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用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其中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防卫功能。
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作为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免疫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艾滋病、过敏和接种疫苗,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这些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高二的学生在学习了2本生物必修课本后,对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图文转换,阅读,分析问题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应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通过学生收集泡泡男孩、艾滋病资料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展开,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提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第一、二道防线内容只做简单的回顾。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内容抽象,需通过图文师生共同分析,所以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方面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防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拒接毒品,洁身自爱。
(2)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能力方面目标:
(1)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收集数据的能力。
(2)以图文转化、问题串、小组交流合作、归纳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设计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举例子、问题串、讲授法、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引导学生;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自主阅读、图文转换、小组合作交流、对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教学实施的程序
程序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准备
学习本节内容前一周,教师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泡泡男孩资料或观看《泡泡男孩》电影。了解艾滋病病因和死因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准备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思考:1.泡泡男孩为什么要待在泡泡里?2.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3.艾滋病的病因和死因是什么?4.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采取的预防措施?
学生利用报刊,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收集资料,并在班级微信群中交流共享资源。
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互联网的普及,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提高了学生获取、收集、提取分享知识能力,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先接触免疫知识,也使得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有针对性。
引入新课
PPT图片展示:泡泡男孩-大卫的资料回答课前问题:泡泡男孩为什么要待在泡泡里?课本“问题探讨”: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正常人却未感不适原因?(课本P35问题探讨)教师讲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之前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学生通过“问题探讨”3个问题讨论排除神经和体液调节。学生明确是免疫调节
通过比较泡泡男孩和我们正常人在环境中生活的区别,使学生对免疫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
免疫系统的组成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扁桃体肿大,伤口化脓现象,提出要弄清这些问题要先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免疫系统由那几个部分组成,回忆初中知识同桌交流。PPT图片:人体内的免疫器官分布指导学生用手摸各个器官的在自己身上的位置。PPT图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弄清楚这些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的部位。PPT图片: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指出它们是有哪些细胞产生的。小结:免疫系统的组成请学生讨论解释扁桃体肿大,伤口化脓现象。
学生体会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生阅读书本知识,与同桌交流。学生用手摸各个器官的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细胞图像,回忆初中知识记录补充笔记。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重视,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回忆自学。免疫系统的组成是有层次的系统,先明白免疫器官有哪些,由这些器官产出相应的免疫细胞,再由这些免疫细胞产生出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要发挥作用需要各各层次相互关系。通过PPT观察具体图像形成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知识准备。利用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我们知道在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指导阅读课本,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课本P36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指导学生讨论、归纳: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作用及特点。思考:1.为什么烧伤的人容易感染生病属于第几道防线破坏?2.感染后会化脓属于第几道防线作用?3.艾滋病的免疫缺陷是第几道防线缺陷?
学生回顾初中知识、阅读课本,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第一、二、三道防线具体组成。学生讨论归纳:第一、二道防线特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这里只做简单的回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受损的关系
请几位学生展示之前收集艾滋病的资料介绍相关知识。教师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拒接毒品,洁身自爱。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提出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口号。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受损的关系。(书P36资料分析)提问:1.
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的关系?
2.艾滋病病人的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缺陷和艾滋病患者死因关系?PPT展示:艾滋病相关资料,指导曲线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艾滋病资料表明:第三道防线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展示介绍:艾滋病(AIDS)、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HIV)、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等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曲线图分析出:随着HIV浓度升高,T细胞数量减少,艾滋病患者感染其他疾病的机会增加。学生明确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提出每个人的责任与要求提高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通过观察数据归纳总结。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利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如:“武器”、“作战部队”等解释名词。引导概念分析: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补充:抗体也可叫免疫球蛋白、凝集素、抗毒素以及抗体的分布。(母乳喂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P37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特别观察各细胞形态,图文转换写一写:体液免疫流程图,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小组代表学生幻灯片展示体液免疫流程图,并请其他组同学同学交流完善。思考:1.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有几条途径?2.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与抗体产生的作用?3.比较淋巴因子和抗体的产生和作用区别?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和教师共同阅读学习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名词概念。学生看图理解2-15阅读相关文字并写出体液免疫流程图。学生展示幻灯片,其他同学在看完展示后题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完善体液免疫流程图。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二次免疫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多且抽象,通过前面内容的铺垫学生已有感性认识。教师生动比喻讲解,将概念理清理顺。体液调节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先通过学生自己看图理解体液免疫过程,再过程转化成文字,最后通过和其他同学的流程图交流和讨论,其实已经经过3次的学习知识,但知识点还是不够清晰,通过教师的问题串,研究思考其内在的关系,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归纳、表达交流及合作的学习能力。
细胞免疫
如果病原体侵入了机体细胞,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病毒等是寄生的病原体,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P37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特别观察各细胞形态,图文转换写一写:细胞免疫流程图,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小组代表学生幻灯片展示细胞免疫流程图,并请其他组同学同学交流完善。思考:1.效应T细胞如何起作用的?2.靶细胞裂解后抗原是否就被清除?3.
