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1-24 09:0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工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2.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都属于环境问题
B.当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C.乱砍滥伐是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表现
D.只要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就是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答案 1.D 2.B
解析 正确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自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其景观特征基本保留了自然面貌,社会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其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14RJ6DL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14RJ6DL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14RJ6DL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14RJ6DL6.TIF"
\
MERGEFORMAT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答案 C
解析 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4.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  )
①生态旅游 ②生态住宅 ③绿色食品 ④石油农业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石油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会污染农田,造成环境污染。
2014年7月24日,英国专注全球碳排放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新闻网站“应对气候变化”(RTCC)称,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9月举行的纽约气候峰会。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两国成立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积极寻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图,回答5~7题。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B40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B40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B40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B405.TIF"
\
MERGEFORMAT
注:圆形大小反映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5.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6.美国和加拿大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主要原则(  )
A.共同性
B.持续性
C.公平性
D.阶段性
7.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5.C 6.A 7.D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率与碳排放总量不都呈正相关,如巴西;印度的碳排放量较小;中国和美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同,承担的责任也应不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第6题,保护环境是世界所有国家共同的义务,退出《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共同性原则。第7题,减少碳排放量的措施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
读“全球海洋pH值变化图”,回答8~9题。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D2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D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D2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27.TIF"
\
MERGEFORMAT
8.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9.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p
( http: / / www.21cnjy.com )H值呈下降趋势,而全球海洋CO2的浓度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海洋pH值的下降与人类排放大量CO2气体,导致海洋CO2的浓度上升有关。第9题,全球海洋酸化的持续加重会造成海水化学侵蚀加强,海洋珊瑚礁将遭受破坏。
读下列图片,完成10~12题。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5.TIF"
\
MERGEFORMAT
10.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12.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0.D 11.A 12.D
解析 第10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11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第12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第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自然地理环境。
13.天山雪莲既是名贵的药材,也是一种珍贵的植物物种,但近年来天山雪莲已经很难见到。造成天山雪莲濒临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物种退化
B.全球变暖导致其生存环境恶化
C.人类过度采摘,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D.受病虫害影响
答案 C
解析 物种的退化要经过十分漫长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造成大量生物濒危和灭绝,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正确开发和利用也不会导致生物灭绝,物种濒临灭绝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致。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下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D2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D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D2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D29.TIF"
\
MERGEFORMAT
A.甲
B.乙
C.丙
D.丁
15.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4.D 15.B
解析 第14题,最理想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第15题,随着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INCLUDEPICTURE
"../../../14RJ6DL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14RJ6DL7.tif"
\
MERGEFORMAT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3)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答案 (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地;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
(3)森林减少 酸雨
解析 乙地区为长江下游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丙地区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甲地区位于西南林区,森林被破坏严重。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Z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Z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Z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Z9.TIF"
\
MERGEFORMAT
答案 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解析 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泉水污染难以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出露,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以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
18.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Z1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莫成程\\2015\\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地理
人教选修6\\1111111111\\新建文件夹\\Z1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胡美娟\\2016\\同步\\创新设计\\地理\\创新设计
地理
人教选修6已传\\全书完整的word版文档\\Z1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Z10.TIF"
\
MERGEFORMAT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环境问题地区之间的差异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经济活动强度和污染物分布等角度分析。第(2)题,根据图中的柱状分布可直接判断出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铅、镉属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冶区的工业污染。第(4)题,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
19.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10分)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解析 第(1)题,通过表格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从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