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2 09: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
(高三一轮复习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本课的内容主要有四目: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完成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复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提供知识基础。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并以史为鉴。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动漫、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概述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文、文本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阅读《论语》、《老子》、《韩非子》等篇中名句,结合一些寓言故事,分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分析百家争论的焦点,进而巩固知识。
(4)课堂点拨,课后学生自主分析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及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五、学法教法
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高三复习课。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必修三的复习。必修三我们将学什么呢?(对,思想文化史)。我们在学习必修三及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思想文化发展的几个特点。1.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尤其注意的是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思想相对较为活跃,列如,我们今天要复习的百家争鸣就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思想活跃的运动。2.思想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每个时期文化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向前发展3.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文化具有融合性和多元化特征。
(二)课堂展开
[师讲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在公元文化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为什么这么说了?一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或许仅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都不约而同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哲学大师。为何会同时出现各种文明。很值得我们课后探讨。今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发生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板书:百家争鸣)
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答: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问:真的是一百家吗?
答: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比较著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问:“争鸣”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问: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对立、相互批驳吗?
答:不是,在争鸣过程中,各家是还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不断发展自己的学说。(这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交融性,继承、发展性和多元文化性)
我们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学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在思想文化领域该是怎样的一种繁荣局面。
为什么在当时中国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我们刚才已经强调了思想文化的特点?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要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我们就得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新旧力量在争衡、较量,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各个阶级、阶层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各家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答:《论语》。
下面让我们读《论语》,了解孔子的思想。
投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何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请思考:“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仁,指仁爱,关爱别人。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那么怎么实践“仁”呢?
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
孔子寄希望于仁来挽救社会,他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请看两则材料:
投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请思考: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答: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
问:“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社会稳定、和谐。
除了“仁”,孔子还提倡“礼”。什么是“礼”?请大家先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思考:什么是“礼”?
答: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即奴隶社会的等级,课件他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①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②“正名”:按周礼矫正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
贵贱有序、各守其份、社会稳定。(举例,天之,诸侯,卿,大夫该遵守的礼仪和社会秩序。)
问: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如何看待孔子的“礼”?
【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社会就和谐了。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投影: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由材料可知孔子的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
由同学们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总之,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周游列国,处境却是“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为何?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如下:孔子思想中“礼”主张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法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必然受到冷落。
孔子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那么在儒家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回答后)对,是孟子。
(板书:2、孟子)
[讲授]:孟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呢?主要有两方面:“仁政”和“民贵君轻”。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渡]:到了战国末期,儒家又出现了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就是荀子。
(板书:3、荀子)
[ppt展示]:
材料一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
时而使之!
——《荀子》
[讲授]:请概括荀子的观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分析荀子思想的特点: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1.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是对孔子礼的思想继承和发展。2.荀子所说的礼法并治,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有其的运行变化的规律,这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思想文化发展具有交融性,多元性。
[过渡]: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道家
1、老子:让我们一起读《老子》,领悟老子的基本思想。
PPT显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学生归纳:治国——“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教师解释:这里的无为绝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无为”思想的影响。一般来说,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为恢复经济,统治者常采取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如汉高祖刘邦。
PPT显示文字资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学生归纳——朴素辩证思想: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2.庄子: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原则。(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里就体现了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即“齐物论”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除此之外,庄子还提出什么观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回答。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 ”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板书:
2.、庄子:道
齐物
逍遥)
(三)法家——韩非子
《史记》记载秦王嬴政读了某位大师的文章,极为赞赏。秦国出兵逼迫他来秦国效力,这位大师是谁?对,韩非子!他有哪些主张,这么受秦始皇厚爱?。我们一起看材料:PPT显示文字资料:“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学生归纳材料,“法”、“术”、“势”
韩非还主张统治者必须将“法”、“术”、“势”相结合。A“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B“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官员恪尽职守。君主有权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就奖励或升值。C“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PPT,填空,然后归纳法、术、势。
[过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有一只兔子在奔跑中触树桩而死。那农夫在高兴之余,萌生一个念头,劳动多累,何不守候在树桩旁,等候别的兔子再来触桩。当然,守株待兔,再也不会有别的兔子来触桩了,该农夫的行为成为宋国人谈话的笑柄。)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联系课文中有关韩非子的思想加以回答。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思考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后来又为秦始皇所采用?[学生回答后,总结。ppt展示]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二世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再次说明思想文化的交融、发展多元性。
[过渡]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事衣简单,生活俭朴,学习大禹刻苦朴素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之为“墨家:学生看视频,思考视频中墨子沙盘推演所为何事?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四)墨家
归纳主张墨家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等。
(板书:
墨家的主张:“兼爱”、“非攻”)
引导分析孔子仁与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就是礼,目标是“等级和谐”
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
百家争鸣影响,同学们自己归纳:教师指导思路:1.对当时:文化繁荣,思想解放2.对后世:智慧精华,惠泽中外。
课堂深化——悟、鉴
今天,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中,我们一起来回忆下有哪些阶级,阶层?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小生产者的有:墨子。他们就哪些问题展开争论?(PPT分析)
学生分析归纳:各家主要围绕“治国”和“人”问题展开讨论。治国,孔子提出德治,孟子仁政,韩非子法治,老子无为而治,墨子非攻善贤。人,主要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讨论,人与人,孔子提出仁、礼,墨子提出兼爱,人与自然中,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老子,道法自然。
(鉴):毛泽东年轻时期曾有过一个梦想:“合百家为一家。”如何合百家之力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了?如老人跌倒,扶与不扶,天津爆炸事件,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很多,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总结:我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易中天有句话概括的很好: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