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设计旅游活动
基础夯实
1.下列有关旅游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50370100)
A.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有新闻媒介、旅行社、电脑网络等
B.旅游地资源的特色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游览景区、景点特色等
C.经济距离过大,会降低旅游者的出游能力
D.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距离过大,对游客吸引力一定不大
答案:D
解析: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收集的信息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经济距离越大,旅游者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越多,因而会使旅游者的出游能力降低,但由于居住地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越大,两地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也会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年来,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就属于这种情况。
2.2015年暑假海南省某高三学生李华等5人准备参观岛上热带森林景观,下列物品中,他们可以携带的是( )。
①救生圈 ②指南针 ③打火机或火柴 ④救生药品 ⑤砍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3.关于旅游安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首先是旅游过程中的交通安全
B.住宿地不会发生安全问题
C.外出旅游不必带衣物及其他用品,以免旅途劳累
D.夏季在山地旅游必须提高对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答案:A
4.下列根据旅游时间选择的旅游地,不合理的是( )。
(导学号50370101)
A.夏季选择山地避暑
B.冬季选择到北方滑雪、滑冰
C.冬季选择南方度假
D.冬季选择登山
答案:D
解析:山上气温低,登山活动一般选择在夏季。
个人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结合下面的调查表,完成第5~6题。
年龄
旅游动机
65岁及以上
爱好自然、人文历史,消磨时间
45~64岁
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欣赏艺术性景点
25~44岁
多重性
15~24岁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热爱探险
14岁以下
好动,好奇
5.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不包括( )。
A.个人知识
B.内心对旅游地的印象
C.旅游地交通条件
D.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
6.从旅游偏好来看,少年儿童可能会更喜欢以下旅游目的地中的( )。
A.故宫 B.天坛
C.八达岭长城 D.北京欢乐谷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的强烈影响,而且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人文环境、旅游价格的变化等不断变化。第6题,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对游乐设施特别感兴趣。
7.下图是某一旅游风景区的地图,该旅游风景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的景点有“山顶观日出”“尼湖风光”“远眺尼湖”“银河飞瀑”“漂流探险”“古寺揽幽”等。假如你是一名游客,8月13日晚入住湄尼市酒店,14日(晴天)15日(上午小雨、下午小雨到中雨)游览景区景点。(导学号50370102)
请你根据景区景点的分布和天气情况为两天的游览设计合理计划。
答案:14日日出前登临④地观日出,观日出后下山。然后在②地古寺揽幽,最后在⑥地漂流探险;15日上午在⑤地赏银河飞瀑,下午雨中欣赏尼湖风光。
解析:根据材料中天气预报,观日出应是晴天,所以应在14日日出前登临④地观日出,观日出后下山。然后在②地古寺揽幽,最后在⑥地漂流探险,可以减少旅游上浪费的时间。15日有雨,河水水量大,适合观赏瀑布,所以上午在⑤地赏银河飞瀑,下午雨中欣赏尼湖风光。
能力提升
十一假期,北京某中学的高中学生小明想约本班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旅游。王浩和李辉提出去昆明,郭亮提出最好去海南,陈敏想去武夷山,小华提出去泰山和曲阜,但他们每人只有1 000元可用于这次旅游,又想让旅行社全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请你替他们拿个主意,完成第8~9题。(导学号50370103)
8.他们最宜选择的旅游地是( )。
A.昆明 B.海南
C.武夷山 D.泰山和曲阜
9.选择的主要理由是( )。
A.交通条件 B.旅游观光地
C.身体状况 D.旅游费用
答案:8.D 9.D
解析:他们最适宜选择的旅游地是泰山和曲阜,因为他们每人的旅游费用只有1 000元,受旅游费用的限制。
选择合适的旅游地是实现旅游娱乐性的重要条件。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选择旅游地时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
A.旅游目的
B.旅游动机
C.旅游景观的经济价值
D.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
11.下列有关选择旅游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五一”“十一”一定要选择热点旅游地
B.“五一”“十一”选择风景独特而游客相对较少的地方旅游
C.暑假可以选择相对著名的旅游景点
D.周末选择附近的旅游景点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游客对旅游景观的经济价值往往兴趣不大。第11题,“五一”“十一”期间,热点旅游地游客爆满,此时应避开从众心理,避开过热的旅游地。
12.选择旅游路径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
A.尽可能选择最佳路径,以缩短旅途中花费的时间
B.尽可能避免重复线路
C.将沿途景点划分归类,尽量穿过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
D.穿过尽量多的旅游景点
答案:D
解析:选择旅游线路时,尽可能选择最佳路径,以缩短旅途中花费的时间,尽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连成环状,尽可能避免走重复路线,不能一味地堆砌旅游景点。
13.下列有关旅游者自我防范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规划好旅游路线
B.出游时选择安全的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
C.在旅游过程中注意观察地形,避开危险地带
D.在旅途中尽量不要带食物,沿途购买
答案:D
解析:旅游过程中要讲究卫生,尽量带一些安全卫生的食品。
14.(2015·课标全国Ⅱ,42)九黄机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距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分别为88千米和43千米。目前已开通成都、重庆、西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至九黄机场的多条航线。近年来九黄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维持在170万人次左右,远超设计能力。(导学号50370104)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答案:九寨沟、黄龙景区地处偏远,陆路交通可达性差,耗时长;
东部地区(主要客源地)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高,支付能力强;
与九寨沟、黄龙相距较远,乘飞机可节省路途时间,增加有效的旅游时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活动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在旅游活动中,由于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远,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便,且耗费时间较长,一般选择航空运输;由于航空运输费用较高,因此要求旅游者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支付能力较强;从旅游活动本身来说,其所在地与旅游目的地距离远,航空运输可节省路途时间,增加有效旅游时间。
课件42张PPT。第一节 设计旅游活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激趣诱思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57岁中国女游客巴厘岛坠亡
2015年12月31日,一名57岁中国女游客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神庙度假村从15米悬崖坠落,因头部受伤而亡。
思考此报道反映了什么问题?属于哪类安全问题?
