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导学号26730014
【答案】 C
【解析】 为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
2.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 导学号26730015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人口自然
增长率
1.6%
2.6%
-0.1%
0.6%
1.8%
1.1%
*指不含墨西哥及其以南国家的北美洲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经济发达,死亡率较低
C.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比北美洲的三倍还多
D.世界新增人口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答案】 C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拉丁美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北美地区的三倍,而总人口远大于北美地区。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导学号26730016
3.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的时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类似的是( )
A.埃及 B.德国
C.中国 D.印度
【答案】 3.D 4.B
【解析】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零时,人口总量达最大值。德国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似,目前呈负增长状态。
(2015·南开中学高一检测)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5~6题。导学号26730017
5.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出生率
B.2013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
C.2005~203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6.关于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
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
C.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
D.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我国仍要维持人口的低出生率水平,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越短缺。图中反映的中心问题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第6题,上述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建国后生活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建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下降。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18
材料一 人口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也称中位年龄或中数年龄。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指标作为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①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人口;②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为成年型人口;③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向上移动的轨迹,反映了人口总体逐渐老化的过程。
材料二 2011年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年龄中位数。
国家和
地区
中国香港
巴西
德国
尼日利亚
中国大陆
韩国
世界
人口年龄
中位数
42.8
28.9
44.3
15.2
35.2
37.9
28.4
(1)表中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
(2)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有向上移动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现状,请提出应对措施。
(3)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人口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德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维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完善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解决就学和就业困难。
(3)尼日利亚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就业、就学压力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生态环境承受压力大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数值大小可得答案。第(2)题,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向上移动,说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展夕阳产业。第(3)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应为非洲的尼日利亚,处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就学、就业压力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大。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空巢、失独老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慈善总会表示,已将空巢、失独老人等列入关爱救助对象。结合下图,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19
1.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出丙国的自然增长率最高,超过了30‰,人口的增长速度快,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就会突出。第2题,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国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突出,导致“空巢家庭”现象明显。
(2015·江西南昌高一检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读图完成3~4题。导学号26730020
3.下列有关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I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O拐点出现是受政策因素影响
C.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D.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答案】 B
【解析】 I阶段出生率在不断上升,死亡率则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的速度处于加速阶段。从O开始,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在下降,主要是受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4.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对江西近十年产生的影响是( )
A.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B.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C.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
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B
【解析】 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女孩子的数量会增加,出生性别比趋于平衡。单独二胎政策,直接的影响是青少年的数量会增加,对老年人口数量增减没有直接影响。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导学号26730021
5.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原始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现代型
6.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结合图例读图不难看出a区域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b区域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c区域属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第6题,其影响因素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水平高,使死亡率降低,人口文化素质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使出生率降低。
(2015·山东潍坊)下图为“某国甲、乙、内、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导学号26730022
7.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图中四个时期对应的二率间的线段长短即为死亡率的大小,显然死亡率最小的是乙时期。第8题,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低—低—低”型转变,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是出生率的下降,最终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据此分析图示信息可知,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丁→甲→乙→丙。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23
材料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的500多万人提高到800多万人。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这是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请说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会带来哪些人口问题?试说明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现代型
(2)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龄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
(3)特征: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带来的问题:人口增长缓慢,老年人口比重高,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措施: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解析】 当前我国人口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人口增长趋于低速增长状况。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在2030年前我国人口持续增加,之后由于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等原因导致人口负增长,分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知,我国在本世纪中叶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课件70张PPT。成才之路 ·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人口的变化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章1.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地区差异。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3.运用有关资料,结合时政材料,分析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总数:目前世界人口以每年________多万的数量在增长,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总人口数量达到________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700070出生率死亡率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1)从时间上看:总趋势不断________,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特点不同。
(2)从空间上看: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________。增长不平衡缓慢医疗卫生事业很快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_____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_____型逐步过渡。
(2)表现:原始现代现代型现代型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都为负增长。( )
(2)目前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
(3)我国和日本的人口政策是相同的。( )
(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都为传统型。( )
2.问题思考。
(1)社会经济越落后,人口的死亡率越高吗?
