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角与角的度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5 角与角的度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9-30 13: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5
角与角的度量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
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把实际
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法、角度的和、差计算.
难点:角的多种表示法,从运动的观点给出的角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你能在课本图6-24中找到角吗?这些实例的共性两线之间存在着不同大小的角度.
(二)探究新知:
1.角的概念:
(1)角的第一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可对照图形讲解)
用圆规摆成一个角的形状,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角的顶点?什么是角的边?
提问:①角的边有长、短吗?
②任意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吗?
③从一点出发,引三条射线,能构成几个角?
(2)关于角的第二定义:
教师可展示折扇或单摆,通过运动,展示出运动从初始状态到终止状态的过程.然后归纳出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也叫做角.其中起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叫做角的终边
想一想;这种定义的含义与第一种定义的的含义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相同处:两种定义方法都揭示了角的两个基本特征:①有公共端点;②有两条射线组成.
不同处:用第二种方法,对角的指向更为明确,并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2.角的表示:
角用符号“∠”表示,读做“角”,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其中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另两个字母的中间.
如图6-26中的角可以表示成∠ABC或∠CBA.中间的字母B表示顶点,其他两个字母A,C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6-27中的角分别可以表示为∠1,∠α,∠β等.
(3)用顶点的字母表示(当以某一点为顶点的角多于一个时,不能用这种方法表示角,因此,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局限性大).如图6-26中,∠ABC可以表示成∠B,但图6-27中,∠AOC不能用∠O表示(为什么 ).
完成P155做一做
3.平角、周角的概念
如图6-28,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OB,当OB和OA成一直线时,所成的图形就是平角.
再旋转下去,当终边OB与始边OA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角的度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一个周角等于360°,一个平角等于180°.
把周角等分为360份,每一份就是l°的角;把1°的角等分成60等份,每一份是1′;而把1分的角再等分60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

1周角=360°;
1平角=180°

1°=60′;
1′=60〞.
度、分、秒是角的基本度量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用量角器来进行.
观察图6-29中的量角器,并讨论下列问题:
(1)量角器上的平角被等分成多少个1°的角
(2)先估计图6-30中∠A和∠B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在测量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指出:使用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角器量角的步骤:
(1)对中:使量角器的圆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2)对线:使量角器的零度数与角的一边重合;
(3)读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在量角器的哪条刻度数线(或靠近哪一条刻度线),从刻度线读出角的度数.
5.度、分、秒的互化及角的和差计算
例1用度、分、秒表示48.32°
例2
用度表示30°9′36〞
说明:(1)度、分、秒的互化是六十进制的,由度化分,由分化秒,只要乘以60即可.
(2)在进行单位互化时,应明确是进行量的互化,而不是数的互化.在计算中,要逐级运算,步骤合理,计算正确.
例3计算:180°-(45°17′+52°57′)
指出:计算时按角、分、秒分别进行、再逐级进位和逐级退位,退、进位按六十进制换算.
(三)课内小结:
1.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几何基本图形.角有两种定义方法,但其实质是一致的,要抓住角的两个基本特征:有公共端点,有两条射线组成.
2.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几何基本图形.角有两种定义方法,但其实质是一致的,要抓住角的两个基本特征:有公共端点,由两条
射线组成.
3.角有三种表示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掌握两个原则:第一简明,第二正确.
4.角度的互化及和差计算.
(四)课堂练习:
P143课内练习
(五)作业布置:
P144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