提示:旅游安全;人身安全。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三四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1.影响出游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
2.影响出游的客观因素: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
(1)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游客自己的经济收入,二是游客自己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
(2)一般而言,旅游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出游时间就越长。
预习交流1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旅游偏好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旅游者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各种信息、旅游地交通条件、人文环境、旅游价格等。
影响旅游偏好的因素有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三四二、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包括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 游览景区、景点的特色等。
4.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的时间和费用。居住地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会使经济距离增加,相应地降低了旅游者的出游能力。
居住地与旅游地相距遥远,两地之间环境差异巨大,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三四5.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
预习交流2
为什么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会成为国内游的热点?
答案:距离越远,两地间的环境差异越大,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二三四三、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预习交流3
为什么人们喜欢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答案:旅游地的知名度越高,往往表明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二三四四、保证旅游安全
1.旅游安全首先是旅游过程中的交通安全,其次是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
2.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3.出游准备:外出旅游应根据当时的季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沿途各地的环境,带合适的衣服和用品。了解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计划,防患于未然。
预习交流4
到青藏高原旅游应做好哪些准备?
答案:除身体健康外,还要准备棉衣、雨衣、墨镜、供氧设备等。迁移应用典题例解一二知识精要知识架构一、影响旅游者出游的因素
影响旅游者出游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迁移应用典题例解一二知识精要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例1】 有关旅游动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人的旅游动机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娱乐消遣
B.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不会发生改变
C.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会影响旅游动机
D.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的强烈影响。同一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的主观因素包括( )。
①旅游动机 ②经济收入 ③旅游偏好 ④闲暇时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因素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偏好等;客观因素包括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等。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名师点津
图解影响外出旅游决策的主观因素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二、旅行设计与旅游活动的产生
1.旅游活动的产生过程
旅游活动的产生是一个在旅游者具备旅游活动动机的前提条件下对旅游地理性选择、对旅游方案精心设计的过程,如下图。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2.旅行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1)收集旅游地信息。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人们出游总希望以最少的资金和时间满足自己最大的出游愿望,因此,有这样一些选择倾向: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3)保证旅游安全。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外出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可列表如下: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例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第六年,“把海南建设成世界旅游的度假天堂,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正在加速成为现实。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凸显出海南在旅游资源、区位上的比较优势。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海南岛旅游图 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材料二 2015年寒假期间,海口市某中学组织冬令营旅游活动,活动的地点有七仙岭温泉、天涯海角、亚龙湾、保亭仙安石林、东坡书院、西海岸旅游区、海瑞墓园。
(1)为做好这次旅游路线的设计工作,应收集哪些相关的信息?
