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 )、( )、岩石、生物、土壤、( )等大气水地形二、整体性含义: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1.要素间进行着( )与( )的交换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和( )
3.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过程三、整体性的内涵:物质能量生产平衡统一演化例2.例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B内涵1.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O2有机物例3.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D洋流的驱动是风力、密度差等作用与大量富含氮等有机物污水排放是近地面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内涵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内涵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2011,广东卷)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C不会出现岩石溶蚀、基岩裸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地面沉降等现象人类过度垦殖,在流水侵蚀下形成的综合演化探究点一: P90“活动”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水位上升物种构成改变温和湿润减少频率减少探究点二: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ADBC例4.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1)~(2)题。(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B(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C解析:(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即空气中水分、杂质的含量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可推出②对应的内容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2)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答案:(1)B (2)C课件35张PPT。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差异性含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或整体沿着确定的方向
发生分化而引起的差异。整体性整体性差异性差异性二、差异性表现:1、全球性地域分异:(1)热量带分异(根据天文辐射划分):——五带
(2)下垫面分异:——海陆寒带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二、差异性表现:2、区域性地域分异:陆地环境地域分异(1)自然景观差异 每一种景观是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植被表现最明显。森林、草原、荒漠(2)自然带差异及产生原因热带雨林带 温带草原带 荒漠带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热组合植被、土壤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宽度 带状植被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被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生长着常绿茂密的乔木为主的森林。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故称“雨林”。热带草原带 干湿季分明是它的突出特点。这里林木种类不多,分布稀疏,草长的很高,通常称之为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是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油橄榄 叶片常绿坚硬,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的北界就是森林的北界。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苔原带 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苔原地区降雨量虽然不是很大,但蒸发量极小,植物既要适应湿润的气候,又要忍受由寒冷造成的生理性干旱。苔原到了夏季也只有表层土壤融化,其下就是厚厚的永久冻土,降水被永久冻土阻拦而难以渗入地下,形成大面积积水,使苔原普遍有沼泽化现象。驯鹿冰原带探究点三: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冰 原 气 候冰 原 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
气候荒漠带温带
海洋性
气候地中海
气候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
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荒漠带特殊情况:
①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同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根据水分差异,分别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热量分带海拔高度的垂直差异海陆分布的干湿差异水分变化水热状况图示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纬度变化)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经度变化)等高线延伸
垂直更替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热量气压带和风带分布降水量及季节不同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探究点三:气候类型分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影响思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典型?低纬与高纬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典型?中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典型?低纬高纬大陆西岸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更替大陆东岸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典型?中纬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远,沿海与内陆水分差异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探究点四: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内蒙古自治区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2.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中的的自然景观差异体现哪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热状况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海拔升高(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量逐渐减少等高线延伸
垂直更替(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和顺序探究点五: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用高、低填空)基带树线雪线顶带树线以上是无林带
(灌丛或草甸)灌丛或草甸带以上是高寒荒漠带
顶带是永久冰雪带草甸: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它不同于湿生植被的沼泽和旱生植被的草原。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 草原带和荒漠带中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高山草甸1000米2000米3500-4000米>4300米5000米峰顶基带ABDEGCFHBECDGFH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与 更替相似。所在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 一致。水平自然带A顶带注意:纬度越 ,海拔越 ,自然带越丰富。低高(1)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和顺序探究点五: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用高、低填空)④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在 海拔高。③纬度:同一种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 。阳坡降低(2)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雪线0℃(3)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大致与山地 等温线分布一致。①气温:气温越高,雪线越 ,
不同山体,纬度越低,雪线海拔越 ;
同一山体,山地阳坡的雪线海拔比阴坡 ;
②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 ;
山地迎风坡的雪线海拔比背风坡 。
③地形:坡度陡峭的山地,积雪容易下滑,雪线 。低高(3)雪线高度高高高低4、非地带性规律:?海陆分布?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形起伏?地形起伏地形洋流巴塔哥尼亚高原应该出现的没有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却出现了洋流、地形、海陆分布、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3)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为什么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纬3°附近?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1)为什么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南美洲安第斯山40°S以南,山脉西侧是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温带荒漠-巴塔哥尼亚沙漠。为什么山脉东西两侧海陆位置相近,自然带却有明显差异呢? 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4)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地形起伏(5)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及中美地峡东侧的热带雨林带;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信风带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导学案19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参考答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物质 能量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2、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产、平衡
1、统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其他要素 整个地理环境状态
3、生物 水, 岩石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1.温度带 海陆
2.纬度 海陆,水热,植被 土壤 陆地自然带
二.
1.(1)太阳辐射 (2)热量 (3)纬度
2.(1)海陆 (2)水分 (3)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中纬度
三.
1.(1)海拔 (2)水热 (3)山麓 山顶 水平带(4)越低,越高
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三:
1、盛行西风带 风向略(西南风)
2、参考右图答案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由沿海向内陆 水分
探究点四
1、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部向西部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由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大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探究点五:
1、低 高 2、①高 低②高 低
3、①高 高 低 高 低 ②低 高 多 低 少 高 ③高 低
探究点六: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处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下降,蒸发减弱,降水减少。
2.东部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编制: 审核:高一地理备课组
高一 班 第 小组 学号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课程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的基本内涵。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学会分析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认识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相应气候、植被。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 与 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 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和 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 功能、 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
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甚至 的改变。
3、在各项地理要素中, 和 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由此引发其它要素发生变化; 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分异和 分异。
2、区域性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陆地上不同的地域,由于所处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
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 类型和
类型,并在地球上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 。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主要因素):
(3)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分布的影响
(2)分异基础(主要因素):
(3) 表现: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 、 、 的 有规律的变化,在 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变化
(2)分异基础(主要因素): 状况
(3)分布:从 到 呈垂直分布,山麓与 一致。
(4)纬度 、海拔 ,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帯谱越完整。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
阅读教材P90活动,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填写在空白处。
探究点二、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将下列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以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探究点三: 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2、在图中填出其它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名称。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和 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
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⑧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探究点四: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从东部的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景观向西不断发生变化,草类逐渐稀疏,演变为荒漠景观,再到西部地区演变为戈壁景观。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古代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从地理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的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点五: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用高、低填空)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纬度越 ,海拔越 ,自然带越丰富。
2、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①纬度:同一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 ,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 。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 、阴坡 。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①气温:气温越高,雪线越 ,
不同山体,纬度越低,雪线海拔越 ;纬度越高,雪线海拔越 ;
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 ,阴坡雪线海拔 。
②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 ;降水量越少,雪线越 。
迎风坡降水 ,雪线海拔 ;
背风坡降水 ,雪线海拔 。
③地形: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 ;
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 。
探究六: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左图中A处自然带是 ;同纬度的B处自然带为 。
导致B处形成此种自然带的原因是 .
2.右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试分析其成因:
作业:《金版学案》第一节第13题不做,第二节全做。【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1、温度带 海陆 2、纬度 海陆 水热 植被 土壤 陆地自然带
二、1、太阳辐射 热量 纬度 2、海陆 水分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中纬度
3、海拔 水热 山麓 山顶 水平带 越低 越高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
1、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部向西部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由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大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探究点二:
1、盛行西风带 风向略(西南风)
2、参考右图答案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由沿海向内陆 水分
探究点三:
1、低 高 2、①高 低②高 低
3、①高 高 低 高 低 ②低 高 多 低 少 高 ③高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