(2)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学号26730000导学号26730001【答案】 1.(1)×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减少;但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为负增长。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数量多,因而我国主要的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增长;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人口政策为鼓励生育。(4)×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但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2.(1)不是。人口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外,还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例如,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比重高,青少年的死亡率低,因而人口总体的死亡率并不一定高。
(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及人口问题 1.结合“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示意图,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
(1)说出图中甲、乙两个分界点的标志以及人口数量历史增长的变化特点。(2)据图说出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并分析原因。导学号267300022.读“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图,探究人口增长数量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导学号26730003(1)据图说出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
(2)根据2010年与195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量多少判断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和地区(前三位),并分析原因。
(3)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针对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所采取的人口政策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有何不同?【答案】 1.(1)甲为农业革命、乙为工业革命;变化特点为总趋势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增长速度不同。(2)①时间: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②原因:20世纪以来,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1)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
(2)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人口数量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改变。
(4)发达国家和地区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具有不匀速性和持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造成的问题不同,因此不同的国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1.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导学号26730004B.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人口增长既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也受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主要影响因素也不相同。第(2)题,图中没有地域信息,故B、D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趋势线最陡,所以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最快。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结合下面两幅图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一般规律。 导学号26730005(1)在A阶段初期,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特点?
(2)B阶段两条线距离大,说明人口增长呈现什么特点?
(3)1998年,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哪个阶段?
(4)依据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条线绘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
【答案】 (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且波动大。
(2)增长快。 (3)B阶段。
(4)1.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区别
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包括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和数值特征上,分析时应抓住各自的关键特征。
(1)依据图形区分。①图中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说明自然增长率高,该时期人口增长模式多为传统型。
②图中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接近时,说明自然增长率较低;当两者数值较高时,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当两者数值较低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2)依据人口增长的数值特征区分。
原始型的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传统型的出生率在1.5%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这两种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可把1%的自然增长率作为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分界值。(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区分。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转变,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2.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其中某一时期的图例标错。读图,完成第(1)~(2)题。导学号26730006(1)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故④图标记错误。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演变过程。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图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一种把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方法。
2.信息提取
图形的构成及类型。
该金字塔由位于中轴两侧的许多横条组成,男性在左,女性在右,每一条代表一个等距年龄组,横条长短与实际人口数量成比例,年龄从小到大、由下往上排列。人口金字塔图包括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主要类型。(1)年轻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塔身底部较宽、顶部较窄。反映出的特点:少年儿童比重大,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
(2)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反映出的特点: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平衡。
(3)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
图形特点:塔身底部收缩,上部变宽。反映出的特点:年轻人口比重较小,老年人口比重大,出生率低、人口呈负增长。导学号26730007(1)四国中,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原始型模式 B.传统型模式
C.现代型模式 D.过渡模式(3)下列四幅人口金字塔图中,与①国目前人口状况最接近的是( )【答案】 (1)C (2)A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及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导学号267300081.1980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
C.先升后降 D.变化不大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折线可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特点是先升后降。2.2005年以来,我国人口死亡率略有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C.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降低
D.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 A
【解析】 由于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得我国人口死亡率略有回升。中国和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读下表回答3~4题。导学号267300093.有关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人口的增加量比印度大
B.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印度快
C.两国人口增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D.两国人口的增长模式都是“高、低、高”的过渡型
【答案】 C
【解析】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不同,主要是因为中国率先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两国都不存在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性别比偏高 B.人口老龄化
C.劳动力不足 D.社会负担较重
【答案】 C
【解析】 中国和印度青壮年人口数量大,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导学号267300105.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A.我国青少年数量在下降
B.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C.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低
D.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能反映出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低;由于不知人口的总量,因而并不能说明我国青少年数量在下降。6.针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应采取的措施为( )
A.取消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B.鼓励外来移民
C.实施更加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D.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D
【解析】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导学号267300117.关于ab曲线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表示人口死亡率
B.a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
C.b曲线表示人口出生率
D.b曲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答案】 B
【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图中,在模式Ⅱ中数值高的为出生率。8.关于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A.模式Ⅰ中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模式Ⅱ中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模式Ⅲ中人口增长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模式Ⅰ到模式Ⅱ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已处于阶段Ⅲ
B.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模式Ⅰ
C.当前中国的人口增长已处于阶段Ⅲ
D.当前世界人口增长正处于由Ⅱ向Ⅲ的转变时期
【答案】 B
【解析】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多数处于模式Ⅱ阶段。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 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 5.21‰。
材料二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导学号26730012【答案】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1~2005年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社会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1~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第(3)题,根据漫画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等他们长大后,会给婚姻、社会治安、就业等问题带来不利影响。第(4)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净增人口数量很大,因而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导学号26730013(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_国家。A国人口增长属于________模式,B国属于________模式。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国________;B国________。
【答案】 (1)发达 发展中 现代型 传统型
