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
基础夯实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丧失了作为一流大国的号召力,主要是因为( )
①经济实力严重衰退 ②战争中维希政府的投降行径损害了法国的国际威望 ③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④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衰落使法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法国被迫放弃一些殖民地的宗主权,但它并没有丧失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导学号52670054)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
C.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法、德等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苏的实力空前膨胀。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失去了决定世界事务的中心地位。
答案:A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制形成。该体制( )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制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②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C
能力提升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口猛增,工业发达,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西欧出口下降,工业生产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幅下降,科技发展缓慢。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本土并未受到战争破坏,相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而西欧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
(3)美国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上跃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材料二 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半岛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联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联占80%,英美占20%。
(1)简要说明材料一所示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你对雅尔塔体制作何评价?
解析:第(1)问注意一定要强调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回答,只回答雅尔塔体制的局限性即可。
参考答案:(1)形成了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意味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雅尔塔体制分别把东欧和希腊划分为苏联和美英的势力范围,并进行比例分配,由此可见,这一体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雅尔塔体制是对1945—1991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
其主要内容如下:(1)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这个组织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
(导学号52670055)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雅尔塔体制产生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组织”“大国一致原则”等雅尔塔体制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1)这个体制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的性质。由此确立了旨在遏制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战后国际秩序和法律体系,有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
(2)建立了联合国,对于协调国际争端,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持战后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
(3)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维护了民族主权。
(4)“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比较公平公正地解决国际事务。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到国际关系,对于战后国际关系起了重要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全球和地区两个角度概括指出“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含义及其成因。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讨论“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材料三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
——F.L.K.胡斯(1953年)
(3)指出材料三的核心观点及作者的主要着眼点。作者的潜在逻辑是什么?
解析:第(1)问从两个角度来概括“传统的欧洲体系”,全球角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成因要结合近代以来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领先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来回答;地区角度主要从欧洲大陆的两大强国法德来回答即可。第(2)问关键信息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时。此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可知作者宣扬西方优越论。
参考答案:(1)从全球的角度看,指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成因: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活动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等。
从欧洲地区的角度看,指的是在欧洲大陆以法、德两国为主体建立的欧洲大陆体系。成因:法、德两国是欧洲大陆上两大传统强国;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2)着眼点: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东欧:苏联的扶持(或走人民民主道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或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西欧:美国的扶持(或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或杜鲁门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或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马歇尔计划)。
(3)核心观点:西方主宰着世界。着眼点:文明的冲突(或文明史观)。
潜在逻辑: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