(2)请为该校冬令营设计一条便捷而又经济的旅游路线,并简要说明理由。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答案:(1)①从海南旅游网或到各旅行社查找这几个景区的资料,了解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②到旅游车队了解线路的可达性及旅游费用。③与各景区的宾馆饭店联系,了解住宿及用餐的费用。
(2)旅游路线:海口—七仙岭温泉—保亭仙安石林—亚龙湾—天涯海角—西海岸旅游区—东坡书院—海瑞墓园—海口。设计理由:以最小的旅游时间比作为安排路线的依据。
解析:第(1)题,根据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考虑活动过程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和信息。第(2)题,首先考虑旅游线路设计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海南岛旅游图”中所提供的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交通状况,选择最佳旅游时间比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依据。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不仅对日本的旅游业形成巨大冲击,同样对我国旅游业也产生较大影响。作为我国的近邻,日本游客入境旅游人数排在我国入境市场的第二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本次事件说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旅游安全 B.旅游形象
C.旅游景观 D.旅游季节
(2)有关旅游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旅游安全就是保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B.旅游安全主要靠旅游管理部门实现
C.旅游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
D.旅游过程中偶发的疾病不属于旅游安全问题
答案:(1)A (2)A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名师点津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可达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旅游线路设计是组织管理者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线路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3)“冷热”兼顾。不同季节和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线路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点)热(著名、旅游者多的点)”兼顾。
(4)发展创新。旅游线路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旅游线路设计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一二知识架构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
1.读图名,确定图示主题。
2.看内容,明确影响因素的分类。
3.巧设计,选取安全的旅游线路。
【分析问题】
(1)图中显示的影响旅游安全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答案:旅游区地形、旅游区水文条件、旅游区天气。
(2)图中显示的影响旅游安全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
答案:社会治安、战争、旅游地居民态度、流行病。
(3)旅游安全与哪些旅游硬件设施有关?
答案: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商业服务设施。123546798101.下列说法中,属于旅游活动线路设计要求的有( )。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追求最佳效果 ⑤游览最多的景点
A.①②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D123546798102.下列现象中,可能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的有( )。
①暴雨天气 ②崎岖的山地地区 ③野外烧烤 ④社会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12354679810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据此完成第3~4题。
3.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
①旅游动机 ②旅游伙伴 ③闲暇时间
④经济条件 ⑤娱乐消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4.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 )。
A.交通 B.食宿 C.游览 D.娱乐
答案:3.D 4.A
解析: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和旅游动机。要到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交通条件。12354679810收集旅游信息是出游前的准备工作。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选项中,属于应收集的旅游信息有( )。
①景区景色 ②景区内外交通状况 ③最佳游览时机 ④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状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信息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
A.方便、快捷
B.易被采纳、接受
C.直观、详尽
D.生动、形象
答案:5.D 6.A12354679810解析:第5题,旅游信息的收集是多方面的,题中所列内容,都是信息收集的内容。第6题,收集旅游信息的渠道有许多种。听取亲戚或同学介绍,旅游信息相对真实,易被采纳和接受;通过图书、报刊和电视等媒体介绍,具有直观性和详尽性等特点;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则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各地旅游信息和资料。123546798107.有关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灾害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只限于山区
B.外出旅游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带合适的衣服及用品
C.突降暴风雪不会对游客造成威胁
D.海滩地形平缓,适合游泳,其安全程度不受季节的影响
答案:B123546798108.搞好旅游安全工作需要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努力。以下做法不属于旅游管理者所做的旅游安全防范工作是( )。
A.设置旅游警示牌和旅游安全保护设施
B.建立旅游安全联动设施
C.完善救援机制
D.旅游者自带生活用品,避免上当受骗
答案:D
解析:旅游者自带生活用品,避免上当受骗,不属于旅游管理者所做的旅游安全防范工作。123546798109.下列关于旅游者自身行为的叙述,与增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无关的是( )。
A.随意扔弃烟头
B.干旱季节野炊
C.野外烧烤
D.自助旅游,而不随团旅游
答案:D
解析:A、B、C三种做法都会引起火灾,D项与增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无关。1235467981010.318国道是中国的景观长廊。某市地理学会在2015年7月组织了一期沿318国道考察的地学夏令营。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2354679810(1)下列说法都存在地理性错误,请你指出判断为错误的理由。
①318国道起点是上海,终点是西藏,是从中国陆地最低处长江口到地球的最高点。
②穿过四川盆地,越过贡嘎山,可进入第二级阶梯。
③夏季拉萨白昼时间比漠河还长。
④在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黄土地上的杜鹃花在河边摇曳,流光溢彩。
⑤长江三角洲的人们,把盐碱、风沙地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2)夏令营规定营员:①携带物品的原则是轻便、实用,如墨镜、遮阳帽和防晒霜等小而必备物品;②衣物中,最好带上羽绒服和防水服等。这两项要求在西藏时尤其必要,试分析其地理背景。
(3)318国道是中国大地的一条美丽项链,基本上沿 纬线修建。穿越的 (地形单元)多雾,分析该地形单元多云雾天气的原因。?12354679810答案:(1)①错误理由:中国陆地最低点在新疆吐鲁番盆地。
②错误理由:进入第一级阶梯。
③错误理由:拉萨纬度比漠河低,夏季白昼比漠河短。
④错误理由:30°附近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主要发育红壤。
⑤错误理由:盐碱、风沙不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问题。
(2)①携带物品的原则是轻便、实用:因为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缺氧,易造成游客体力消耗大;墨镜、遮阳帽和防晒霜等小而必备物品:因为太阳辐射强;②衣物中,最好带上羽绒服和防水服等:因为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5~9月为雨季。
(3)北纬30° 四川盆地 主要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海拔低,四周高中间低,不利于空气中水汽的扩散,且四川盆地附近高大的山体阻挡水汽和气流,故在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基础夯实
1.下面漫画反映了旅游活动中的( )。(导学号50370105)
A.旅游环境污染
B.对动植物的破坏
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答案:C
