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并且多数已是文科班的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好的学科思维能力、知识提取并梳理的能力。但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教学、启发式的引导思维来让学生领悟历史,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四、教学策略设计
为了体现新课改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学案导学法 --- 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 --- 身临其境于特定历史环境
史料教学法 ---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自主学习 --- 完善知识结构
讨论法 --- 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新课
展示胡适的诗《我的儿子》,并介绍创作背景。针对背景设问:胡适的理念?由此导入对背景的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本课主题。通过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步骤2:新课学习(了解-理解-见解)
(一)背景
向学生展示辜鸿铭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探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概况
学生完成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重点向学生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蔡元培等人做出贡献的史实,并感受他表现出的无畏探求真理的精神。
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对比此时欧洲与中国对科学的态度。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正义和礼法,是中国孔子教导我们中国人的好公民宗教的本质;礼法,更是中国文明的本质。……简言之,欧洲宗教说:“做好人”。可中国信仰说:“做守礼的好人”。……我认为,它(好公民宗教)是欧洲人,特别是战争中的各国人民此时想要结束战争,拯救欧洲文明,拯救世界文明的新宗教。这种新宗教,欧洲人可以在中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序言》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让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概括并评价二人的观点。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钱玄同《中国今后文字问题》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
评价
1、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通过两则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材料1: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2: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五)知识拓展
1、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和影片。
2、让学生完成表格: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培养情操的同时还能从著作当中去感受当时社会的变迁;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六)展示本节结构
经济
背景 政治
思想
提倡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
评价 进步
局限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板书,使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教学设计特色
(一)教学立意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小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新的认识。
(二)教学构思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问题为载体,情景为主线;由难化简,层层设问,面向全体;合作探讨,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在本节课生成中,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本节课因为涉及内容较多,在教师引导过程中有所欠缺,使课堂教学进度有点与预想的慢。从学习效果看,内容学生是掌握了,但不能够做到对所学灵活运用。
(二)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容量过大。
2、教师对于内容的取舍上把握不够;在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
3、学生的主动性有待提升。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设想出解决办法,这样可节约时间。对于容量较大的课程,课前让学生完成学案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教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改进自己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课件15张PPT。
新文化运动
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辜鸿铭(1857--1928)
职业:翻译家
学者
教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蔡元培辜鸿铭(1857--1928)
职业:翻译家
学者
教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袁世凯独裁、复辟,破坏共和。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文化:
A.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整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兴起标志:
2、代表人物:
3、思想阵地:
4、活动基地:
整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3、思想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整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概括陈独秀的观点。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概括二者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正义和礼法,是中国孔子教导我们中国人的好公民宗教的本质;礼法,更是中国文明的本质。……简言之,欧洲宗教说:“做好人”。可中国信仰说:“做守礼的好人”。……我认为,它(好公民宗教)是欧洲人,特别是战争中的各国人民此时想要结束战争,拯救欧洲文明,拯救世界文明的新宗教。这种新宗教,欧洲人可以在中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序言》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钱玄同《中国今后文字问题》思考:文学革命的利与弊。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批判性地重估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来锤炼一种新文化,这一公然的做法,只是激起了一系列争论和论战,而没有创造出新文化。但是,却为创造性地采用外国的观念和体制,以处理中国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
--吴宓
在战时与战后欧洲悲观与幻灭的氛围中,与泰戈尔等成为东方著名的圣哲者的,是辜鸿铭,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博士艾恺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