HIV病毒攻击T细胞后,为什么会破坏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学生回答:细胞免疫。学生看图理解2-16阅读相关文字并写出细胞免疫流程图。学生展示幻灯片,并与他人一起完善细胞免疫流程图。
学生讨论回答,归纳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联系。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体液免疫,训练了相关能力,学生在完成细胞免疫方面会比较轻车熟路,教师应注意引导图文转换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归纳、表达交流及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举例:病毒等抗原在突破第一、二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由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病毒的散播传染。若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最后再通过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引导归纳: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学生和教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下共同回顾知识,形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前面讲解的过程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分开来讲授,现在通过病毒的入侵将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使学生学习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练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练习
通过对练习情况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七、设计感悟:
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免疫调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包括学生接种疫苗,母乳喂养、扁桃体发炎、抗毒血清、艾滋病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在教学设计总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举例子,解释现象,说明问题,既提高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设计思路,从课前的资料收集、自主阅读、图文转换、小组交流完善等方法,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培养,达到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过程中知识结构紧密,衔接流畅,问题串设计巧妙,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最后再通过实际情境将知识点进行整体回顾,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加强所学知识与社会联系,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开展一个艾滋病宣传海报评比,或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各种媒体上查找的相关的资料,整理成专题报告进行介绍和交流。
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共享资源
资料分析: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受损的关系提出第三道防线重要性
引入课题:免疫调节
阅读回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三道防线
学生图文转换展示:体液免疫流程图
学生图文转换展示:细胞免疫流程图
细胞免疫
归纳小结,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举例:泡泡男孩
概念分析: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举例:正常男孩
练习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与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思考与讨论
提出问题:如何消灭寄生在机体细胞中病原体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器官移植等免疫学相关信息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对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有较细致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责任心。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验生物学科关于某些生理过程发生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据以上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即以艾滋病为例,说明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然后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来解决之前的问题。对体液免疫的教学,让学生结合体液免疫的示意图阅读教材进行问题讨论,然后用图解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利用图表表现出简单过程。在艾滋病病因的基础上,让学生考虑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从而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导学式和讲授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入新课
教师:艾滋病简介,问:艾滋病为什么影响这么大?
学生:攻击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功能大大减低,各种感染和肿瘤就会爆发。
一
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组成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阅读课本相关段落,完成学案填空。并提问分享。
教师点拨:①扁桃体和淋巴结的位置和肿大;②两种免疫细胞属于白细胞,炎症时血液化验单上白细胞数目常高于正常指标;脓液的成分。(目的: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科学的价值。)③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产生、分布、功能等简介。
2、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
既然两类免疫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那么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二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人体三道防线
观看PPT上呼吸道纤毛的清理作用,及吞噬细胞的作用,然后学生结合初中知识阅读课本相关段落,唤醒初中知识。
教师点拨: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上的纤毛和分泌物等;②分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含义。
(二)抗原、抗体介绍
1、抗原
外界
异物性
自身
大分子性:多为蛋白质
特异性:与抗体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2、抗体
来源:浆细胞
化学本质:球蛋白
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如乳汁。
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凝集成团,阻止病原体繁殖或对机体细胞的黏附。
(三)特异性免疫过程
人体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各种免疫细胞是如何发挥特异性免疫的呢?
体液免疫
自阅相关段落,时间1分钟。
过程:1分钟注意力训练,并提问复述。然后教师归纳。
淋巴因子
记忆B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摄取、处理)
浆细胞
抗体
直接刺激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细胞免疫
病毒和一些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容易逃过体液免疫进入组织细胞,这时体液中的抗体就无法对其发挥作用,需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B细胞是战士,他通过变身术变为浆细胞,浆细胞用法宝抗体来作战,那么细胞免疫的战士是谁呢?