(2)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3)鼓励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解析】 第(1)题,从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A国约为18%,人口老龄化严重;B国不足5%,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推知,A国为发达国家,B国为发展中国家。第(2)题,从图中可知A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8%,老龄化严重,为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为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第(3)题,A国应采取鼓励生育政策,缓解劳动力短缺;B国应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适度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5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39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
②到北京上中学
③到上海上大学
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城市,城市问题多。其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之一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
读下面“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回答3~4题。导学号26730040
3.阶段③处于(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4.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答案】 3.C 4.C
【解析】 ③应属于工业化阶段,④属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人口迁移量,这两个阶段人口迁移量的增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5~7题。导学号26730041
5.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欧洲迁往非洲 B.从北美迁往拉美
C.从亚洲迁往拉美 D.从非洲迁往西亚
6.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的是( )
A.从湖北流向四川 B.从湖南流向广东
C.从山东流向河北 D.从新疆流向内地
7.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A.甲地优美的环境
B.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答案】 5.D 6.B 7.D
【解析】 第5题,二战后,西亚各国石油收入大大增加,吸引非洲等地居民大量迁入。第6题,近年来,我国由于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使我国民工流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第7题,家庭成员的两地分居可促使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
二、综合题
8.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6730042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3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 (1)东北
(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和三可知20世纪70年代小明的爷爷迁往东北时,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20世纪90年代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东北,因此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第(3)题,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带来困难。
一、单项选择题
1.读下图,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目前,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26730043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经济原因
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政治原因
C.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经济原因
D.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政治原因
【答案】 C
【解析】 首先要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出甲是四川、乙是上海、丙是广东。其次要清楚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下表为“新疆和浙江在两个时段的人口迁移变化(迁移率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据此完成2~3题。导学号26730044
迁移率
1995年~1999年
2000年~2005年
新疆
迁出率
1.4%
1.3%
迁入率
6.9%
4.2%
浙江
迁出率
2.1%
2.5%
迁入率
6.1%
16.2%
2.影响1995年~2005年新疆和浙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资源开发 工业化 B.婚姻家庭 文化教育
C.生态改善 工业化 D.资源开发 文化教育
3.浙江省人口迁移变化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耕地资源开发 B.加快人口老龄化
C.加快环境质量改善 D.加快城市化进程
【答案】 2.A 3.D
【解析】 第2题,新疆资源丰富,浙江工业发达,这是影响新疆和浙江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第3题,迁入浙江的人口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促进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环境压力。
读“我国某市2010年迁入人口金字塔图和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4~5题。
导学号26730045
4.以下关于该市迁入人口的正确叙述是( )
A.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该市因人口迁入而改变了就业结构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5.人口迁入对该市的负面影响可能有( )
①减轻了该市的就业压力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加剧了该市的环境问题
④加大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从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图分析,2010年该市迁入人口中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并且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迁入受经济因素(就业)影响,随着青壮年女性增多,随之会出现婚育率上升的问题。第5题,劳动力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增大就业、环境、服务设施等的压力。
读“美国各区域人口历史变化图和美国本土区划图”,回答6~8题。导学号26730046
6.a、b、c、d曲线代表的地区分别为( )
A.西部 南部 中北部 东北部
B.中北部 西部 东北部 南部
C.南部 西部 中北部 东北部
D.东北部 中北部 西部 南部
7.影响美国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产业发展 B.政策、交通
C.自然条件 D.战争
8.关于美国人口的正确说法是( )
A.美国人口重心继续向东部移动
B.区域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D.中央平原的农业开发是中北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 6.B 7.A 8.C
【解析】 第6题,根据美国各地区发展状况并结合四条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判断。自19世纪以来,东北部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降低及中北部工业快速发展的吸引增强,人口比重在减小;中北部则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比重迅速增加;西部和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人口比重增加。第7题,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美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第8题,目前美国西部和南部成为继五大湖区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口的迁入。
二、综合题
9.读下列图和表,回答问题。导学号26730047
2013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流出
省(市)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其他
占总量
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流入
省(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
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简述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说明2013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最少。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第一产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内乡镇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要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2)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影响出现。(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3)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 经济因素。
课件70张PPT。成才之路 ·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人口的变化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一章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
2.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居住地国内美洲、大洋洲短期流动增多新大陆工业文明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__________、战争、____________等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济自然灾害有计划、有组织改革开放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__、土壤、_____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__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____、社会变革、____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变化气候水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文化政策战争1.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 )
(2)1949~1986年期间我国的人口迁移,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 )
(3)经济因素是当今世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 )
(4)目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最主要原因为资源开发。 ( )导学号267300242.问题思考。
(1)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入地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量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答案】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迁入区。
(2)× 该时期人口主要由东部向西部和边疆迁移,有利于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导学号26730025(3)√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4)×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目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最主要原因,其根本目的是发展西部经济。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也是目前人口向西部迁移的重要原因。
2.(1)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内陆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大量的人口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迁移。(2)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迁移及原因、特点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导学号26730026
(1)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出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2)在图上找出人口迁入的地区,并说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2.结合“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探究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导学号26730027(1)1949~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方向有何特点?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欧洲西部、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西亚和北非等 经济发达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
