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学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19:40:15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②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高洁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
“辞”及其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四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人们将辞赋并称,二者都注重文采,善于用典,但二者又有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在内容上,辞重言情,而赋以咏物说理为主。就本文来讲,作者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上,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而又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自主学习】
一、关于陶渊明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二、关于背景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赋《归去来兮辞》。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必修2的《归园田居》便是辞官归田园后所作)
三.查字典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瓶无储粟(sù)
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
轻飏
(yáng

壶觞(
shāng

眄(miǎn)
流憩(qì)
矫(jiǎo
)首
遐(xiá)观
出岫(xiù)
景(jǐng)翳(yì)翳
西畴(chòu)
窈窕(yǎo
tiǎo)
遑(huáng)遑耘耔(zǐ

东皋(gāo)
心惮(dàn)远役
犹望一稔(rěn)
四、重点字词句
1.请翻译下列含有疑问代词的句子。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指出下列活用的词语。
①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②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琴书: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棹: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④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名词动用)
⑤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意动用法)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②将有事于西畴
(介宾结构后置)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同上)
④问征夫以前路
(同上)
⑤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⑥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同上)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同上)
⑧遂见用于小邑
(见……于,被)
⑨既自以心为形役
(为,被)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
聊乘化以归尽(归:回归。归尽:到死。)
⑵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
乐夫天命复奚疑(语气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⑶故:
故便求之
(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故交,朋友)
⑶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到,动词)
求之靡途
(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⑷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委命下吏
(把……交给)
⑸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
(探寻)
⑹往:
怀良辰以孤往
(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
(过往)
⑺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让)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而)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⑻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整体感知】
一、研读序文,思考序文重点交代了什么内容,结合文本分析?
出仕的原因:
家贫,求生无术
/
亲故劝出仕
/
诸侯惠爱,家叔引荐
/
战乱未定,心惮远役
/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辞官归去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教师总结: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二、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每层内容及情感。
段落
内容
情感
第1段
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自责自悔
欣喜急切
第2、3段
归家隐居后的家园、田野和劳作之乐。
自安自乐
第4段
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乐天安命
【合作探究】
三、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中间部分从四个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
首先,初进家门,“载欣载奔”,写狂喜之态,家人侯迎,而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之后写居家之乐,自斟自饮,傲然自得。
再次写庭园之乐,目光所及,选取了几个画面,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孤傲坚贞之志。
最后写交游之乐,以琴书为伴,听亲人的知心话,与农人话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表达对自然的崇尚之情,抒发内心的愉悦乐观。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我的疑问:
【拓展提升】
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乐安天命是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但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作者不加任何矫饰,把这种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





线《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②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字词,理解文章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高洁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知识链接】
“辞”及其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四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人们将辞赋并称,二者都注重文采,善于用典,但二者又有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在内容上,辞重言情,而赋以咏物说理为主。就本文来讲,作者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上,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而又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
【自主学习】
一、关于陶渊明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二、关于背景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赋《归去来兮辞》。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必修2的《归园田居》便是辞官归田园后所作)
三.查字典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瓶无储粟(

求之靡(
)途
田园将芜(

轻飏


壶觞(

眄(

流憩(

矫(
)首
遐(
)观
出岫(

景(
)翳(
)翳
西畴(

窈窕(

遑(
)遑耘耔(

东皋(

心惮(
)远役
犹望一稔(

四、重点字词句
1.请翻译下列含有疑问代词的句子。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指出下列活用的词语。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或棹孤舟(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悦亲戚之情话(

⑥善万物之得时(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寓形宇内复几时?(

②将有事于西畴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问征夫以前路


⑤复驾言兮焉求?(

⑥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⑧遂见用于小邑


⑨既自以心为形役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

⑵夫:
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⑶故:
故便求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⑶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求之靡途


四方之事


⑷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
(
)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命下吏


⑸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
既窈窕以寻壑
(
)
⑹往:
怀良辰以孤往
(
)
悟已往之不谏
(
)
⑺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农人告余以春及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⑻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整体感知】
一、研读序文,思考序文重点交代了什么内容,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每层内容及情感。
段落




第1段
第2、3段
第4段
【合作探究】
三、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我的疑问:
【拓展提升】
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