2.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和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
①乱丢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②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 ③在有草地的地方,绕过草地继续观光 ④遵守旅游规则,有秩序地旅游观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在旅游活动中,乱丢废弃物,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直接破坏。这些都是旅游者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都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读图,完成第3~4题。(导学号50370106)
3.上面四幅图中,可能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的是( )。
A.甲图、乙图 B.乙图、丙图
C.丙图、丁图 D.甲图、丁图
4.针对上面四幅图中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 )。
①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刻、乱画 ②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捡拾垃圾,保护旅游环境 ④照图中的内容行事,做文明旅游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甲图中乱刻乱画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丁图中乱丢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而非生态破坏。第4题,只有④不正确,不能照图中的内容行事。
太白山位于秦岭北麓,是我国著名山脉秦岭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 767米。秦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山作为秦岭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条件就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自古以来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生态旅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扩大旅游空间 ②旅游者不再是被动地观赏和娱乐,而是参与了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③是旅游主体大众化的体现,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 ④“留下的只是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是对生态旅游的形象写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旅游者自秦岭南坡向上攀登到太白山主峰,可能看到( )。
①在山麓常绿树种郁郁葱葱 ②沿途成群驯鹿在林中漫步 ③沿途可能有马尾松林,长势良好 ④山顶永久性冰雪千里冰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反映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第6题,秦岭南麓为常绿阔叶林带,沿途可能有马尾松林。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50370107)
山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市,因常现海市蜃楼奇观,故有“人间仙境”之称。蓬莱旅游资源丰富,系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蓬莱阁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蓬莱阁下黄海之滨的水城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可现在你去游览水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池油污、杂物涌动的黑水。
(1)材料中所显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你认为水城污染可能是哪几方面的原因?
答案:(1)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当地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当地居民生活污水、各种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大量注入水城;油污是停泊在水城上的机动船和沿河工厂产生的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出造成的;杂物是素质不高的旅游者和沿河居民乱抛垃圾造成的。
解析:第(1)题,材料中所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第(2)题,从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工具、旅游活动等方面产生的污水或废弃物来回答。
能力提升
“3N”是一种全新的静态旅游模式,它避开了拥挤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到森林、草原、深山、河谷、湖畔等大自然中去,在目的地安营扎寨,住上几天,让心灵沐浴在真正的大自然(Nature)中,沉浸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完美关系的怀恋(Nostalgia)中,从而使自己的精神融入人间天堂(Nirvana)。据此完成第8~9题。(导学号50370108)
8.节假日期间,由于旅游景点过分拥挤,给当地造成的影响最大的是( )。
A.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
B.造成环境污染
C.影响当地的治安状况
D.破坏当地的公共设施
9.“3N”旅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
A.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B.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C.综合感受,发挥想象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答案:8.B 9.A
解析:“3N”旅游模式追求的是人地关系和谐相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游人过分拥挤,给旅游景点造成的最大影响是环境污染。
10.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重视 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生态学为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②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③建设宾馆,提高接待能力 ④拓宽景区道路,发展交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建设宾馆、拓宽景区道路势必扩大旅游规模,导致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
12.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旅游活动直接造成的是( )。
A.近年来南极冰川的融化
B.菲律宾某火山爆发毁掉了一些旅游景观
C.为修黄山索道,砍伐了一些树木
D.厄尔尼诺现象使许多旅游景区出现水旱灾害
答案:C
解析:冰川融化是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的。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火山爆发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13.下列旅游不属于“生态旅游”范畴的是( )。
A.森林旅游 B.渔村旅游
C.动物观赏 D.参观革命纪念地
答案: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50370109)
马尔代夫现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三沙市的旅游开发工作。
马尔代夫
三沙市
景观
地理位置
南亚,印度洋
东亚,中国南海
面积
出露水面的岛屿1 000多个,陆地面积约300平方千米
出露水面的岛屿10多个,陆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暗礁面积巨大
旅游经济及开发状况
打造“人间天堂”的旅游品牌,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政府规划下,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无旅游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与马尔代夫相比,三沙市发展旅游业的不利条件。
(2)概述三沙市发展旅游业可向马尔代夫借鉴的经验。
答案:(1)很多海岛未开发,基础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有限;陆地面积狭小,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
解析:第(1)题,结合马尔代夫旅游业开发状况,根据三沙市的开发现状,可得出三沙市发展旅游业的不利条件。第(2)题,根据马尔代夫旅游经济及开发状况“打造‘人间天堂’的旅游品牌,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政府规划下,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即可得出答案。
课件38张PPT。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目标导航预习导引激趣诱思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限制旅游”与“绿色旅游”
?