(3)经济原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1)由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人口密集区迁往人口较为稀少的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该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原因主要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组织地支援边疆建设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1.人口迁移的类型
人口的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两类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1)国际人口迁移(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1.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28(1)关于图中移民叙述错误的是 (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经济欠发达区域流入经济较发达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为三大移民流之一;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这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第(2)题,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构成表。导学号26730029(1)2010年我国主要人口流出、流入区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分析我国2010年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
(3)说明现阶段引起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人口流出区分布在中西部经济带,人口流入区分布在东部经济带(沿海地区)。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到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乡村向城市迁移。
(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其具体内容如下:
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2)交通和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障碍,促进了人口迁移。3.社会因素2.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30(1)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美国东北部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④符合题意;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亚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①符合题意。第(2)题,③和④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①>②。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1.读图分析
由图名“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得知:此图表示1949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
2.信息提取
(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20世纪80年代后。
(2)两个阶段的人口迁移方向差异显著:1949~1986年期间主要是从东部向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由内陆到沿海,由农村到城市。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导学号26730031材料二 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
C.东北地区是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无人口迁入淄博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答案】 (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C
(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会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解析】 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四川是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黑龙江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经济发达省区如广东、江苏也有人口迁入淄博。第(3)题,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要从流出区、流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来分析。一、单项选择题
下表资料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导学号26730032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分析上表可知人口迁出国全部为发展中国家,而人口迁入国全部为发达国家,分析迁出、迁入数据可进一步明确世界人口迁入人口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第2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发展中国家有众多素质较高、渴望更高经济收入、优越生活条件的人口被吸引而迁移到发达国家。导学号267300333.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最高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人口迁入人数最多的城市就业率最高。第4题,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导学号267300345.“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二战”以后,美国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因而与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二战”以前,与战后人口迁移无关。6.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向东部地区的规模比向西部地区的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20世纪50~80年代中期多。“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尤其是“闯关东”,所经历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从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余年间,先后有3 000多万迫于生计的华北(尤以山东人最多)穷苦百姓背井离乡,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据此完成7~8题。
7.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
A.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导学号267300358.当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下图中的( )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大量可开垦土地,是清代华北饥民闯关东的原因。第8题,华北大批移民到东北时,东北青壮年男劳力会明显增多。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9~11题。导学号267300369.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湖北
B.四川、湖南、安徽
C.重庆、湖南、江苏
D.重庆、湖南、江西
10.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11.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
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
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
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
【答案】 9.B 10.A 11.C【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湖南、安徽是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第10题,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不了,就会大量向外省流动。第11题,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例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二、综合题
12.读下面“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19世纪以前)”,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37(1)当时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
(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引起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5)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与战前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 (1)欧 非 (2)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迁入未开发国家 (4)新大陆的发现 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主义扩张 (5)不同。其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因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解析】 结合图及历史事实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①掌握大洲、大洋分布图。②了解19世纪前一些历史事实,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黑人贩运。③了解促使迁移的原因。导学号26730038(2)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A.政治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政策和矿产资源
(3)美国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淡水 B.土壤
C.政策 D.气候
(4)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气候 经济发展 (2)C (3)D (4)经济布局的改变第一章 第三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不大的是( )导学号26730062
A.资源 B.科技
C.消费水平 D.交通
【答案】 D
【解析】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技水平通过影响人类的认识和对资源的利用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消费水平则明显与供养人口的多少有关,交通的影响一般不明显。
2.关于环境人口容量(a)和人口合理容量(b)的数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26730063
A.a=b B.aC.a>b D.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的理解。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指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供养的人口的最大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则只是适宜数量,所以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2015·北京海淀区期末)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3~4题。导学号26730064
3.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阿拉斯加位于高纬地区,气候寒冷。从图中安克雷奇市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市纬度较低,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较温暖。位于地势较低的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第4题,自然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读“我国人口和耕地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示意图”,回答5~6题。导学号26730065
5.我国耕地承载量面临的问题与影响是( )
A.压力增大 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B.压力减小 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C.保持稳定 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D.压力增大 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6.目前,国家为解决耕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 )
①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②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③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④改善生态环境,全面促进城市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A 6.C
【解析】 从图中可直观地进行判断,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多,耕地承载量压力不断增大,会导致过度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入手。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6730066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
(平方千米)
耕地
(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
(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
