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法学法指导
讲解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师生互动互动构建新知
一、导入新课: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父母。)你们和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组成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叫什么?(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家,每个家庭成员有分工,有合作:父亲工作、母亲做家务,孩子读书……共同组建起一个家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进行小家庭生活时的一个惯有模式,我们人类都有家,那么生物社会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社会行为,进行了哪些分工协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走进生物社会,了解一些小动物家庭的分工和社会行为。(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个世界------生物社会,激发学生思索人与生物的联系,唤起学生对生物的同情和理解。)二、作者简介:
刘易斯 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 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三、文体分类:
科普作品按照其所介绍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物理学科普(如《时间简史》)、医学科普、生物学科普、
数学科普(如《拓扑学奇趣》)等等。按照阅读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也可分为:儿童科普、中学生科普、成人科普等等。按照科普作品的内容深浅可分为:
常识性科普、通俗性科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业性科普(如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按照科普作品的叙述风格可分为:传记型科普(如《我的大脑敞开了》)、故事性科普(如《物理学奇遇记》)、探索型科普、纪实型科普、历史型科普(《古今数学思想》)、学习型科普,
百科型科普(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四:整体感知文章。1、预习检测::1)、注音
2)、词语解释2、把握课文,理清线索第一部分(1——2)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
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3——10):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还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和社会的生活。第三部分(11——13):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3、提问:第一段中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兴行年会的?作者为什么这样描绘呢?明确:他们“急匆匆的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像抛出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这段话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基调。4、在文章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5、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出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明确: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6、文章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7、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
样的,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五、拓展延伸:(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展示图片,引出课题四人一组,合作讨论学生朗读并思考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