一到旅游旺季国内各个景点人满为患,不但远远超过了景点的承受能力,而且破坏景点文物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有人提出了“限制旅游”……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限制国内游不如提倡绿色旅游,对游客进行经常性教育,进而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到各地旅游景点旅游的游客,如果对那里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环境保护有更深入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旅行、购物、饮食、住宿、游玩等行为都会给自然带来什么影响,很多游客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游客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减少因为游客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也可以督促景区和旅游从业者提供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品和服务。
可见,提倡绿色旅游,不但能让游客得到最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而且还能实现景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问题限制旅游这种做法合适吗?为什么?绿色旅游有何好处?
提示:不合适;限制了个人需求,且与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相违背;绿色旅游,不但能让游客得到最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而且还能实现景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一、旅游环境问题
1.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对环境的意义。
(1)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2.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旅游者的不良消费行为有可能促使旅游地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害,甚至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造成风景和文物古迹直接损坏。
(2)环境污染:旅游活动会产生大量废弃物,造成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会对 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预习交流1
为防止游客数量超载,许多旅游区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例如北京故宫要求游客购买专门的鞋套以保护地面,九寨沟提高门票价格等。你认为这些措施是否可行?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答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可行。北京故宫与九寨沟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对它们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限制性措施可以减少人为的损坏,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认为不可行。采取限制性措施不但不会减少损坏,反而会由于减少游客数量,使旅游区保护和管理缺乏运转的资金,妨碍对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另外,消极的限制性措施对存在经济条件差异的游客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意见和建议:对游客进行广泛的宣传,倡导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环境建设,可组织青年志愿者对游客加以引导等等。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二、做个生态旅游者
1.生态旅游的定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特点: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
3.生态旅游的功能: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4.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5.我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二一预习导引激趣诱思目标导航预习交流2
开展生态旅游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开展旅游。
(2)要有利于旅游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
(3)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人民收入及就业机会。
(4)要有利于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态旅游必须把环境教育放在首位,要创造一切条件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旅游、观光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迁移应用典题例解一二知识精要知识架构一、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迁移应用典题例解一二知识精要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甲图反映的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是 。乙图反映的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是 。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 。?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2)(多选)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B.为了保持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
C.适当控制旅游规模,使其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旅游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定
答案:(1)环境污染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视觉效果的破坏等
(2)ACD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解析: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破坏,对地表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对视觉效果的破坏,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包括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及造成的城市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等。本题利用漫画展示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既形象又生动,从中反映出旅游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对文物的破坏等问题以及通过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下面甲、乙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旅游活动中的( )。
?
A.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B.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
C.环境污染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D.环境破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答案:B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名师点津
图解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二、生态旅游 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例2】 近年来,剧组破坏景区环境的新闻屡见报端,如《无极》剧组污染香格里拉,《楚留香传奇》剧组破坏了新疆唐代烽燧环境,新版《水浒传》剧组破坏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等。虽然国家对影视剧组在景区内进行拍摄做了严格的限制,虽然教训就在眼前,但一些剧组仍旧破坏景区环境,此类事件还是一再发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生态旅游的特点是 、 。?
(2)(多选)生态旅游的意义包括( )。
A.加强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B.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
C.避免或减轻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
D.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资源
(3)你认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怎样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答案:(1)认识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2)ABCD
(3)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而且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应该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为出发点来进行观赏、研究、保护和开发,从而使景区的生态系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近年来影视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考查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第(1)题,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第(2)题,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生态旅游应该具有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责任,应该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使景区向良性方向发展。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球的时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旅游不属于生态旅游范畴的是( )。
A.森林旅游
B.渔村旅游
C.动物观赏
D.参观革命纪念地
(2)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保护旅游对象”,下列旅游行为中与此不相符的是( )。
A.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
B.在旅游区中多建造一些亭台、楼阁,以丰富旅游景点
C.旅游的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并掩映在树丛之中
D.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有的废物应丢入垃圾箱
答案:(1)D (2)B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解析:生态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参观革命纪念地不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应属于红色旅游。在旅游区中大建亭台、楼阁,影响背景环境,这与生态旅游的理念不符。迁移应用典题例解知识精要一二知识架构名师点津
生态旅游与现代普通旅游的区别
(1)特点不同: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普通旅游是将食、宿、行、游、购、娱贯穿于旅游活动之中。
(2)目的不同: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普通旅游强调消遣和娱乐。
(3)对游客的要求不同:生态旅游要求游客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4)结果不同:生态旅游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护了当地人民生活,体现了旅游资源与人的和谐;而普通旅游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一二知识架构旅游活动漫画图的判读
?
