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必修二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预习反馈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2.分类(是否跨越国界):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包括 2.经济:包括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3.特点:
世界:19世纪前,二战后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3.社会:包括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1.概念: 探究一:人口的迁移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人口迁移判断标准:
空间:居住地变更,一般以行政区域界定
时间: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一般达1年注意:
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比较平稳
迁移能在短时间内使人口数量及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一、人口的迁移(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城乡迁移)2.分类(是否跨越国界):(1)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西亚石油生产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西亚石油生产国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政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探究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我国山东、河北等省农民
“闯关东”(关东是指东北
三省)移民的运动,迁去的
人口达三四千万。
??
2.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
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
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
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称
为“走西口”,这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3.15-16世纪,新大陆发现后,7000多万欧洲人大量迁移美洲和大洋洲。
?
??
4.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该国南部和西部
“阳光地带”迁移。美
洲
新
大
陆大洋洲新大陆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扩张5. 我国的大庆、攀枝花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
?
6.我国西北干旱某些绿洲地区人口由河流下游往上游迁移。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1949-1986以前: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东部8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 → 沿海
山区 → 平原
贫困 → 发达
农村 → 城市国家政策
(开发边疆)经济差异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 江苏天津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波动D每年均迁入大于迁出,故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A8.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库区已累计搬迁移民127万人。
?
9. 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近2000来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
? 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后,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文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虽然国家要给与一些补贴,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业的成本低得多,因为大多数知青是不拿工资的。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屯垦戍边”,都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政治压力。10.20世纪末,南欧巴尔干半岛科索沃地区近25万难民迁往赛尔维亚。
?
?
?
11.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
?
?
12.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建都前荒无人烟,建都后20年就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第1章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编制: 审核:
高一 班 第___小组 学号:_____ 姓名: 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
1.能通过材料,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教材基础知识梳理】,并尝试对【探究点】进行研究。
2.课后巩固:完成【金版学案】和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内人的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 并改变所达到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二战”后:人口从 国家流向 国家;
移民减少, 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的现象。
②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阶段
阶段
特点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 、
有 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流量增大, 发生明显变化
的影响
点拨: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流向主要是由内地西部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 、 、 等是最主要的。
2.经济因素: 、 和 等是最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 、 等因素(其中:政策、 、 和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往往是 。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人口的迁移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
探究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山东、河北等省农民“闯关东”(关东是指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迁去的人口达三四千万。
2.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称为“走西口”,这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
3.15-16世纪,新大陆发现后,7000多万欧洲人大量迁移美洲和大洋洲。
4.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该国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5. 我国的大庆、攀枝花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6.我国西北干旱某些绿洲地区人口由河流下游往上游迁移。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8.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库区已累计搬迁移民127万人。
9. 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近2000来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
10.20世纪末,南欧巴尔干半岛科索沃地区近25万难民迁往赛尔维亚。
11.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12.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在建都前荒无人烟,建都后20年就发展成为拥有8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课后巩固案
【知识结构图】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1.一段时间 居住地。
2.(1)①国界 一定时间 ②特点 发展中 发达 定居 短期流动
(2)①一国 移居 ②计划 组织 流向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二、1.气候 土壤 水 矿产 2.经济发展 交通 通信 3.政治 文化 社会变革 战争 宗教
经济因素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人口的迁移
2.4.5.6.8
探究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引起饥荒
2.山西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
3.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扩张
4.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轻,气候条件好。
5.矿产资源开发。
6.水源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河流上游的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的水不断减少。
7.经济发展快
8.大型工程建设引发生态移民
9.国家政策引导
10.战争引发
11.宗教信仰不同
12.政治中心改变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 生态移民主要不是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也不是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而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从移民的目的来看, 生态移民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又如贵州省麻山地区,因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而呈现“石漠化”(石质荒漠化)现象,当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得不迁往他乡。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而进行的移民。生态移民对于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三峡库区城镇化的步伐,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建设库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