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百家争鸣》
谁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讲授】《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概念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3)思想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②统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网罗人才,士阶层崛起
认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二、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1.孔子的主要思想
思想一: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克己复礼为仁。”
思想二: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不学礼,无以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思想三: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思想四:中庸之道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思想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的文化贡献: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2、孟子:战国;亚圣
思想一: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思想二:提倡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思想三: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思想四: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一: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想二:“仁义”、“王道”
思想三:“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思想四:礼
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思想五: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
思想
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对立、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思想评价
对社会发展抱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道”是最高原则;提出“齐物”“逍遥”
(三)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李 悝? 吴 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
(1)李悝:在魏国变法?
a主张:“尽地力之教”;严酷的刑罚以加强君权
b著作:《法经》
(2)商鞅 :在秦国的两次变法
a措施:
b意义: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韩非子
a理论来源: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b观点主张:①加强君主集权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反对循古,主张变革
c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d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四)墨家学派
代表
???? 墨翟(创始人)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1)非攻,尚贤┅┄
(2)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和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论基础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对当时:
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泽被后世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课件43张PPT。社会调查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呢。 央视《中国焦点》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必修Ⅲ 文化模块 专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独尊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百家争鸣第1课5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1、概念(1)经济上: 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政治上: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3)思想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②统治阶级为了富国强兵网罗人才,士阶层崛起2、背景原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封 一、百家争鸣认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7(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8(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9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孔子生平简介孔子的地位11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图片1:孔府12 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孔庙—杏坛13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越来越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形成现在的规模。孔林—孔子墓孔子的主要思想思想一: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思想二:礼“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学礼,无以立。”“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非‘礼’。”
——钱穆《国学概论》思想三: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讲学图“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思想四: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8整理文化典籍:言论被总结为《论语》孔子的文化贡献:儒家五经思想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孟子:思想二:提倡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战国;亚圣思想三:仁政“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思想四:民贵君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思想一: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二:“仁义”、“王道”思想三:“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思想四:礼
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思想五: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制天命而用之”24(二)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25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26庄子:(二)道家学派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对立、转化)“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对社会发展抱消极悲观的态度“道”是最高原则;提出“齐物”“逍遥”27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问题探究28(三)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李 悝 吴 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29(1)李悝:在魏国变法
主张:
著作:(2)商鞅 :在秦国的两次变法
措施:
意义: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尽地力之教”;严酷的刑罚以加强君权《法经》30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韩非子有哪些思想主张?31(3)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反对循古,主张变革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作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32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 33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34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参考答案35(四)墨家学派代表
墨翟(创始人)36墨 子阅读下列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37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 (1)非攻,尚贤┅┄
(2)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和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论基础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孟子批评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但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墨子的兼爱有何区别? 墨子的兼爱是超越阶级差别的,而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名分的。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39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识巩固孔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二者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 如:孔子提倡周礼。老子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其他主要思想家都生活在战国时期,除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外,其他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要思想家的阶级立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境遇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争频繁,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礼、德治、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必然受到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受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冷遇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对当时:
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泽被后世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3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古为今用