破坏文物古迹的行为
【判读方法】
1.读漫画题目,体会漫画的寓意。
2.看漫画内容,分析图中行为的危害、分类。
3.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形成原因、危害及措施。【分析问题】
(1)漫画反映了旅游活动产生的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答案:旅游者乱涂、乱写、乱刻、乱画的不良行为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2)游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都是有意识的吗?
答案:游客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游客无意识的行为也会对旅游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由于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触摸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害。1235467981.下列现象中,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是( )。
A.旅游者随意践踏、触摸、拍照
B.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过度开发
C.旅游者的捕猎和采集贝壳、珊瑚等活动
D.旅游者的活动占据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
答案:D
解析:人流、车流过度聚集引起的交通堵塞,旅游活动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公共设施,旅游经营者的违规经营,都可能扰乱当地的社会秩序。2.旅游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发展交通造成的垃圾
B.旅游饭店产生的垃圾
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
D.旅游区动植物形成的垃圾
答案:C1235467983.下列关于生态旅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以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
B.它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C.仅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场所
D.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答案:C
解析:生态旅游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区域为场所。123546798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第4~5题。
4.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有( )。
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 ②澳大利亚大堡礁
③大兴安岭森林 ④西湖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末日旅游”的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 B.使南北差距缩小
C.使生物更趋于多样化 D.游客量大增会进一步破坏环境
答案:4.A 5.D
解析: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岛礁。第5题,游客大量涌入会进一步给环境带来压力。1235467986.旅游活动对古迹的影响是( )。
A.根据永续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才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时,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
答案:D
解析:旅游者的足踏、触摸、呼吸和体温等会对旅游环境造成不良影响。1235467987.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保护旅游对象”,下列旅游行为中与此不相符的是( )。
A.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
B.在自然景观旅游区中大量建造亭台、楼阁,以丰富旅游景点
C.旅游的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并掩映在树丛之中
D.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有的废物应丢入垃圾箱,以确保土壤和水不受污染
答案:B
解析:亭台、楼阁的大量建设,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1235467988.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②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 ③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 ④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123546798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拔2 303米的灵山是北京市第一高峰,顶部约400公顷的高山草甸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山地牧场景观,是北京著名的生态旅游景点。游人不断增多,每年可达10多万人。由于游人和马匹的践踏,灵山有些植被已被破坏,露出光秃秃的地面,甚至植物的根系被全部带出,使草甸难以再生。目前灵山有大小旅馆、饭店47家,虽然方便了游人,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据估算,在旅游季节产生的污水为3万至5万吨,生活垃圾40多吨。除个别生活区内的招待所建有污水处理池、化粪池外,这里大部分旅馆、饭店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随意排放,其中少量渗入地下,大部分则流到了山沟,对自然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潜在的污染威胁。123546798(1)你认为灵山旅游景区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后果怎样?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使灵山的旅游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123546798答案:(1)首先是到此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已造成对当地旅游环境(植被)的严重破坏,使草甸面积急剧减少,不少草类种属灭绝,草类的高度和密度降低,若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则可能使灵山独特的山地牧场的自然生态平衡被彻底破坏而最终成为一座山石裸露的荒山;其次,因游人的不断增多,丢弃的废弃物不断增加,使景区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不仅危害了旅游资源,也会危害旅游者自身,最终将失去整个旅游资源。
(2)首先要进行景区的生态资源调查,作好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确定保护开发的目标,使景区的生态系统得到初步的恢复与平衡,并要用人工措施使草甸面积扩大、种属增加。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除了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外,还要加大人工清除污染物的力度,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丢弃和排放。123546798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以看出,灵山旅游景区由于游客过多,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旅游的发展。第(2)题,要使灵山的旅游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就要做好旅游规划、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及对游客进行教育等。123546798课件5张PPT。专题 旅游线路的设计
旅游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也能保障旅游安全。【例题】 (2016·云南玉溪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旅行社设计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策划寻访入秋景色自驾游活动,路线分布如下图示。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注: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低于等于22 ℃时的第一天(1)设计旅游路线中,有一条只能欣赏半程入秋景色,请选出此线并分析原因。
