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2、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对本文的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感受陶潜人文精神。
2、让学生从陶渊明的精神支柱上,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导学策略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读课文,然后自行质疑讨论解决,教师予以点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作品、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预设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显示一段话:道家清静无为是追寻提升自我的精神家园;佛家亲入地狱是追寻爱民舍身的精神家园;儒家兼济天下是追寻安世济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作为一位诗人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去解读他的精神家园。
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知人论世
走进作家陶渊明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陶渊明的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2、你们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踊跃回答
3、教师小结:(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诗人,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西南)人。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作品:《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其祖上做过大官,到他时则家境衰败,生活清贫。二十九岁开始做过一些小官。但他的个性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做官时间都不长而回到故乡;四十一岁时在亲友劝说下,再次出任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在官八十多天,最后终于选择了“躬耕自资”之路。晚年贫病交加,不免于乞食,但始终坚持高尚气节,不改躬耕的初衷,不受他人馈赠,终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诗文风格:平淡自然)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4、背景介绍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就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为此写下此文,并从此不再出仕。5、文体介绍:文体: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整散结合,
四句为一小节,以_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字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学生思考、做笔记。学生做笔记,识记,理解
初读感受韵律
初读课文,要求:
(1)、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
(2)、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3)、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4)、学生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再读,理清思路
学生再读课文1.听朗读磁带,理清层次脉络
2.学生跟读,注意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出情感。3.学生讨论课文情节怎样展开?
4.教师明确线索: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学生个别读思考讨论交流自己的心得
研习第一段
一.研习第一段:1.学生齐读朗读第一段
。2.指定个别学生翻译,教师加以点拨强调,利用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式。3.文本分析,思考:(1)、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2)、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设问:结合以前所学的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4.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精神。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导学要点:1、讲解课文。2、归纳文言实虚词及句式。3、小结陶渊明的思想。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二.讲解第二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教师引导归纳重点字词句式。3.学生结合课文思考:(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4.小结:从本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三、探究第三段
1、学生默看课文,参照课下注释了解文意。
2、找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评价。3、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句式。4、结合文本学生思考:本段可看出陶渊明有哪些生活乐趣?5、小结:本段中主要写了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精神。四、串讲第四段
1、学生先看课文自行质疑。2、教师就学生的质疑欲以解答。3、思考:“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流露的消极情趣请谈谈你的看法。4、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其实是一种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表现。
5、学生再次齐读全文。五、课堂小结: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章。七、教学反思: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学生吟诵品味做好笔记讨论感悟学生互相评价,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品味品读、感悟、思想升华学生感受音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