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本人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片段改写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的感悟和拼读。
多数学生喜欢王勃,贴别是王勃的生平经历,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王勃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豁达乐观的情感。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不敢沉沦、勇于追求、怀才不遇的人格思想,则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骈文名句的仿写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扩写或改写滕王阁景色。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效果分析
摒弃了以往对于文言文的条分缕析,本人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正音,调整节奏,在诵读中赏析美景、把握情感,在美读中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读,让语文味保存下来,让学生的接受整体而有机,读,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
诵读之外,本人还采用了赏析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赏析滕王阁景色,感悟文章“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体会王勃复杂的情感,感悟文章“言为心声”的特点。文字是奇妙的传情达意的工具,赏析法是走进语文的方法。
但美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探讨时间的不足,探讨深度不够,学生还未能当堂背诵。
课堂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可以舞得精彩,他们是可以完成我们的预设目标的,久之,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自然会提高。近一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提高。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教后反思
《滕王阁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但又是一篇难文硬文。因为它的难、硬,以往上课时,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和对译,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老师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教学效率低下。
这次授课我精心编制学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基本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接下来诵读文章,准确处理停顿、重音,准确把握语速、语调,体会王勃情感变化。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泛读导入,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层层深入,研读。
1、课前利用学案预习:学案明确了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活动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3、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的气氛还不够浓烈,讨论的声音不够激烈,如何调动小组成员的讨论,除了小组长的组织,还需要对其组员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引导他们配合分工和协作。
2、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有的只是在敷衍或走形式而已。自由提问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问的深度。
3、在融入教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方面欠缺。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美丽秋景,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2.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在第1课时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意,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理解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景色之美,并能从写景的手法和角度鉴赏其美;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探究情感的变化及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鉴赏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诵读了《滕王阁序》并结合注释了解了文章内容,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文章的2--5段,看看这位“当垂不休”的文学天才是如何描绘登阁所见之景的?感悟这位年仅27岁即英年早逝的“神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2---5段,从文中找出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句子。
(骈文讲求语言形式美,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兴即高兴,悲即悲伤,可以看出王勃的情绪变化是由兴到悲。
问:想想看,王勃因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因宴会上的热闹情形,还有滕王阁及周围的美景。即文中所说的“四美具,二难并”,结合课下注释可以了解到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
三、品味语言,欣赏美景
(衔接语)文章第一段详细介绍了宴会之上的贤主、嘉宾,接下来让我们重点学习2、3段,欣赏王勃描绘的滕王阁美丽景色。
问: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2、3段,其他同学思考你最喜欢王勃所写的哪一处景色,请和同学们分享它好在哪里。
(前后排结合,八人一个小组,确定组长和发言人,选一处景色描写,赏析景色特点,赏析名句首先要明确句意,还要注意分析写景的角度或手法)
明确: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蓄积的雨水消尽,潭水更加清澈;暮霭笼罩,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写潭水的清澈,颜色淡雅;下句写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上句写秋水,下句写秋色,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写尽九月之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了似的。上句点出滕王阁所在地势高,建在山之上;下句写滕王阁建筑之高耸,阁如飞,登阁下看看不见地面,。写景上突出了视角的变化,一上一下,相与为一,上下浑成。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应曾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丽图片。这两句在用字上极为洗练,不仅句间对偶,而且在一句内自成对偶。画面和文字集美,这一名句亦成为千古绝唱。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打渔的船只归来,渔民的歌声回荡在鄱阳湖滨,这两句写的是生活之乐;秋日天凉,大雁排成阵往南飞,鸣声到衡阳之浦而止,这两句写的是自然之乐,王勃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出了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更为开阔。这里,虚实结合,相互协调,互相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小结:王勃写滕王阁美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有对滕王阁高耸的赞叹,有对有幸登临的喜悦,有对秋日美景的欣赏,有对祥和富庶气象的向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又不事张扬,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出来,给人以自然流露、天衣无缝的美感。
四、感悟情感,品味人生
(衔接语)既然“四美具,二难并”,宴会热闹,大家赏美景,喝美酒,作诗文,可是王勃“兴尽悲来”?“悲”从何来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补充王勃的材料,突出其失意之处:
668年,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672年,返回长安被裴行俭等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触怒了裴,被斥“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673年,做虢州参军,因恃才傲物,和同僚关系很僵,后又因私藏官奴曹达又杀曹达而入狱。
675年,前往交趾探望受牵连的父亲,落水惊悸而死,年27岁。)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天高地迥……奉宣室以何年”(配乐朗诵)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尽”“不见”“何年”,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问:王勃的“悲”包含哪些内容?又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与生命短暂;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一部分属于直抒胸臆。
(带着王勃的“悲”情,再读课文)
(衔接语)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精神世界的可贵之处是不仅仅止于“悲”,他的情感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自由朗读第五段,标画出表达王勃情感的句子。
明确:“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进一步的补充,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表达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就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逝去,珍惜将来为时未晚,前两句以空间为喻,后两句以时间为喻,都表达了王勃不甘沉沦,勇于追求的乐观情怀。
小结:兴——悲——壮,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体会到他虽然活着的时间短暂,但是志向高远;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虽然孤傲清高,却时时想着报效国家。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以“王勃,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表达对王勃的理解与认识。(注意语言尽量凝练而精美,句式尽量整齐而精美)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请你围绕王勃所描绘的一幅画面,把它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