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问题---点动是源泉(2009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动态问题---点动是源泉(2009数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1-27 1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动态问题---点动是源泉
河北省怀来县桑园中学(075441) 古金龙
动态问题一般是指几何图形的运动,包括点动(点在线或弧上运动)、线动(线的平移、对称、旋转)、面动(平面几何图形的平移、对称(翻折)、旋转)。这类问题具有灵活性,多变性,融入三角形,四边形,圆,甚至函数图象,综合运用全等知识,相似知识,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同时运动产生变量,又和函数联系起来,利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性质解释动态问题。数形结合的升华部分就在此。
但万物皆有源,几何以点为源泉,无数个点可以形成各种图形,所以图形的运动其实是无数个点的运动。点动带动图形动,图形动引起点的位置发生变化,相辅相成,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中,解决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点即可,现举例说明:
一、双点动回归单点动
点动包括单动点型、双动点型,其中双动点型在中考里常见的,两点速度可以是同速、异速,方向随图形形状而有所要求。
例1 (09浙江丽水)已知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位置如图,C,D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0),(0,3).现有两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沿线段AD向终点D运动,点Q沿折线CBA向终点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填空:菱形ABCD的边长是 、面积是 、高BE的长是 ;
(2)探究下列问题:
①若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点Q在线段BA上时,求△APQ的面积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以及S的最大值;
②若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的速度变为每秒k个单位,在运动过程中,任何时刻都有相应的k值,使得△APQ沿它的一边翻折,翻折前后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为菱形.请探究当t=4秒时的情形,并求出k的值.
解析:此题P点限定在一条线段上,而Q点是在折线上运动,由此注意分类。(2)①中重新限定了Q点在线段上,所以只需求出三角形高(用相似知识)即可;②中Q点的速度是变量,且运动路线分段,故需分类讨论,解决这一问还需知道两个三角形能组成菱形,则此三角形必是等腰三角形。
解:(1)5 , 24,
(2)①由题意,得AP=t,AQ=10-2t.
如图1,过点Q作QG⊥AD,垂足为G,由QG∥BE得
△AQG∽△ABE,∴,
∴QG=,
∴(≤t≤5).
∵(≤t≤5).
∴当t=时,S最大值为6.
② 要使△APQ沿它的一边翻折,翻折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为菱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需△APQ为等腰三角形即可.
当t=4秒时,∵点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AP=.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当点Q在CB上时, ∵PQ≥BE>PA,∴只存在点Q1,使Q1A=Q1P.
如图2,过点Q1作Q1M⊥AP,垂足为点M,Q1M交AC于点
F,则AM=.由△AMF∽△AOD∽△CQ1F,得
, ∴,
∴.
∴CQ1==.则, ∴ .
第二种情况:当点Q在BA上时,存在两点Q2,Q3,
分别使AP= AQ2,PA=PQ3.
①若AP=AQ2,如图3,CB+BQ2=10-4=6.
则,∴.
②若PA=PQ3,如图4,过点P作PN⊥AB,垂足为N,
由△ANP∽△AEB,得.
∵AE= , ∴AN=.
∴AQ3=2AN=, ∴BC+BQ3=10-
则.∴.
综上所述,当t= 4秒,以所得的等腰三角形APQ
沿底边翻折,翻折后得到菱形的k值为或或.
说明:由此题看出双动点问题可以转化为单动点问题来解决,逐个攻破,动中找静,假设一点符合条件,描出此点就此处解决。
二、点动引起线动
线的运动其实是直线或线段与几何图形的交点不断发生变化,在前几年考查上很单一,近几年中考命题上有所突破。
(09河北)如图5,在Rt△ABC中,∠C=90°,AC = 3,AB = 5.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点Q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Q的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折线QB-BC-CP于点E.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
(1)当t = 2时,AP = ,点Q到AC的距离是 ;
(2)在点P从C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与
t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点E从B向C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解析:此题需弄清楚双点运动的路线及方向,且射线DE的产生
过程。想象出整个运动中各个图形位置关系变化的时段,运用相
似、勾股定理建立函数、方程(等式),当然分类思想必不可少。
解:(1)1,;
(2)作QF⊥AC于点F,如图5, AQ = CP= t,∴.
由△AQF∽△ABC,,
得.∴.
∴,
即.
(3)能.
①当DE∥QB时,如图6.
∵DE⊥PQ,∴PQ⊥QB,四边形QBED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90°.
由△APQ ∽△ABC,得,
即. 解得.
②如图7,当PQ∥BC时,DE⊥BC,四边形QBED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 =90°.
由△AQP ∽△ABC,得 ,
即. 解得.
(4)或.
【注:①点P由C向A运动,DE经过点C.
方法一、连接QC,作QG⊥BC于点G,如图8.
,.
由,得,解得.
方法二、由,得,进而可得
,得,∴.∴.
②点P由A向C运动,DE经过点C,如图9.
,】
说明:此题一改过去点的运动方式(单向单程),变为双向且往返;另外此题最大亮点是两个点的运动带动了射线的运动(不是线的平移)。探求问题时,按要求画图找到DE位置(动中找静),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直角梯形、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求解。考查了综合能力。
三、点动带动面动
例1 设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中心A在直线上,它的一组对边垂直于直线,半径为的⊙O的圆心O在直线上运动,点A、O间距离为。
(1)如图10,当<时,根据、之间关系,将⊙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填入下表:
、、之间关系 公共点个数
>+
=+
<<+
=

所以,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个;
(2)如图11,当时,根据、之间关系,将⊙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填入下表:
、、之间关系 公共点个数
>+
=+
≤<+

所以,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个;
(3)如图12,当⊙O与正方形有5个公共点时,试说明;
(4)就>的情形,请你仿照“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个”的形式,至少给出一个关于⊙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的正确结论。
解析:此题很象学过的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探索,(1)(2)问按要求动手画一画即可出答案,思维活跃同学,能够想象出来。(3)问借助几何知识,利用等式关系求解,(4)问的思维含量较高考虑要全面(通过半径变化产生分类)。
解:(1)
、、之间关系 公共点个数
>+ 0
=+ 1
<<+ 2
= 1
< 0
所以,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0、1、2 个;
(2)
、、之间关系 公共点个数
>+ 0
=+ 1
≤<+ 2
< 4
所以,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 0、1、2、4 个;
(3)如图所示,连接OC.则OE=OC=,
OF=EF-OE=。
在Rt△OCF中,由勾股定理得,OF2+FC2=OC2即.整理解得。
(4)①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4、6、7、8个;
②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5、8个;
③当<<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3、4、6、8个;
④=时,⊙O与正方形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0、1、2、3、4个。
说明:本题看似圆动,其实是圆心(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圆位置也随之变化。此题难点是圆的半径也变化。讨论公共交点个数时,依两点(O、A点)距离大小画出静态图的情况进行分类。
由以上看出,不论双点运动,还是线、面运动,终归是点的运动。这是解决动态问题的万能钥匙,动中找静是解决动态问题的必由之路,找到关键点是解决动态问题的风向标。同时应用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将几何问题化归代数的数量关系,全方位了解运动过程、位置变化情况。另外通过以上几例我们也看出,要想完成动态问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且运用熟练),更要有良好的心态。
A
C
B
P
Q
E
D
图5
A
C
B
P
Q
E
D
图6
A
C
B
P
Q
E
D
图7
A
C(E)
)
B
P
Q
D
图8
G
A
C(E)
)
B
P
Q
D
图9
G
图10
图11
图1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