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拉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地理必修二期末复习拉练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1-20 14: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二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___班
第___小组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
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下表为“2006年江苏省某县农产品产值构成表”,据此完成2题。
农产品品种
粮食
蔬菜
花卉
农产品产值(%)
15
50
35
2.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3~4题。
3.从甲到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市场因素
C.农业技术
D.交通运输
4.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城区年平均气温降低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环境污染加剧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5.下列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措施中,较为合理是
A.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
B.在我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
C.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投施适量熟石灰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读右面“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图”,完成6题。
6.A、B、C、D四处发展小麦、乳牛、水果、花卉生产与字母顺序相对应的是
A.
水果、乳牛、小麦、花卉
B.
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C.
乳牛、花卉、水果、小麦
D.
花卉、水果、小麦、乳牛
读“2001~2002年世界某种经济作物主产国产量比例示意图”。完成7~8题。
7.由图判断,该作物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A.降水充沛,土壤呈酸性
B.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无霜期短
C.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8.该作物主产区还盛产
A.柑橘、葡萄
B.水稻、油菜
C.小麦、大豆
D.荔枝、甘蔗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9~11题。
9.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10.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稞
11.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
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乳畜业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3.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4.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读“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图中a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16.图中c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范围广,其影响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17.图中a、b、c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
A.美国
B.中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图1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2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8~20题。
18.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9.若图2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20.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右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   
B.地形  
C.气候 
D.市场
22.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读“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完成23~24题。
23.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4.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迎着金融风暴挑战,2009年3月浙江海宁某村农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共同集资参股购买某国土地种植大豆。村干部介绍说:“该国一半国土位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可耕地开垦面积不到50%,该国政府鼓励外资从事土地开发……”据此回答25~26题。
25.浙江海宁农民海外创业所去的国家是
A.智利
B.巴西
C.阿根廷
D.秘鲁
26.与该国相比,浙江农业区位条件不利的是
A.耕地资源不足
B.市场需求量不大
C.水热资源贫乏
D.农业劳力短缺
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及其主导区位因素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甲地:种植园农业—气候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交通
C.丙地:混合农业——地形
D.丁地:乳畜业——市场
28.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地区
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读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30.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消费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2009年10月16日是第29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它强调了目前全球10.2亿人营养不良的严重困境以及在当前萧条的经济环境下帮助饥饿人口的重要性。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向受影响最严重的家庭提供紧急援助,并将持续增加农业投资作为长期措施。
材料2: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材料3:世界重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1)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
A.谷物总产量下降
B.农业劳动力减少
C.谷物需求量减少
D.谷物单产下降
(2)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
A.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国际合作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减少粮食消费
D.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
(3)比较甲、乙两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农业生产条件与特点,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甲图
乙图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评价
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列举出最主要的一条):
自然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答出三条):
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4)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图甲a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5)图乙中b、c两个农业区(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
32.读“区域经纬网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述甲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简述甲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乙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和    

形成该特点的原因是    
    
;
    

(4)当出现图示气压中心时,甲地区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此时图中出现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其对应的高空等压面呈    上凸、下凹)状分布。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5CCBAC
6--10BDACA
11--15CCBBA
16--20CACBC
21--25DBBDB
26--30ABBCB
31.答案:(1)A (2)A
(3)
甲图
乙图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区位条件评价
劳动力丰富
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机械化水平低(答出两点即可)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答出两点即可)
(4)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5)小麦 玉米
32.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2)加强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机械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3)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高 人均耕地多(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广阔 工业水平较高
(4)洪涝或飓风 印度低压 上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