(2)为旅途顺利,需做充分的物质准备,①②线路所备用品最少,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③线。该路线入秋时间两端早,中间晚。
(2)沿线经济发达,商业网点多,购物方便;地势相对低平,路况好;基础设施完善。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③路线两端入秋时间较早,而中间较晚,无论从哪一段启程,只能欣赏半程入秋景色。第(2)题,①②路线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商业网点多,购物方便,补充旅游所需物质比较方便。第五章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3年4月29日至5月5日,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恩施运通旅游运输公司、隆安县古潭乡振义村路段、重庆赴台旅游自由行的游客先后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据此完成第1~2题。(导学号50370110)
1.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不包括以下选项中的( )。
A.旅游硬件设施情况
B.自然环境条件
C.个人身体状况
D.社会文化环境
2.据统计,我国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首选我国南北两端,从确定旅游目的地的角度考虑是因为( )。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D.选择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社会文化环境、旅游硬件设施情况。第2题,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可满足人们的旅游愿望,所以海南、黑龙江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选择。
收集旅游地信息是出游前的准备工作。据此完成第3~4题。
3.收集旅游地信息时可以不收集的是( )。
A.旅游资源的特色
B.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C.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
D.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
4.收集旅游信息的渠道有( )。
①听亲戚介绍 ②通过媒体、杂志等的介绍 ③通过互联网查询 ④咨询旅行社
A.只有①③④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对旅游者个人来说,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了解。第4题,题目中所列各项,都是旅游信息收集的途径。
选择合适的旅游地是实现旅游娱乐性的重要条件。据此完成第5~7题。(导学号50370111)
5.影响旅游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有( )。
A.旅游者的动机和偏好
B.旅游地的美学价值
C.旅游者的出游方式
D.家庭成员的意见
6.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时,旅游地的选择最好是( )。
A.距离较近的旅游景点
B.大家都熟悉的热点景点
C.报刊中提到的景点
D.选择较远的景点
7.下列说法中,属于旅游活动线路设计要求的是( )。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只选择汽车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5.A 6.A 7.C
解析:第5题,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旅游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第 6题,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一日游”只能选择距离较近的景点。第7题,旅游活动设计的要求很多,①~④都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
8.关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正确说法是( )。
A.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B.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
C.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D.我国不适宜大规模开展生态旅游
答案:A
解析:生态旅游的对象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虽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但自然环境恶劣,不够理想。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宜扩大规模。
9.去某个国家公园旅游须提前半年预定门票。这说明( )。
A.旅游活动规模应与旅游容量相适应
B.公园管理者运用心理学方法促销门票
C.使平日很少的游客能集中安排,提高交通效益
D.公园售票能力有限
答案:A
解析:旅游活动规模应与旅游容量相适应,既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又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读图,完成第10~12题。(导学号50370112)
10.近几年,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这并不是因为( )。
A.经济距离小
B.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C.与大多数旅游者居住地环境差异大,吸引力大
D.知名度较高
11.某年夏季,云南的李老师随团到西藏旅游,带团导游多次提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这是为了( )。
A.充实导游词
B.强化游客观景的意识
C.加强对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教育
D.路边景色不美
12.高中毕业的某同学打算利用暑假到香格里拉独自登梅里雪山探险,行前他最应该准备的物品是( )。
A.防晒霜 B.防寒服
C.雨伞 D.防蚊虫药品
答案:10.A 11.C 12.B
解析:第10题,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一般来说,经济距离增加会降低旅游者的出游能力,西藏和云南较偏远,对大多数游客而言,经济距离偏大。第11题,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危险因素无处不在,因此应加强对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教育。第12题,雪山温度较低,故登雪山最应该准备的物品是防寒服。
甲、乙、丙、丁四地都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四地景观有桂林山水、华山西峰、长白山天池、黄山“飞来石”。四地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应为(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丁—乙—甲—丙
D.甲—丁—乙—丙
14.关于图中四地旅游安全特别注意事项,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登山应注意坡陡路险 ②乙山观日出应注意昼夜温差大 ③雨季游丙地应预防地质灾害 ④游丁地应随时预防火山喷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依据题干及图片资料可知,甲为华山西峰,乙为黄山“飞来石”,丙为桂林山水,丁为长白山天池,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排列即可。第14题,长白山天池为死火山。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 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依据材料完成第15~16题。(导学号50370113)
15.敦煌莫高窟虽历经千年,仍保存较好,与下列哪一自然因素有关?( )
A.地处高纬 B.气候寒冷
C.气候干旱 D.流水侵蚀
16.为保护文物古迹,敦煌莫高窟文物管理局对入洞游客人数作了限制,又限制停留时间,主要原因是( )。
A.避免游客丢弃垃圾
B.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C.减少因游客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等使珍贵的壁画受到损坏
D.避免游客攀爬
答案:15.C 16.C
解析:敦煌莫高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其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对游客数量和时间作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少游客触摸、拍照、呼吸、汗水等对石窟的损坏,保护珍贵的壁画资源。
