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学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学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19:29:58

文档简介

《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落实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基本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能够就作品的写作特点作简要鉴赏。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理解文意;通过梳理丰富的事例来进入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分析,并由此掌握本文的寓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思想,通过学习基本理解“逍遥游”的内涵,体会鲲鹏形象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并汲取道家思想中的精神力量。
【学习重点】通过丰富的事例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学习难点】鉴赏作品的写作特点。
【知识链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周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先生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闻一多也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
3、背景: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为伍,人世浑浊,而他追求心灵的自由,只能在想象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先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然后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所待,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5、寓言的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6、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最早指出庄子写作特点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或称“汪洋恣肆”)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意即“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起用他”,这一评价沿用至今。“汪洋恣肆”是庄子散文的整体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抟(  )    
坳(  )堂    夭阏(  )
决(  )起而飞   抢(  )榆枋  
舂(  )粮  
 
小知(  )
蟪(  )蛄(  ) 大椿(  )   
斥鴳(  )  
蓬蒿(  )
泠(  )然   
 
数数(  )然  
恶(  )乎待哉  蜩(   )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小知不及大知(       )
③汤之问棘也是已  (      )   ④此小大之辩也(       )
⑤而征一国者    (      )   ⑥而御六气之辩(       )
3、解释加点字词:
①怒而飞    (        )   ②志怪者也   (      )
③则风斯在下矣 (        )   ④而后乃今培风 (      )
⑤未有知其修者 (        )   ⑥而后乃今将图南(      )
⑦绝云气    (        )   ⑧乘天地之正  (      )
⑨知效一官   (        )   ⑩犹有所待者  (      )
4、一词多义
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③而莫之夭阏者(       )
④之二虫又何知 (      )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5、古今异义(只解释古义)
①腹犹果然  (
   
)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③蟪蛄不知春秋(      )      ④野马也,尘埃也 (       )
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②而莫之夭阏者(         )
③之二虫又何知 (          ) ④奚以知其然也(         )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
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
【合作探究】
一、本文运用了大量想象、传说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请以这些丰富的事例为突破口来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1、第一段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2、第二段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3、第三段写了哪几类人?怎样的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二、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参考角度:想象、对比、夸张等手法;寓言的特色;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我的疑问:
【拓展提升】
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后人笔下鲲鹏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较之庄子笔下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线《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落实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基本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能够就作品的写作特点作简要鉴赏。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本、理解文意;通过梳理丰富的事例来进入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分析,并由此掌握本文的寓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思想,通过学习基本理解“逍遥游”的内涵,体会鲲鹏形象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并汲取道家思想中的精神力量。
【学习重点】通过丰富的事例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学习难点】鉴赏作品的写作特点。
【知识链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周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先生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闻一多也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
3、背景: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为伍,人世浑浊,而他追求心灵的自由,只能在想象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先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然后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所待,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5、寓言的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6、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最早指出庄子写作特点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或称“汪洋恣肆”)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意即“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起用他”,这一评价沿用至今。“汪洋恣肆”是庄子散文的整体艺术风格。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    抟(tuán)    
坳(ào)堂    夭阏(è)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榆枋  舂(chōng)粮  
小知(zhì)
蟪(huì)蛄(gū) 大椿(chūn)   
斥鴳(yàn)  
蓬蒿(hāo)
泠(líng)然   
数数(shuò)然  
恶(wū)乎待哉  蜩(tiáo)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海) ②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③汤之问棘也是已(“已”通“矣”)     ④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⑤而征一国者(“而”通“能”,才能)    ⑥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3、解释加点字词:
①怒而飞 (奋发,鼓起翅膀)       ②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物)
③则风斯在下矣 (则、就)        ④而后乃今培风 (凭借)
⑤未有知其修者 (长)          ⑥而后乃今将图南 (计划向南飞)
⑦绝云气 (直上穿过)          ⑧乘天地之正 (顺应、遵循)
⑨知效一官 (胜任)           ⑩犹有所待者 (凭借)
4、一词多义
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③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④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这)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5、古今异义(只解释古义)
①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便如此)
③蟪蛄不知春秋(四季)          ④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宾短语后置)    ②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③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④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去呢?(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
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而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凭借什么呢?(若夫:句首语气词,引起下文,相当于“至于说到”)
【合作探究】
一、本文运用了大量想象、传说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请以这些丰富的事例为突破口来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1、第一段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参考:①事例:鹏鸟飞上九万里高空,有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山间雾气、空中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大舟出行有所待的是深水,水不够深,便只能载动芥草,连杯子也浮不起来;蜩与学鸠只能飞到树的高度,更是有所待、不自由;目的地远近不同,有所待的粮食便差异极大。
②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都“有所待”,都不自由。
2、第二段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参考:将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的朝菌、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的蟪蛄和以二千年为一年的冥灵、以三万二千年为一年的大椿作比较,将普通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作比较,将立志飞上九万里高空将往南海的鹏鸟与短视的斥鴳作比较,阐明“小大之辩”。
3、第三段写了哪几类人?怎样的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参考:①第一类: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见识短浅、自视甚高,但不过是斥鴳之类);第二类:宋荣子(宋容子“举世誉之”或“非之”都不为所动,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能辨明荣辱的界限,但“犹有未树”,修养仍不够);第三类:列子(列子虽然能“免乎行”,但仍然要凭借于风);第四类:至人、神人、圣人。
②修养最高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能做到消除外物和自我的界限,能做到忘我而不追逐名利地位,他们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二、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参考角度:想象、对比、夸张等手法;寓言的特色;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1、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来塑造“有所待”的生动形象,如蜩与学鸠对鹏鸟讥笑的段落,境界高下立显,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更具有象征意味。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参考教参58面)
3、善用对比。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蜩、学鸠与鲲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加充分有力。
我的疑问:
【拓展提升】
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后人笔下鲲鹏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较之庄子笔下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在庄子的思想中,尽管鲲鹏的形象比斥鴳高大,境界比斥鴳高远,但它们同样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后世并未拘泥于是否“有所待”,而只着眼于鲲鹏的高大雄伟,为鲲鹏的形象和境界所倾倒,从而将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寄托在鲲鹏身上,可以说鲲鹏意象是人们志向高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对鲲鹏形象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