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 (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 (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16: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受欧洲进步文明思潮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在划线上填写词语的意思。
契诃夫( hē)
辖制 ( xiá): 管束、控制
撮合 (cuō): 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怂恿 (sǒng yǒng): 鼓动某人去做(某事)
讥诮 ( qiào):冷言冷语的讥讽
怔住( zhèng): 发愣、发呆
安然无恙(yàng):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1.别里科夫身上都有哪些“套子”?请加以搜索,分类整理。外表: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整体把握生活: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通宵做噩梦,早晨走路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害怕和憎恶去挤满了人的学校,苦于跟同事并排走路。职业:他是希腊文教师,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思想:他把自己的思想也极力藏在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隔绝人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2.请简要概括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的三个主要事件。① 漫画事件 ② 骑车事件 ③吵架事件(新旧正面交锋) 整体把握合作探究特点:抓住人物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笔调勾画突显其性格、本质。1、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别里科夫是总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躲避现实生活,思想也极力藏在套子里,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胆怯惶恐,怕出乱子的一个怪人。在城市中的影响力很大;以自己的规则来规定别人,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别人;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事物、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请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思考并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个人角度:在现实生活中,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孤独而死。
社会角度: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思想保守顽固,只想做一个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又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对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抑和思想辖制,客观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后台。 主题:作者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形象,批判了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3. 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罗斯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4. 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5.小说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主要集中在哪两个方面,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突出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强调他对人们的精神压制无比巨大,突显了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非常深重。塑造人物的讽刺艺术1、夸张
2、对比
迂腐可笑——青春可爱
言论荒谬——口吻一本正经
3、细节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必须变革现实,改变思想,打破“套子”。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