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21教育网
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太阳系形成的主要过程和阶段,体会星云说的提出及其依据;
学会观察不同阶段的恒星,体验恒星的演变过程并能把恒星的演变过程描述出来;
情感目标:
从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变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通过太阳系和恒星的演变使学生的理解可以通过了解宇宙,来了解自然,了解自身。
科学方法目标:
观察的方法、推理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假说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变》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对初一所学恒星知识的延伸和提高。随着年龄增长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知也在改变,对太阳系和恒星的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初一的水平;随着思维的发展,对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入,所以《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变》一节既是对出一支师德延伸,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变,既让学生知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又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宇宙中恒星的存在有多种演变形式。通过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演变的知识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诞生和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的真正含义,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身。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太阳系形成的假说——星云说;
恒星演变的过程;
不同质量的恒星的不同演变过程;
教学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科学探索。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变》
1.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
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
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一: 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
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四: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
五: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2.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恒星的一生: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
通过天文观测和发现逐步证实和完善了恒星的演化理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