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10: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
??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钱钟书著名的母鸡和鸡蛋的比喻。“围城”名称的由来。“婚姻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事业大抵如此。”投影相关的比喻句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前人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事理,为文章增添情致与趣味。钱钟书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赋予了比喻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段以充满智慧的新生命。钱的比喻形式多样,构思新颖,内涵深远,作用重大,富于人生哲理,并且保有了钱钟书先生这样一位学者型作家的一贯风格: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显示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病态进行善意的批判,促人深思的责任感。
二、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四、课文分析
(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这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要夯实训练,也是阅读与写作极好的示范)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⑶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归纳本文的主旨
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思路、主旨: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重点分析举例论证,主要是针对学生多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但是又堆砌事例来学习)
1、本文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论证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在文中标记。
2、体会第四、五段举例论证的特点:标出有几个事例?每个事例论证什么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举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堆砌事例,或者强贴标签,不加分析,;)
(三)品味中国诗的暗示性:(这一延伸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训练)
中国诗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或者给人“深秘的静默”,或者“引得你遥思远怅”,或者“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的不同感受。那么我们的诗歌主要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样的暗示性的呢?
※实例分析: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助联想、想象,形成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1)、借助联想,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例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考】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为梦想亲人,转而悬想亲人也想念自己,这样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思家”二字,第三、四句却写家人谈论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这种巧妙的构思,使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由实入虚,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的作者想象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之思念,衬托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2)、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
  
【例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中的想象。
【赏析】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5】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诗的后两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3)、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
【鉴赏示例6】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思考】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赏析】这首词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联想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同样是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4)、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
  
【鉴赏示例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说说三、四两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赏析】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种十分大胆和新奇的想象,就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师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鉴赏示例8】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思考】后人评价第四句“其妙无比”,你认为妙在何处?
【赏析】第四句,借助想象写描绘音乐,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鉴赏示例9】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赏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迁移训练:
1、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设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尤其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后回答问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设问:(1)前二句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后二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明确:(1)“以少胜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首句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用暗示;诗人从春雨中听到杏花的消息,所以前来游园观赏,这一点也没有明说;门虽设而常关,说明主人懒于交际,径自隐居园中与春色相伴,可见高雅脱俗。(2)此二句恰当地处理了“粹”与“全”的关系,以“一枝”来写出“春色满园”,或者说,诗人看到的是“一枝”,心里想的则是墙内的“春色满园”,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