(立方米)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森林面积______,淡水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解析】 本题主要是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 导学号26730067
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②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③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
④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不属于资源问题。
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2~4题。导学号26730068
2.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按从优到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4.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其自然
【答案】 2.B 3.A 4.C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随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不断加大,但有一个极限,人口数量若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读“2015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5~6题。
导学号26730069
5.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通过对比可知,南方区的人口、资源及经济总量较其他三个区域的优势明显。第6题,北方区水资源总量少,难以满足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需求;而西南区的水资源总量则明显过剩。
二、综合题
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70
材料一 2012年11月18日,“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京举行,其中《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二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美国人口共增长634万。美国人口普查局同时预计,美国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3.998亿,比四年前预计的人口数减少3 900万人。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答案】 (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课件59张PPT。成才之路 ·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人口的变化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一章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掌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是指环境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____。能持续供养人口数量资源科技发展生活100亿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合理健康人口经济社会3.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合理公平大多数人地持续发展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
(3)由于技术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异,即使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一致的。 ( )
(4)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 ( )导学号267300482.问题思考。
(1)结合我国国情,要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2)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量,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
(2)× 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导学号26730049(3)√ 技术水平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大;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反相关,在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小。
(4)×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当其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当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很大,人地关系紧张。
2.(1)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④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
(2)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多冻土,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人口稀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导学号26730050材料二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的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3)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答案】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3)开发边陲,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
(4)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1)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2015·山东济南高一检测)人口潜力指数(单位:人/km2)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容纳更多人口的潜力越大。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51(1)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高的原因是( )
①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②土地资源充足和水资源充足
③铁矿和煤炭资源丰富
④气候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下列因素能导致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下降的是( )
A.扩大地区开放度
B.大力发展科技
C.提高生活文化消费水平
D.加强资源勘探开发
【答案】 (1)A (2)C
【解析】 美国东北部由于纬度高,气候条件较差;提高生活消费水平可导致人口潜力指数下降。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导学号26730052(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2)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答案】 (1)材料一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二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适度消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1)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二者的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去理解,具体如下图所示:(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2.读“某地区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1)~(2)题。导学号26730053(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1)C (2)B
【解析】 本题以曲线统计图考查在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木桶效应”
1.读图分析
由图名“木桶效应”得知:此图通过组成木桶桶板长短与木桶容量大小的关系阐明一个道理。
2.信息提取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桶板的长度。3.(2015·保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2011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导学号26730054(1)该城市2011年的人口容量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2)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答案】 (1)C (2)D
【解析】 木桶中最短的桶板限制了木桶的容量,因而木桶效应示意图的最短板——劳动就业对应的人口数量即为其人口容量。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答案】 D
【解析】 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导学号267300552.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手段的改进
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荒原、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答案】 A
【解析】 人类获取利用资源手段的改进,可以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其他选项都会引起环境破坏,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导学号2673005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3~4题。
据美国和罗马尼亚科学家计算,地球可承受人口数量的最高极限是目前地球人数的20万倍!该计算是建立在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的前提下得出的。那时,地球上大多数人将挤居在遍地林立的2 00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很少能够见到阳光。导学号267300573.材料所示的地球人口计算的起点是( )
A.人类的最低生存需求 B.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C.地球的土地面积 D.地球的资源总量
4.由材料显示,科学家们的“乐观”是建立在( )
A.资源 B.科技发展
C.消费观念 D.地区开放
【答案】 3.A 4.B
【解析】 从材料中“人类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判断出该计算主法是利用科技来满足人类的最低生活需求(有食物吃)。据统计,广州市在2014年末常住人口为1308.05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19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5~7题。
5.“1 500万”的数值是 ( )
A.人口合理容量
B.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导学号267300586.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7.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答案】 5.C 6.D 7.B【解析】 第5题,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第6题,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人口过多,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要求,便会造成A、B、C三项所述现象,D项内容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第7题,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所以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2014·连云港市高一质检)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8~9题。导学号267300598.上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①表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而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9题,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容纳人口数量越少,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二、综合题
10.读以下漫画图,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60(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此图反映了________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它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除此之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还有哪些?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又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1)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适度的人口,一旦超过,资源和人口平衡就会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资源 呈正相关 科技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解析】 本题侧重对知识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由漫画可知:①人口在增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减少;③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人地矛盾逐渐激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导学号26730061(1)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