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林庚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林庚提出的问题。
2、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3、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难点: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三、教学方法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2.采用感知、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
3.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思考导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大家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忽然有个问题想问:眼睛还有哪些别称?(学生自由发言。),一个简单概念为什么有这么多称呼?(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明白不同概念有不同意味。)
(二)文本阅读
1、诗人林庚也和我们有相同的发现,齐读题目:《说“木叶”》,“木叶”其实就是(树叶),他发现了什么呢?大家诵读1-3段,找出每段的关键信息,简洁概括。(学生自由发言,每段找一个学生概括,最后大家总结。)
提示: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古诗歌中常用“树”“叶”的概念,但很少用“树叶”的概念,到“木叶”就不肯轻易把他放过了,甚至创造出“落木”这个概念。“木”字大有来历。
2、“木”的独特性在哪里?诵读4-6段,提炼要点回答。
(读后小组交流,展示,课件展示要点,生齐读。)
提示:
(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此处要求学生回答每一要点的时候,都找到原文的林庚论述的依据。 好的,让我们在文中找一找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再读一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头找。找到一句读一句,抢读。)
这些诗句基本都在表达什么情感?所以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木在情感上暗示伤感、惆怅、悲凉。
3、这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也是古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玉人蝉鬓轻,无言空伫立。
师引领学生赏析。
为什么诗人们钟爱用暗示性的语言?
提示:使诗歌具有含蓄美,意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收获的这份感悟去领略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三)延伸探究、鉴赏
运用所学,结合学过的诗歌或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鉴赏。
(把自己的鉴赏写成一段话。)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完成后展示。
五、作业
阅读本单元《咬文嚼字》,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板书
说“木叶”
暗示性 含蓄美
结语:我们发现,含蓄的诗句可以这样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苏轼说: 齐读大屏幕句子: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希望这节课对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和写作都有启发,谢谢!
七、资料拓展
1、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年少时,“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3、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
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4、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