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线段的长短比较

文档属性

名称 7.31线段的长短比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1-11 20:42:00

文档简介

7.31线段长短的比较教学反思
第十八周星期四我在我自己的班级开了这节的公开课,不管是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还是课后学生作业情况的反馈,都清晰让我明白这节的教学任务是基本达成了。但是在预设这节课的过程当中我遇到两个问题使我很难做一个完美的处理。最后在生成的课当中我通过学生的具体反馈,以及听课老师陈承志老师的给予问题的指出和指导帮助,体会到了应该如何处理。
在上课的时我开始以复习引入,而后又采用生活中比较身高和绳子的长短比较来引入,难免感觉有点重复,这是一个存在的问题。复习引入的过程当中,我主要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过的直线、射线、线段的异同点。这里花了1-2分钟。最后学生说出线段是可度量的,而直线、射线它们是不可度量的。由此我引出课题;线段是可以度量的,那么线段也就有长有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线段的长短比较。所以这里的复习引入其实单纯只为了自然的引出课题。而我却花了2分钟时间,难免拖沓。随后我又用了生活中比较身高和绳子的长短比较来引入。我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生活中比较长短的常用的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以及直观比较法。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用叠合法(使用圆规)比较线段的长短。在运用生活中比较身高和绳子的长短比较的例子,主要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来操作来演示,来归纳。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体会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概念,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虽然两个引入各有各的用处,但是放在一起给人一种累赘、拖沓的感觉。教学程序也就不够简洁。课后我仔细思考要用这个复习引入的话,引出课题。不要让学生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直接比较不同点。这样的效果更好。
在讲到处理例1后直接讲例二还是讲变式1的时候又有点矛盾,但是听取其他老师分析,最终采取先讲例1马上讲变式1再做例二,效果不错。这样的方式处理我在预设这节课的时候听取曾小君老师和德强老师的意见后决定这样安排,在生成的课堂当中发现,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画法后,让他们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两倍,学生很快就知道在射线上再截取一段线段的长度等于a的做法。继而在这个变式的基础上引出例2过渡自然,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到。
总之这节课任务还比较简单,所有课堂任务可以很有效完成。
7.3线段长短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叠合和度量)
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理解线段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叠合法(使用圆规)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两个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两条绳子(一红一绿,长短不一)、投影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直线、线段、射线。
教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呢?
学生:他们都是直的,这是他们的相同点。
学生:他们的端点个数不同。
学生:他们的延伸性不一样。
学生:他们的表示方法不一样。
学生:直线和射线不可度量,线段可以度量。
教师:线段可以度量,线段有长有短,本节课我们叫来学习
线段的长短比较。
探究新知
教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比较长短的例子?比如要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有皮尺给他们测量一下得出他们身高的数值,然后比较一下。
学生: 让他们站在一起,背靠背,比一下就可以。
教师:那你来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你的方法。
学生:(演示)
教师:这两种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长短的常用方法。前一种方法我们通常叫做度量法,而后一种方法通常叫做叠合法。如果现在老师想比较步锐和林镇,谁高谁矮?
学生:看一下就知道了。
教师;当长短比较明显的时候我们只要直观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教师:老师手中有两条绳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绳子,与另一根绳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学生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说)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长短不一)
“议一议” 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边演示比较的方法。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 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 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③ 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如图1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做一做”P168课内练习
(三)例题解析
例1: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图2: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① 先作一条射线AC
②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③ 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变式:你能画出一条线段c,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的2倍。
例2: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由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成,教师作评价。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
①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②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 线段的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作业:①看书
②作业题P170(B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③作业本
(五)板书:
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例1:
叠合法:(形)
AB=CD 例2
AB<CD
AB>CD
度量法:(数) (板演处)
线段和、差:

课件12张PPT。7.3 线段的长短比较 (1)水头二中 吴慧敏(1)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叠合法度量法生活中的长短比较直接观察线段的长短比较直接观察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4.5 cm4.5 cm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即用一把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
再进行比较。
先把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一端落在同侧,
根据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比较长短.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上海 现根据地图中北京、广州、上
海三个城市的位置,画出连结三
城市之间的线段,并比较它们的
长短。ABC课内练习例1已知线段a(如图所示),用直尺和
圆规画出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a画法:1. 任意画一条射线AC.2.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
的长度.3. 在射线AC上截取AB=a.ACB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a.a例题解析变式:你能画出一条线段c,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的2倍。(1)说说你的画法。例2 已知线段a,b(如图所示),用直尺和
圆规画出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两条
  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b画法:1. 任意画一条射线AD.2. 用圆规在射线AD上截取AB=a.3. 用圆规在射线BD上截取BC=b.aADBC线段AC就是所求的线段c.c
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变式:线段c的长度是线段a,b的长度的和,我们就说线段c是线段a,b的和,记做c=a+b,即AC=AB+BC 1.如图,点A、点B、点C、点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B+BC=__ACAD-CD=__ACBC= -AB=BD - 。ACCD2.思考题: 使AB=2a-b巩固练习畅所欲言学 了 本 节 课 有 什 么 收 获 ?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
的大小。2. 学会画两条线段的
和与差。·课后作业:1、2 、 3、4、
·作业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