以回归大自然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在中国渐成时尚。“2013百家媒体走进生态旅游地暨昆山生态旅游高峰论坛”在江苏昆山举行。论坛以“推动生态旅游,传播生态文明”为主题,旨在联合生态旅游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地方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下列属于生态旅游活动的是( )。
A.在北戴河湿地观鸟
B.登上石刻佛像合影留念
C.捕猎珍稀动物,品尝野味
D.乱挖草皮,品味自然
18.近年来,旅游者的追求已从“3S”(sun、sea、sand)转移到“3N”(nature、nostalgia、nirvana),下列旅游方式最能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
A.宗教旅游
B.虚拟旅游
C.生态旅游
D.商务旅游
答案:17.A 18.C
解析:第17题,登上石刻佛像合影留念会对石刻佛像造成损害;捕猎珍稀动物,品尝野味及乱挖草皮会造成生态的破坏,都不能称为生态旅游。在北戴河湿地观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属于生态旅游。第18题,单词nature是自然、生态的意思。
是否外出旅游,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到哪里,怎么走也是人们在旅游时要考虑的问题,用有限的时间来获得最大的旅游收获是游客的愿望。据此完成第19~20题。(导学号50370114)
19.人们出游的决策,一般不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爱好等
B.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C.个人的闲暇时间
D.文化修养
20.为了追求最小旅游时间比,人们在旅行线路上倾向于( )。
A.直线设计
B.对角线设计
C.环路设计
D.不受线路影响
答案:19.D 20.C
解析:第19题,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线路、内容选择不同。旅游是一种大众化的需求,是否出游与文化修养无关。第20题,从最小时间比的概念出发,选择环形线路可避免旅游景点的重复。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它的雏形便是在高山探险过程中通过陡峭的冰雪岩石地形时,利用岩壁的凸起、凹陷、缝隙等自然条件进行攀登,并发展成一种登山的基本技术。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图中阴影区域为城市区域)和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是沿上图中剖面线AB、MP、RQ中的 进行绘制的;a、b、c、d四线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 。?
(2)近年来,图示区域攀岩活动发展迅速,分析该区域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3)针对攀岩运动的特点,旅游开发部门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MP b
(2)有较好的攀岩场地,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客源市场广阔。
(3)建设齐全、可靠的安全防范设施。
22.(10分)位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依赖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订行程。下图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50370115)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析线路一的优势。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
答案:(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旅游路线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
(2)海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对外交通方式单一。
解析:第(1)题,主要从旅游景观的集群状况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依赖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订行程”等信息,可判断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主要是交通条件差和旅游环境容量有限等。
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将“崮”这一独特造型地貌命名为“岱崮地貌”,并列为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是指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崮顶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若狮、若豹、若龙,似游、似腾、似飞,据专家估计将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岱崮地貌”风景区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岱崮镇总面积180.7平方千米,东与沂水接壤,西与新泰相邻,北与沂源分水为界,交通便利,青岛、济南、日照、临沂、潍坊、莱芜等城市1.5小时可到达。
材料二 某年的抽样调查,济南和青岛两城市市民的旅游类型。
注:1—游乐园或主题公园 2—山水风光 3—海滨沙滩 4—文物古迹 5—民俗风情 6—森林公园 7—田园风光 8—宗教圣地 9—城市风貌 10—考察探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岱崮地貌的旅游价值。
(2)阅读材料二,分析济南和青岛市民的旅游类型偏好,以及在海滨沙滩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略高于青岛的原因。
(3)推测岱崮地貌景区主要的客源地,以及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度提高的因素。
答案:(1)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2)济南和青岛市民均偏好山水风光。济南为内陆城市,海滨沙滩对市民吸引力较大。
(3)距离岱崮地貌较近的城市地区。媒体传播(电视、网络、杂志等)。
解析:第(1)题,岱崮地貌由于其地貌特征,应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加上在革命老区又有历史文化价值等。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济南、青岛两市市民从旅游类型上偏好山水风光;由于济南市位于内陆,青岛市位于海滨,相比之下济南市环境与海滨沙滩差异大,所以在旅游需求上济南市民更向往海滨沙滩的旅游。第(3)题,一般而言,居住地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会使旅行时间过长、旅行费用过高,经济距离增加,会降低旅游者的出游能力;反之会增加旅游者的出游能力。
24.(10分)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成为民俗风情的大观园。境内地势高低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相间,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如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湖面广阔的滇池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50370116)
(1)在雨季,云南有可能会发生哪些旅游安全问题?
(2)引发旅游安全问题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如果你准备在暑期去云南旅游,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答案:(1)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交通安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等。
(2)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体多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3)留意天气变化,注意当地天气预报;了解旅游地的地形、地质状况;注意交通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旅游安全的知识。第(1)题,从材料可知,影响云南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滑坡等造成的道路中断,对游客造成生命、财产的伤亡和损失。第(2)题,由于该地区夏季深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洪涝,再加上该地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促使滑坡、泥石流多发。第(3)题,预防这些问题应该留意天气变化,收听天气预报,查看地形,注意交通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