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重点】感受浓郁的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知识链接】
解题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严格来讲是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代表作短篇《丈夫》、《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他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湘西乡土文学: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璞归真的情调。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三、关于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四、情节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峒( dòng) 蘸酒(zhàn)
泅水(qiú
)
氽水(tǔn)
踹水(chuài)
悖时(bèi)
喧阗(tián)
怏怏(yàng)
角隅(yú)
歇憩(qì
)
碧溪岨(ju)
棕榈(lǘ)
解释下面的词语
(1)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3)不假思索: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
(4)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第三节: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四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五节: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六节: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合作探究】
一、赏析文本之美
【风景美】
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风俗美】
节选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保留多年的节日习俗,请找出相关语句,了解风俗特点。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
b.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
c.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d.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人情美】
感受“祖孙情”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爷爷和翠翠是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小结:这是一种深切、深厚的祖孙情。
感受“爱情”
1、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一开始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当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到后来,翠翠对傩送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直至最后专一地喜欢上了傩送。(“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2、傩送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明确:傩送——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感受“友情”
请找出文中的友情体现在哪些人的关系上?试分析。
明确:①爷爷与“老熟人”:“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②、爷爷与过渡人:第六部分,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还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③爷爷与顺顺: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二、体悟语言
《边城》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体会其深层含义,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动。
1、···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及时来接自己而产生的生气情绪,另一方面她刻意地重复二老说过的话即“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这里面不但包含着对二老的歉意,而且其间情愫暗生,暗示了翠翠对二老的好感。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佬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当祖父夸大老一家人都好时偏偏缺席了翠翠喜欢的二老,这让翠翠感觉很失望;翠翠的反问,也表现了她对爷爷没有提及二老而感觉到失落;如此美妙的情感和暗示,纯情的翠翠嫣然成了一个诗人。
3、(祖父)便不加检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对爷爷一向很敬重的翠翠当听说爷爷要把自己和自己不喜欢的大老做媒时她的反应是很强烈的,这说明了她对感情的专一,而且其性格中隐隐透露出一种倔强的品性和追求真爱的执着。
4、(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翠翠心属二老,当然不会对大老感兴趣;翠翠情归傩送,当然对大老送的东西并不感冒:既然不喜欢,那他的东西与我何干;既然不感冒,他的一切也和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假如这是二老所送,定是另番天地。
【拓展延伸】
探讨主题
翠翠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局,请问为什么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留下的却是凄凉的余韵?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此外,边城人们淳朴健康的人性下潜藏着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以为祸患都源于冥冥中的因果报应,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也许在孤独中死去,也许“明天回来”!
总结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我的教学反思:
导
学
案
装
订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