实验一:曲线中的种群密度是与培养液的浓度有关的,所以A、B两组密度大,而由于A中的体积较小,所以培养液上方的氧气充足,所以A的繁殖速度要快于B。
(3)实验二:A、B两组中加入了培养液而C组中没有加入,此对照是为了证明培养液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而A、C两组的温度为28 ℃,B组的温度为5 ℃,所以此对照是为了研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由于B中温度较低和C中无培养液,所以两组的种群数量会减少,为衰退型。
答案 (1)振荡 重复实验
(2)A 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有氧呼吸总产能少
(3)温度和培养液 B、C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
B.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受食物种类的影响
解析 群落包括某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而池塘中全部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热带地区一般温度适宜且雨水充沛,物种丰富度较大,故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森林中动、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食物和光照。
答案 A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密度。
答案 C
3.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别表现的是溶解氧、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答案 B
4.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解析 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C
5.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解析 图甲为互利共生,图乙表示捕食关系,图丙表示竞争关系。
答案 B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解析 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
答案 B
7. 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主要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
8.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判断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有b存在,a就不能生存
B.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
C.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
D.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a和b互利共生
解析 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
答案 C
9.(2015·南京月考)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是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 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若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 B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答案 D
1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会造成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 C
12.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 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坪生态系统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答案 A
13.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4.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
(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
(3)根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丙组的平均时间比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一致。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1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的群落。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W-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_______中。
(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 )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 (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统计。
(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
(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
(5)此外,也可以探究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或是白天或夜晚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6)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小动物的丰富度,无法判断食物链关系。
答案 (1)C (2)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70%的酒精 试管
(4)××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5)××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期: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6)C
课时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解析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 D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气候条件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中生物数量不同 D.速度不同
解析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也不同,但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起始于没有土壤、生物等条件,而次生演替则相反。
答案 B
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解析 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 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等,但是人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的控 制之下。人类的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放火烧山、砍伐森林是破坏性的,但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却起着建设性作用。
答案 D
4.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形成后的特点。
答案 A
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解析 火山喷出的岩浆温度很高,足以杀死当时岛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为初生演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越来越高,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该海岛上的陆生动物很难与岛外环境中的动物交流,所以不用考虑迁入和迁出。
答案 C
6.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解析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答案 A
7.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D.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解析 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
答案 A
8.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幼苗。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林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
( )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适者生存
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解析 桦树和云杉是不同种的植物,二者不可能存在种内斗争关系。这一事实说明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适者生存,即云杉取代了桦树,但并不能表明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或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答案 B
9.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解析 由于演替是发生于山崩后,其土壤条件仍存在,因此属于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并非地衣;群落都存在着垂直结构,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该群落是新形成的,因此丰富度比较低。
答案 A
1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 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C
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动物种类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动物种类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使其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 D
12.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内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
群落
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a)
15.93
92.73
124.80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
6.65
377.52
提示: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垂直结构有关,与水平结构无关
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群落的总呼吸量比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少,说明群落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D.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解析 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植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所以与水平结构有关,A项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与群落中动物的呼吸作用也有关,B项错误;由于该地区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群落应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正确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项错误。
答案 C
1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在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而是取代其优势地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构成了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亚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下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采伐消退”过程充分表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复生”过程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依然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演替过程,应属次生演替。云杉林采伐后发生的次生演替速度与方向既取决于初始植被繁殖体、种子数量及分布状况,又取决于外界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同时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次生演替
(3)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种子的数量及其散布、动物的活动性等;外界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大规模地壳运动等,另外还有人类活动。
(4)不完全一样。因为演替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变化,而且演替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会完全一样。
15.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资料2: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1)资料1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
(2)资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会导致当地________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林则往往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原有的植被,生物多样性降低,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和物质才能维持其稳定性。自然演替的方向与之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高。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对刺槐来说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
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
(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