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4 18:54:33

文档简介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第 周第 课时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李艳 审核人:胡丽娟 执教者:
【课程标准】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史记》和《资治通鉴》两本历史著作的异同点,学会比较学习。
2、归纳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以及他们的风格。
3、了解元曲出现的时代背景,知道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理解元曲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预习任务单】
★请1-13班同学通过网班APP登录个人账号,完成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的
在线微课预习内容。
★请14-16班同学完成本纸质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预习指导(方法影响效率。务必先阅读本栏的学法指导,提高预习质量)
1、通过阅读教科书,在书中划出并标记《资治通鉴》的作者、成书朝代、体例、史书类别、所记历史阶段和风格特点,并与《史记》进行列表比较。
2、通过小组交流,概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词风格,并列举其代表作。
3、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概念,在书上划出元曲在元代空前发展的原因以及元杂剧的历史作用。
二、自主学习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著作名称
《史记》
《资治通鉴》
作者
成书朝代
体例
所记历史阶段
黄帝至汉武帝时代
风格特点
史料来源于前人记述和实地考察,文字生动且通俗易懂,不虚美不隐恶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1、词的特点是什么?(在书中划出并标记“宋词的特点”)
2、列举宋朝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并列举他们的代表作。
著作名称
代表词人
代表作
豪放派
婉约派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包括哪些艺术形式?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在书中划出并标记)
2、元曲在元代空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说说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历史意义?
原因:  
元杂剧代表人物与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元杂剧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 
三、预习检测
1、某通史,叙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它是(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为婉约派宋词作品的句子是( )
A.“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B.“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某学生学习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子目后写了以下的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元杂剧与昆曲合并称为元曲 B.元杂剧中的角色有旦、末、净、丑等
C.关汉卿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 D.元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元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4、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 )
A.宋代杂剧 B.元代杂剧 C.元代散曲 D.清代京剧
5、《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我的疑问、收获】
【课堂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材料二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余愁,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
材料三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材料四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资治通鉴》的内容对统治者所产生的作用。
      


(2)材料二至材料四这三首诗词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史实分别分析史学、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有何关系?
      


      

【学习小结】
领域
成就
概况
史学
《资治通鉴》
主编
体例
起止时间
评价
文学
宋词
代表作者
代表作
风格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元杂剧
概念
繁荣原因
历史地位
最高成就
【课堂检测】
1、一位生活在1360年的元大都蒙古贵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
A.自宅的书架上放置着《史记》和《资治通鉴》
B.到戏场欣赏《窦娥冤》
C.在瓦舍看见一堆人在听回族说书人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
D.在歌楼听歌伎唱柳永所作的《望海潮》
宋词和元曲之所以能够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我国的艺术形式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B.得到宋朝政府和元朝政府大力推广宣传
C.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 D.宋元时期战乱频发,知识分子有感而作
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先后问世,形成了灿烂的古代中国文艺体系。以下文学体裁按问世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章回小说 ②赋 ③散曲 ④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4、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当中,正确的是( )
A.《资治通鉴》所记的历史年代下限为北宋初年 B.《资治通鉴》是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
C.《资治通鉴》为北宋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而作 D.《资治通鉴》有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
5、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体系和选材原则的是( )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的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被详细记载
【拓展阅读】
昙花一现———元曲的兴衰
元曲,或称北曲,盛行于宋元之际,在历史上与唐诗、宋词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不过由于其盛行时间较短,在元代昙花一现,故流传度不及唐诗、宋词广泛。
宋元之交,社会动荡不安,一些知识分子在经受战争丧乱后,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极大的感悟。他们根据宋朝的杂剧与金朝的院本进行革新,创作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元曲。历史上有四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著名元曲作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仁甫、马致远和郑光祖。此外还有王实甫、张养浩、张可久等人,也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
元曲主要有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通过戏剧的形式讲述或虚构或基于历史事件的故事,主要思考人生与命运的关系,以“情”字透视社会、揭露社会。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流行歌曲,内容则比较广泛,以社会生活和对社会的叹息感悟为主。后来有人列出了元代四大悲剧,它们分别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赵氏孤儿》。
元曲一般的形式是在一定字数定格外加上衬字(一般是口语用词),体例较唐诗、宋词更为自由。用词或雅或俗,然而还是以迎合当时百姓的审美趣味的俗词为多。因此现代史学家郑骞如此评论道:“词与曲是孪生兄弟,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带有恶少的气息。”另外由于蒙古的统治,元曲中还能够看见由蒙古语转变过来的“借字”,例如“抹邻”(马)、“米罕”(肉)、“牙不”(走)、“努门”(弓)、“速门”(箭)等,体现出元朝民族融合的趋势。
到了元朝中晚期,传统形式的元杂剧由于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僵化而逐渐衰落。杂剧的创作中心从北方中原地区南移到今天苏浙一带,与在浙南温州一带兴起的南戏开始交流融合,并逐渐形成了明清时代广为流行的戏剧形式——传奇。
元曲虽然盛行时间短,不为今日的中国人所熟悉,然而元曲却与当代依旧存在的昆曲、粤剧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今日中国各大戏曲形式的鼻祖之一。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将被永远记录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史当中,不会磨灭。
请回答:
元曲四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阅读材料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课
预习:CBABB
课堂:CCDDB
课件25张PPT。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史学、宋词和元杂剧的成就学习目标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和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你知道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吗?议一议P87:我们应该学习司马光的哪些可贵品质?一、史学成就司马迁司马光西汉北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间顺序将史实和时间紧密结合,便于看出同时期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历史人物的活动
《史记》《资治通鉴》《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二、意境悠远的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北宋两宋
之交南宋豪迈奔放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
忧民的爱国豪情三、元曲1、元曲:元杂剧、散曲2、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一 选择题
1 著名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
A 纪传体通史 B 编年体通史
C 纪传体断代史 D 编年体断代史2.下列诗词中属于李清照的作品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B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 连线题:把下面古代文学家和他的作品用线连起来。
关汉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资治通鉴》
辛弃疾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司马光 《窦娥冤》
李清照 《如梦令》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在文坛上享有名望,人称「三苏」。
苏轼像“三苏祠”苏轼的书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辛弃疾辛弃疾纪念馆
(山东省)辛弃疾陵墓
(江西省)关汉卿: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司马光
北宋史学家、
政治家、文学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河北梆子戏《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