过程: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二者既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如,细胞免疫释放抗原以后,需要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再如,病毒和细胞内寄生的细菌要先发生体液免疫再发生细胞免疫。
两种过程有相似的地方: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析三阶段具体划分。
二者也有对比和区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举例
体液免疫
抗原
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对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病毒、细菌及细菌外毒素等
细胞免疫
靶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溶酶体酶被激活,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病毒和胞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本节课小结:
本节内容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有三道防线:(此处略);其中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作战”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的细胞免疫。
下面请同学分别概括两种免疫的过程:
练习反馈:
题目见PPT,先做后分享
作业布置:
《全品》对应题目。
七、作业设计与意图
作业设计有直接考查知识识记的,也有考察对过程理解的,还有考察归纳综合的,共三个层次。详见PPT。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人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八、板书设计
一、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组成
2、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人体三道防线
辨析
(二)抗原、抗体介绍
1、抗原
外界
异物性
自身
大分子性:多为蛋白质
特异性:与抗体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2、抗体
来源:浆细胞
化学本质:球蛋白
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如乳汁。
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三)特异性免疫过程
1.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
记忆B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摄取、处理)
浆细胞
抗体
直接刺激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2.细胞免疫
呈递
呈递
呈递
呈递课题
第4节
免疫调节
学科
生物
版本
人教版
年级
高二
开课教师
所属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分析,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比较、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会构建概念图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认识逐步推导结论,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免疫的作用机制,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⑴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⑵讲解第三道防线。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⑴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抗体,故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设置相关问题,结合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⑵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学生回答:免疫调节。承上启下,快速进入主题。并且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主体知识的呈现过程课堂反馈课堂拓展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第一道防线(一)创设情景引入:我们人体时时刻刻都处于病原体的包围当中,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感到明显的不适,而对于烧伤的病人而言,即使是包扎了伤口,也容易发生感染,说明我们体表哪些结构具有保护作用呢?讲述皮肤和粘膜的保护作用,引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并倡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尽量减少病原体对人体的攻击。(二)问题过渡: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防线,那接下来就该由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了。二、第二道防线(一)提出问题:1、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人体的这两道防线的免疫能力是一出生就具备的,还是出生之后才形成的呢?是只对某一种病原体发挥作用还是对大多数病原体均起作用呢?(二)问题过渡:在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阻止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都被攻破的话,那就要靠第三道防线来发挥作用了。这第三道防线是由什么所组成的呢?三、第三道防线(一)创设情景,从感性上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教师引导:为了让大家对特异性免疫地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我先打个比方:当一个国家的边界受到外敌入侵时,会如何处理呢?第一步得怎么处理呢?首先边防部队要有一个弄清事实,辨别敌我的感应阶段;接下去要迅速地把所发现的信息和情报上报给有关部门,然后有关部门会根据情报采取相关措施如调兵遣将,也就是作出反应的阶段;而第三步就是消灭敌人,保护国土,发挥效应的阶段。其实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好像一个部队,遇到外敌入侵也会采取措施进行抵御和作战,作战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二)问题过渡:教师: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用“5月11日上午,长沙市世界之窗园林工作人员何楚恒在给草地拔草时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教师: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教师:下面我们来观看细胞免疫过程的动态演示,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演示多媒体CAI:动态演示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师:提示:(1)吞噬细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3)你能说出记忆细胞的作用吗?(4)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教师:根据教材“图2-16
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教师强调:通过细胞免疫,使侵入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处,暴露在体液中,然后抗原还是与抗体结合成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由此可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协助,共同抵抗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归纳总结:(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产生效应细胞产生效应方式(2)完成概念图播放视频: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及预防教师:HIV病毒攻击T细胞后,会破坏人体的整个特异性免疫,使人的免疫系统全面失去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这就是艾滋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共用注射器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因此我们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学生阅读教材P35-P36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与实际相联系,回答问题回答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以及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先天性特征。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学生通过观察过程图,按照教师的提示,逐一回答问题,并逐步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展示的流程图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流程图的制作要求。通过讨论,总结两种免疫方式的异同点和联系。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填写概念图中的概念和联系词。思考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从生活实际入手,切入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并通过一些生活习惯体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掌握前两道防线的先天性及非特异性的特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都是比较抽象的生理变化,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有个初步了解。材料阅读,示意图的分析,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本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意识。)通过例子说明抗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特异性免疫的特征。通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逐步让学生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流程图,通过比较和评价,让学生掌握流程图的制作目的和要求。通过比较,让学生自主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免疫方式的异同点,自主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来总结概括,同时渗透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学生树立了“珍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五、板书设计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的过程3、细胞免疫的过程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本课题基础知识多、基本概念多,当然重点难点也较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尝试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免疫的物质基础、人体的三道防线;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从整体上做到教与学的互动,体现主导教与主体学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填鸭。让学生想学、有兴趣学、自觉地学习、学有所用,这是我的教学观念和设想,我努力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