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1].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4-05 09: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广泛应用,并体会两种定位法的异同,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巩固两种定位法。本节课一开始,以李咏找小导游这一事件引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在实际情景中,亲身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通过探索明白如何用有序数对定位,然后以探究活动的形式来说明球面上点的线定位法。接着,以衢州旅游图为例,说明方向、距离定位法
教学目标:
1、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
2、体验用有序实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体验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
3、初步会用有序实数对和方向、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刻度尺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环节一 有序数对定位1、创设情景,合作学习。(1)李咏找小导游:学生想考考李咏,让他通过四个信息找到小导游。并引出问题;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什么来确定,让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座位需2个数据。 (2)设置‘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给出一个有序实数对(a,b),相应的同学起立并喊 “到”。 规定(b,a)所对应的同学是你的朋友,找到他!)2.小结:为了表示的简便,把第…排第…号记为数对形式,习惯上把排数写在前,号数写在后,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如果把地面看成一个平面,把座位看成平面上的点,那么平面上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有序数对,每一个有序数对都对应着一个点,因此可用有序数对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称之为有序数对定位法。3.练习李咏与学生下‘五步棋’,借此 事来巩固知识环节二 方位法1创设情境:李咏听说江郎山被定为世界自然遗产,想一读睹风采,提出江郎山与廿里中学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学生议论。(1)以李咏游览江郎山为由,引出以廿里为中心,怎么去确定江郎山的位置,设计了几个问题:①确定江郎山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呢?②哪两个数据?③你能概括一下这种定位置的方法吗?(2)学生归纳出第二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方位法。2做一做对于城区来说江郎山在什么位置?龙门峡谷、龙游石窟、烂柯山这三个景点选出喜欢的一个景点,介绍它的位置。在城区北偏西30度方向距离城区70km处是哪个景点?环节三:合作学习,当堂练习城市中某区域局部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同桌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⑴如果规定列号写在前面,行号写在后面,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各地的位置⑶衢州二中位于新华书店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到新华书店的图上距离大约是多少厘米?实际距离是多少?⑷新华书店的北偏西约60度的方向上,到新华书店的实际距离约1.2千米处是什么地方?环节四 线定位李咏离开衢州,衢州这个美丽小点的位置在地球上哪里啊?浙江呢?北京呢?环节五 归纳小结,梳理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环节六 布置作业 书本127页作业体A组,B组选做板书设计:6.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1有许序数对定位法2方向、距离定位法3线定位法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充分调动积极性,,比单纯由教师讲授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游戏中,即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把死板的知识点激活了,有放有收,放收有序,化解了难点-----有序性适度的练习能使新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数学课堂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此情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利用方位角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身边的例子着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例的定位方式是在于渗透极坐标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数据。用几何画板分别演示角度、距离变化,更能体现动感。本例同时体现和运用了极坐标思想和直角坐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应用。从平面到球面是一个跳跃,要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白球面上的点也需要有序数对来定位。以本地地图为载体,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热爱家乡的道德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里教师适时的修正、补充、强调也必不可少。
设计说明:以李咏来衢州之行为主线,经历找小导游和各景点之间相互位置两个问题的探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位置确定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 本课时是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 的模式呈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因此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就是根据这一模式进行设计的。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效果,一堂课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参与度紧密相连。本案用大量的实际例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气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
3. 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整堂课思路清晰又显得十分流畅。
4. 注重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每一个知识点后都附有相应的练习,使新知识及时得到落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