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70余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以其特异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2.《边城》情节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解题
“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蘸酒( )茶峒( )老灌河( )泅水( )傩送( )气氽( )
碧溪岨( )鞶鼓( )喧阗( )镇筸( )歇憩( )拮据( )
睨着( )糍粑( ) 擂鼓( )/擂台( )埋怨( )/埋没( )
2.词语解释
伶俐:聪明,灵活。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粗鄙:粗俗。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检点: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流苏:装在车马、帐幕等上的穗状饰物。
四、理清课文情节思路
1.文中的故事是在端午节的背景下写起的,一共写了几个端午节?
明确:三个。眼前的端午节;两年前的端午节;一年前的端午节;又回到眼前。
2.这几个端午节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确:①眼前的端午节,场面热闹非凡,详细的描写了赛龙舟、捉鸭子、放炮竹的场面。
②使主人公翠翠回想起两年前的端午节。爷爷留下翠翠一人看龙舟,晚上遇见了二老傩送,少女的心就此埋下了情种。③回想起一年的端午节,看船遇雨认识大老天保。④回到眼前,看到送亲的队伍。
3.明确文中的主要人物:翠翠、祖父、二老傩送
眼前的端午节
听到鼓声回忆过去
二年前的端午节 看龙舟竞赛遇二老
情节(三个端午节) 一年前的端午节 看船遇雨认识大老
回到眼前 看送亲的队伍
边城
人物(三个人物) 祖父、翠翠、傩送
赛龙舟(第三部分)
环境(三个场面) 捉鸭子(第三部分)
放爆竹烟花(第五部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体会小说为读者呈现的各种“美”——景美、人美、情美
1.作品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明确:(1)社会环境。湘西山城,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民风纯朴自然,没有被物欲横流的城市的腐朽气息所污染。(赛龙舟、捉鸭子)
(2)自然环境。安静活泼,生机盎然,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优美的世界。
“河中水皆反者绿豆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向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人物性格特点
(1)翠翠
明确: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与爷爷一同摆渡为生;爷爷不在时对爷爷的“怕人”想头;与傩送的玩笑;对爷爷保密的心事;以及求爷爷吹唢呐听等等。
(2)爷爷
明确:勤劳、善良、坚强。(与孙女相依为命;酒后送老朋友回家;摆渡客人不要钱;与翠翠的对话。)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3)傩送、天保
明确:勇敢、能干、淳朴善良。
3.作品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明确:三种“爱”——祖孙之间、恋人之间、生疏的人与人之间
(1)祖孙之间。
(2)恋人之间。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两人一见钟情,但彼此是不知道的。通过人物语言和文章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3)生疏的人与人之间。军民和谐相处。与陌生人的谈话。
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