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孝则《陈情》忠则《出师》, (一)文体理解: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题目:陈 情 表 陈述
禀报隐情
苦衷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苦衷的奏章陈情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苦衷的一种奏章。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224?-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
征。?晋武帝。司马炎
靠野蛮杀戮废魏
称帝,为人阴险
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解 题—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全优课堂P45),作品主要内容。如何陈情? ?
全文脉络思路梳理:第一段:叙述自身不幸的遭遇和祖母疾缠身的困境。
第二段:写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大义,表明自己不矜名节。
第四段:忠孝矛盾解决:先尽孝,再尽忠。作业: 完成《全优课堂》P45-46基础积累部分1-7, 1、积累重要实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虚词:以 2.通译全文,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翻译有关重点句子。《全优课堂》P45-46点拨重点积累:
1.古今异义词
成立 奔驰
2.一词多义
卒 除 见 薄 少 志 虚词“以”
3.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宾语前置句)
4.词类活用
1)历职郎署 (名词作动词,担任)
2)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做状语,像犬马一样)
4)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做动词,远离)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温馨提示]2.通译全文,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
2.既无叔伯,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6.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
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准许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 课堂活动——研读一、二段(15分钟),检测质疑:
1.下面关于“表”这种文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有分条陈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
?D.“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B.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家门衰微。 祚薄:福薄??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服丧一年。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C.茕茕孑立:无依无靠,孤孤单单。茕:孤单无援的样子。孑立:孤立无依。
?D.形影相吊:吊:悼念。B?A (对“秀才”理解有误)
积累表示官职授予的词:
举、察、拜、除、征、召等等?D(吊:安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下列句子中,“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A 博闻强志。 B 寻向所志。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下列句式中,( )与( )相同, ( )与( )相同。
A. 而刘夙婴疾病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遂见用于小邑。
?D?D(志:志向)
A识记、记忆
B动词,做标志
C动词,记载?AD为被动句;BC为状语后置句7.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8. ?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8. C“冼马”理解错误。?B “致使君王收回成命”错。?8.句子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以、险衅、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见背、夺、志)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期功、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 ,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翻译: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第一段:
1.作者遭受了哪些不幸?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不幸:①丧父失母(生孩六月···躬亲抚养)
②孤苦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③门衰祚薄(零丁孤苦···形影相吊)
④祖母疾病缠身(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
目的: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2.本段主要内容:
叙写自身遭受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抒发自己对祖母的孝情。 译文: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第二段:
1.本段分两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层:叙述朝廷征召之殷切;
(逮奉圣朝 ···所能上报)
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2.本段主要内容:陈述自己忠孝两难的处境。忠孝两难,倾吐肺腑辞就职;
进退维谷,道尽真情养至亲。课堂活动:研读三、四段(15分钟),检测质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严重)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提升)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共同审察)
D.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差不多)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慈父见背 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 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未曾废离”;“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上述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两个“废”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
B.两个“废”字相同,两个“矜”字也相??
C.两个“废”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
D.两个“废”字不同,两个“矜”字也不同D(庶:或许)答案:C (不久,副词。)
A 第一人称,我;相见,请敬辞
B 接近,迫近; 轻视
D 拳拳,形容私情;微小,数量少或不重要答案:A
废:均为废止;
矜1:怜惜
矜2:自夸4.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5.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 臣具以表闻
C则刘病日笃
D历职郎署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D.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6.A(错在“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从“臣少仕伪朝”可知,应是他年轻时就任蜀汉官职。)4.答案:A ①②以:连词,因为 ;
③以:介词,用、把
④以:表目的,来答案:AC
A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B 闻,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
C 日,名作状,一天天地
D 职,名词做动词,任职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以清高自夸。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迫近西山的人,气息微弱,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 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主要内容:
喻之以孝道大义,表明自己不矜名节。——矜守名节,不肯易主。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辩: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伏惟、且、但)——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第三段 思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辛酸悲苦,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准许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使您知晓。 译文1.分析第四段.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愿乞终老。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最终解决办法:先尽孝后尽忠。 3.作者知直到此时也不忘了以情动人,其表现是什么? 明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进忠。写作探究:
1.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2.除了本文,你还能想到哪些“忠”或“孝”的事例,请与大家分享。
3.结合课文和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谈谈你对“忠”与“孝”的理解,写一篇小作文。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
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
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
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尽其和乐之心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敬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
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音he]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
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
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
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
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
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
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 后人有诗云: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
照寒门。忠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清·秋瑾《失题》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