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余角和补角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8 余角和补角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9-30 19:29:43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运用等角(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能在
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难点:运用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进行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完成P164“做一做”第3题,通过此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探究新知:
1、如图:已知∠AOC,作出它的余角和补角.
(只要满足条件的角都可以)
问:从中发现了什么?(进行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同角的余角相等.同理可推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再问: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的余角和补角有什么关系?
由此得到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例题讲解:
例1:如图(课本)6-43,已知∠AOC=∠BOD=Rt∠.指出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注意:学生往往对“同角”.“等角”的认识不太清楚,在“同角”的情况时说“等角”,在“等角”的情况时说“同角”,因此要对学生强调指出:“等角是相等的角”,而“同角是同一个角”.另外,这个性质在目前的应用还不太多,但今后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探究应用(师生共同完成P165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指出:(1)由于表示方位今后有较多的应用,用象限角表示方位时,常会涉及角的互余与互补,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
(2)在用量角器画方位角时要抓住①总是以正南或正北方向作角的始边;②分清东、南、西、北,理解偏东、偏西的意义。
课内小结:
谈谈你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AOC
=
Rt∠,OD是∠BOC内的一条射线。图中有哪些角互补?有哪些角互余?说明你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P166作业题5题
O
C
A
O
C
A
A
O
B
C
D第1课时
余角和补角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学会运用类比联
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
解决几何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难点:有关概念的区分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图6-41,∠1+∠2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再观察图6-42,∠α+∠β与Rt∠AOB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合作交流、认真计算,派代表发言)
(二)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探索结论根据上面的观察
(多媒体演示,把∠1移到∠2处,构成∠1+∠2,再与Rt∠AOB重合)、计算(用量角器度量角度)并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口述归纳结果:(幻灯片)
①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complementaryangle)。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也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supplementary)。
强调几点:(1)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说单独的一个角是余角或补角没有意义,但可以说成一个角是某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
(2)两个角是否互余或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不要误认为互余或互补的角必须相邻;
(3)强调两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数量关系:互余:∠α+∠β=90°;互补:∠α+∠β=180°。因此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
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
练习:见书中P164做一做,1、2两小题
说明理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便格式完整。(幻灯片)
第3小题做一做后,由学生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
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强调几点:
①着重启发学生用方程来求未知数,并突出数形结合思想,说明几何问题也可以用代数方法来解。
②方程式中注意单位的统一,避免出现:设这个角为x度,则180°-x
=
4(90°-
x)的错误。
(三)课内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P165课内练习
(五)作业布置:
P166作业题1、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