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以及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导学策略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学法指导
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读课文,然后自行质疑讨论解决,教师予以点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要点:1、文学常识及创作情况介绍;2、疏通文意,通读全文,初步梳理课文结构。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预设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1、作者介绍: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及资料3、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容……学生勾画教材及学案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介绍,做好必要的补充。
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称“四六文”。(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课文分析
一、指导学生诵读全文。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2、看注释,梳通文意。3、集体齐读课文。4、节奏校正:二、熟读课文、分析结构。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板书: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初读课文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1、文学文化常识介绍。2、诵读指导,尝试背诵。
回顾思考
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及文言字词。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按时完成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1、逐段分析文言字词;2、初步赏析文章。
学习分析课文学习分析课文学习分析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一)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1、豫章故郡
2、龙光射牛斗之墟。3、控蛮荆(二)补充注释:(三)简析第一段: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探究思考: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二、讲读第二三段:(一)典故理解: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探究思考: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2、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三、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四)分析第五段内容: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明确:“老当益壮……志。”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明确:“酌贪泉……犹欢。”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探究思考: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四、分析六、七段:(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二)补充注释:(三)分析内容: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明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明确: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查找典故逐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课文思考分析阅读思考阅读课文自己动笔进行鉴赏思考领悟阅读感悟阅读思考理解思考
课堂小结
1、重点字词的积累;2、作者严密的写作思路和高超的技巧。
布置作业
《练习册》完成
,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三课时
导学要点
1、课文艺术特色分析;2、全文总结。
探究分析探究分析探究分析
一、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二、研读典故,分析其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1)睢园、彭泽、邺水、临川,这里用四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今日的宴会超过了历史上的宴会,今日的文人超过了历史上的文人。四个典故所在的句子,上承“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下启四美、二难和穷、极二句,以夸张的笔法写人的极乐,为“兴尽悲来”作铺垫。(2)“奉宣室以何年?”用贾谊的典故。贾谊在宣室为汉文帝献治国大计,红极一时;而王勃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报国无望,出头何时?其实是用历史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发泄自己的心中的不平之气。当时,王勃的父亲被贬交趾,王勃自己又不被重用,所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怀帝阍”等语,都是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3)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所表达的已经不仅仅是牢骚和不平,从“嗟呼”以下,作者由不平和牢骚转为自我安慰。所有的不公都是命运决定的,人生无常,连冯唐都老而不见用,连李广这样有大功的人都不能封侯,何况我乎?贾谊被贬长沙,梁鸿被迫逃到海边,不也都是在圣主摄政,政治清明的时代吗?这样一想,作者的心理就由不平走向无奈,再由无奈走向达观,于是便有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语。(4)贪泉、涸辙的典故,是“达人”的注脚。真正能达观而超然物外的人,是不会因命运的穷通而喜悦或悲伤的,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不会变得贪婪,即使成了涸辙之鱼,也决不因此颓废消极。这是一种积极智慧的人生观点,它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这样的成语,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里一个是事典,一个是语典,说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信心。作者要像展翅的大鹏一样,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长风破万里浪”,即使路途遥远,也一定能到达目的地。古人说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就像“亡羊补牢”一样,机会还是会有的。作者的态度非常积极。(6)孟尝、阮籍两典对举,说明自己即使像孟尝一样报国无门,也决不会像阮籍那样恃才傲物,遇到穷通末路时就痛哭流涕。(7)终军、班超、宗悫的典故均是励志之语。(8)“叨陪鲤对”,以孔鲤的典故上承“奉晨昏于万里”,表达心志;“谢家宝树”、“孟氏芳邻”两个典故下启“喜托龙门”,申明谢意。“杨意不逢”,用司马相如典故上承“无路请缨”,重申报国无门;“钟期既遇”,以钟子期、俞伯牙典故下启“临别赠言”,巧述谦虚之意。总之,这些典故表达的意思很多,有告别语,有称谢语,有客套语,有心向语等。在短短的几十字里,表达这么丰富的含义,非用典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这就是用典的好处。(9)“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以兰亭和金谷园两典为佐证,证明“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的意思。而且这番意思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主旨之所在,即人生无常。洪州地理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宴会的盛况,胜地的美景,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天高地迥,兴尽悲来,江山永固,人生多变。这一主旨和后面的《滕王阁诗》是完全一致的。三、探讨: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平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平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近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近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近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近,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思考回答回顾总结品读鉴赏总结记录
教学结语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与老师一起思考总结
布置作业
1、作业:《练习册》拓展延伸部分作业。2、练习:背诵课文,预习下《逍遥游》。
明确任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