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条主线:挑战与应战 一个任务:重建儒学信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资料搜集、阅读、情境表演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资料和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学习重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学习难点】理解理学产生的背景,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课堂梳理】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困境——信仰危机
(1) 长期战乱,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被严重削弱。
(2)魏晋南北朝时期 、 的广泛传播,冲击着 ,
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合作探究一:传统儒学的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一: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道教提出修炼养身、长生不老等,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材料三: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局限性:
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 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1)唐代中后期, 提出复兴儒学主张,提出了儒家的 思想; 提出 ,他们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唐代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正宗。
(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影响: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北宋五子的思想
人物
主要思想和影响
周敦颐
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邵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挂卦,试图 ,进而
张载
是理学中 的杰出代表,他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程颐
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为 ,天理的核心是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
“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地位
2.观点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四: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1)理气论:
2)理学的修养轮: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格物,探究事物;致知,获得知识;通过探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理”是先天存在的),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最终贯通明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理”(或“真知”)是否先天存在。
3.著作
4.影响:提出了 适应了 的需要,成为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南宋: 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观点:(1) ,(2)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陆九渊甚至想诘问朱熹:如果说只有读书才是认识真理、成为圣贤的道路, 尧舜之前有什么书可读?难道他们不是圣贤吗?只是由于陆九龄的阻止才算作罢。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观点:(1) ,(2)
(3)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 。
合作探究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二者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本体论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相同点
合作探究三: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清)
“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特点:
评价: 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阅读思考: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认识了硫磺酸。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了一个民族,中国人一天一杯牛奶,早熟了一个民族……
最近各种事件的密集爆发,说明中国已经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成一桩桩人为的灾难,整个社会开始为多年累计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承受沉重的代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人的道德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如何评论材料观点,你们的信仰是什么?
观看视频找出启示:
结语:“挑战与应战的相互作用不断将文明向前推进,”宋明理学的兴起、成熟、发展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面对信仰危机的应战并最终完成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同时也是儒学的自我调节和发展完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儒学会不会受到新的挑战?请同学们关注下节内容。
课件31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演变历程?孔 子孟 子秦始皇董仲舒课堂导入汉代到宋明期间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佛、道 挑战应战 儒学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条主线:挑战与应战
一个任务:重建儒学信仰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原因:
1)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严重挑战。
1、儒学的困境——信仰危机理论上: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合作探究:传统儒学的局限性是什么?外因内因社会功能上:无法为政权提供合法解释。材料一: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道教提出修炼养身、长生不老等,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材料三: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唐中后期: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影响: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影响:社会风气大开,理学孕育而生。
(2)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三教”指:儒教、 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佛、道合为一体, 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3、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
兴起的基础地位理论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唐代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是儒学正宗。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北宋五子的思想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开创“气学”,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为“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所谓“理”,在自然界中就是万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
“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天地万物人理生万物理生万物“理”是世界的本源遵循天理遵循天理息息相关 天理
核心:仁儒家思想
2、什么是理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佛、道根本目的影响: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开创了理学,为重建儒学信仰打下理论基础。理论社会功能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 1、地位:2、观点: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1)本体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核心思想(2)理学的修养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方法论:格物致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的最高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仁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探究事物;致知,获得知识;通过探究
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
理的体验(“理”是先天存在的),强调日积月累
和循序渐进,最终贯通明理。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理”或(“真知”)是否
先天存在。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材料二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 2、观点
1)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原
2)修养论:“格物致知”,强调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正君心” ,“存天理,灭人欲”
3、著作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经典,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思考: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打成“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打成“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4、影响 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1)“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即理)
(2)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明中后期:王守仁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集大成者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3)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他强调的是懂得美德的人一定能实践美德,否则称不上“致良知”。
儒
学信
仰
危
机二程理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关注现
世实际回避终极问题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寻理信众有限途径宋明理学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3、意义新不系统知识精英普罗大众都承认理的存在(理学)。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维护专制统治。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心”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外物求理)(通过内心的反省)相同点:(二者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合作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特点①融合佛道的儒学
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③哲学化的儒学五、宋明理学的特点及评价泰山名胜红门宫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清)
“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 贞节牌坊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评价
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24孝之埋儿奉母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了一个民族,中国人一天一杯牛奶,早熟了一个民族……
最近各种事件的密集爆发,说明中国已经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成一桩桩人为的灾难,整个社会开始为多年累计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承受沉重的代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人的道德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阅读思考如何评论材料观点,你们的信仰是什么?启示 “挑战与应战的相互作用不断将文明向前推进,?最适度的挑战不仅必须激起受到挑战的一方进行成功的应战,?而且刺激对方获得一种将自己推向前进的动力,?即从一次成功到新的斗争,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另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暂时的歇息到展开新的运动,从阴再次到阳”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课堂小结一条主线:挑战与应战
一个任务:重建儒学信仰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发展过程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背景: 板书设计宋明理学的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 B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 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B练习反馈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 儒家道德伦理 B 自然规律
C 人的良知 D 上天的意志A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