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2、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主旨,以及先破后立,从反面提出问题的方法。初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2、浪漫主义的绮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点拨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庄子基本信息。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话题导入。
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李清照词中亦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之语。岳飞取表字“鹏举”。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鹏”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的这篇《逍遥游》二、知人论世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宋国蒙地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2.庄子思想:庄子
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他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但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来改变现实,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态度,因此对生活的看法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3.背景材料: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这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今人鲍鹏山写了一篇文章《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其中就含蓄的告诉我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那么学庄子什么呢 我们这一课就来回答这个问题.4.庄子的著作:《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的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三、解题:"《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逍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
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四、感知全文1.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2.集体朗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自主预习注释文章,标出疑难问题
展示诗歌,引出课题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四人一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把握本文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手法,领略本文风格。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分析文本。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
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
3、分析评价文本
①、鲲鹏上九万里,是逍遥的吗?②、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③、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
④、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⑤、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4、
归纳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都没有绝对自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段意归纳: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二段)
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
3、分析评价文本: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举了哪些例子?
4、归纳第二段: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第三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三段)
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
3、分析评价文本: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4、归纳第三段: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段意归纳: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二、总结主旨,拓展理解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自由。藐姑射之山有
神人
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不染纤尘心静无为超越人世无羁无绊)
——《庄子·逍遥游》至人
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
——《庄子·齐物论》
顺应万物本性、超越了一切现实困境、融合了物我,无所依赖、安宁恬静、悠然自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三、课文延伸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那么是什么苦衷呢 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青睐了.四、鉴赏要点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学生朗读并思考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