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检测+反思+课件(30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案+检测+反思+课件(30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08 07:59:07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和表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教学方法使用情境再现、史料分析、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辩论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敢于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探索救国之路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学习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方案,树立远大理想。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上课时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式导入
问题式导入:师问: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生答:马克思主义。师导: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思想,作为一种引进的理论,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能成为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呢?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怎样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讲授新知
知识回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回顾本专题第一、二课的内容回答: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派别都进行过哪些探索救国救民的尝试?分别介绍其概况。最终结局如何?说明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条件:(论从史出:材料解析法)
???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 材料二:早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材料三:这一时期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期望成为拯救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入中国。 ?
依据材料得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1)阅读教材思考哪些中国人最早开始提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及原因?
补充材料: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 《新民丛报》1902年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人物:
①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 (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③无政府主义者: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特点: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宣传不全面,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大。
原因:第一,缺乏阶级基础。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2)观看视频思考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代表人物及表现。
时间:十月革命之后
人物: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第一人
表现:1)利用文章宣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开设课程,讲坛宣传:在北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社会主义相关课程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时间:五四运动以
2)、背景:介绍其它非马克思主义流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并存及比较
3)、途径:
途径一: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观看视频)
思考下列问题:
(1)失败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途径二: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情景再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将学生分两组,马克思主义一组,改良主义一组,双方辩论。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
思考: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通过比较那种思想更科学?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那一学说?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
途径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
①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②翻译、演讲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含义: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学说自主探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论从史出)
材料一:李大钊从学术的角度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他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从指导人们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等入手,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而陈独秀等人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这样,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
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材料二: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具有组织性。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转变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实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不断探索和深刻反思,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从而实现了:
由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转变
合作探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使中国人民找到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
(3)将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旗帜和行动指南
……
合作探究2: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⑵国际因素:
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⑶国内因素:
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⑤其他社会思潮的实践失败
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
【活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
???专题小结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两个方向:先西方后东方
三个领域: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③学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四组人物:林魏、康梁、孙中山、陈李
五个阶段: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巩固新知】
1.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理论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宋教仁???? D. 朱执信
2.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3.下列属于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的是
①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②与胡适等反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④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不确切的是
A、朱执信是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
C、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5.新文化运动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动员作用 D.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社会的利器?
6、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C五四运动 ??D中共的成立
7、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要是在
A戊戌变法以后???? B辛亥革命以后???? C十月革命以后???? D五四运动以后
8、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
1、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意义;
2、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活动】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三维目标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整合,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意义的探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
2.教学过程中,注重优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生动手搜集、展示资料和制作表格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3.受课时的限制,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深层次能力仍较薄弱,结合学科内容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件30张PPT。教材版本: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第三课
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标准: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知识回顾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背景: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材料三:早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材料二:这一时期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期望成为拯救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入中国。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③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洋务运动)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
辛亥革命)③学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温故知新.回顾本专题第一、二课的内容回答: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派别都进行过哪些探索救国救民的尝试?分别介绍其概况。
.最终结局如何?说明什么?①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那些思想流派? ②以上各派别主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③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那一学说?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
新村主义: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基尔特社会主义: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
1、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途径:时间:五四运动以后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1)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途径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胡适——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之争VS《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思考: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通过比较那种思想更科学?你会选择那一学说?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③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②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①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李大钊——胡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途径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最终能被中国所接受呢?
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⑵国际因素:
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⑶国内因素:
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⑤其他社会思潮的实践失败
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含义: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材料一:李大钊从学术的角度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他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从指导人们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等入手,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而陈独秀等人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这样,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材料二: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具有组织性。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转变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实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不断探索和深刻反思,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从而实现了(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由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⑵使中国人民找到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3)将继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旗帜和行动指南
……⑴毛泽东思想:
⑵邓小平理论:
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那些重大理论成果?简要列举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不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没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正式传播李大钊主要活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转变广泛传播 三次论战工读互助组实践的失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组织学会;翻译
著作、组织演讲无政府主义者梁启超朱执信背景过程进入中国条件过程意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个主题:两个方向:三个领域: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③学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四组人物:五个阶段:中国向何处去?先西方后东方林魏、康梁、孙中山、陈李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专题小结1、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鼻祖的是
A 李大钊 B 梁启超 C 朱执信 D 胡适
2、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 陈独秀 B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3、下列不是李大钊著作的是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再论问题与主义》C《庶民的胜利》 D《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4、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杭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A 新文化运动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马克思主义传播 D 社会主义革命
5、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并宣称:“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世界!” 的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6、新文化运动阵营逐渐分化的原因在于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北洋军阀政府的破坏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认为这是谁的主张
A 陈独秀 B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8.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大
功绩是
A.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B. 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D. 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1、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意义;
2、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